中醫大榮獲2023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六面向評比5項冠軍

中國醫藥大學榮獲2023年《遠見雜誌》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醫科大學的龍頭、私立大學第一名「雙冠」殊榮;綜觀48項指標評比,臺大奪得18項冠軍,中醫大緊追在後贏得5項第一,陽明交大4項居首,彰顯辦學治校的多元價值。 《遠見雜誌》2023年發布「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在今年國內87所大學辦學治校評比中,臺灣大學位居綜合大學、一般大學和公立大學三榜的冠軍,臺灣師範大學為人文科類大學的第一名、中國醫藥大學首度榮登醫科大學榜龍頭,私立大學排行榜第一名「雙冠」佳績;在COVID-19疫情與少子化的高教市場嚴峻衝擊下,逆勢前行大放異彩,也為邁向國際一流大學寫下新頁! 在2023最佳大學評比中,《遠見》從「社會聲望」「學術成就」「教學表現」「國際化程度」「產學合作」及「財務體質」六大構面做為排名評比基準,亦與時俱進優化細指標增為48項、具鑑別度的指標來評比,臺大奪得18項冠軍,中國醫大有五項居首。 中國醫藥大學在《遠見》台灣最佳大學六面向評比的亮眼佳績有: 在「學術成就」面向的指標,本校研究能量傲視群校,專任教師平均英文論文數32.53篇,在FWCI領域權重引用影響指數,成績1.87分,表現最為亮眼,兩項評比奪冠。 在「教學表現」面向中,本校大專生國科會專題計畫每師平均件數0.318件,拿下全台第一佳績。 本校在「國際化」程度相當突出,在「國際合著活躍指數」指標成績31.129分,表現可圈可點,名列全台第一。 在「財務體質」面向中,雖然國立頂大財源豐沛,然而,最被關心的是「學生平均經費」指標,中國醫大奪冠,每位學生分得71.7萬元,足足比臺大的50.5萬元多了21.2萬元,幾乎是最後一名的七倍,令人刮目相看。 中國醫藥大學近幾年在國際大學排名快速攀升崛起,這些榮耀得來不易,洪明奇校長感謝董事會的支持及學校經營團隊齊心努力,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樹德樹人,引領創新續創輝煌!  

圖:洪明奇校長帶領的中國醫藥大學彰顯辦學治校的多元價值。  

圖:2023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六面向評比。資料來源《遠見雜誌》

圖:醫科大學10強排名~資料來源《遠見雜誌》

圖:私立大學排名~資料來源《遠見雜誌》

圖: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智慧校園   原文鏈接:中國醫藥大學榮獲2023年《遠見》台灣最佳大學六面向評比5項冠軍,彰顯辦學治校的多元價值

改變,從僑生先修部開始

林瑞中校友分享 大家好,我是來自加拿大的林瑞中。我是出生於台灣的小留學生,幼稚園時移民加拿大。我來僑大之前,在美國工作了一陣子。當工作告一段落時,我決定先回台灣念書,再拿一份文憑,而當時有朋友告訴了我僑大這樣的一個機會,我便選擇了這裡。 雖然小時候有住過台灣,但是第一次來僑大的時候,發現僑大的地點有些偏遠,讓我這個都市小孩有些訝異。但後來覺得,少了很多生活誘惑,反而更能專心唸書。僑大的老師素質水準很高,除了都是由臺師大的標準聘請外,這些老師也能依照僑生的學習方式,來做教課的方向。除此之外,學校還有提供夜間輔導,讓有需要加強的學生可以多一次聽課的機會。 課外之餘,學校也有各式各樣的運動環境,包含籃球場、排球場及羽球場、戶外游泳池,都能夠盡情的使用。周末的時候也能到其他大學參觀或附近的商圈逛逛。 學校也有提供各個國家的聯誼會,讓來自同一個地區的同學們能夠互相認識,交流。剛開始雖然都不認識班上的同學,但因為每天都跟同學們相處,想不熟也很難,大家都很願意互相幫助,一起解決問題。大家一起相處久了之後,變如同共患難的生死之交,也是我來僑大最意外的收穫。 整體而言,僑大這一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師與同學。本以為因為我年紀稍長,加上沒有認識的朋友一起來僑大,然而卻發現同學們都異常的好相處,老師們更是有求必應,課業上與生活上都可以尋求幫助。僑大除了讓我有機會能夠在台灣發展,也讓我重新認識台灣的文化與美食。除了幫我們海外學生銜接台灣的大學課程外,僑大的網站上也有提供不少的線上學習資源,包含台灣有名的大學的開放式課程,讓學生除了學校的教學外,也多一分自我學習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僑大給我一個機會能夠在台灣發展。  


倪振傑校友分享 當初會選擇僑大的原因是因為僑大是一個很好的轉折點,能夠幫助我進到理想的大學,況且臺灣的學習資源真的很好。相比馬來西亞,這里的分發制度會比較公平和透明,一切都是靠實力。 我也覺得僑大的學習環境和讀書風氣非常良好,學生們都很認真很拼搏地為未來大學做準備,打下扎實的基礎。老師們也非常用心地教導學生,幫助程度較差的學生跟得上教學進度。 在僑大最好的收獲莫過於總能挑戰自己的極限。在一個比較陌生的環境生活,同時還要面對課業上的壓力。這些都能磨練自己的意志力和適應力,提早適應在台灣的生活與大學生活。 最令我印象深刻當然是我的朋友及師長們。在一個離家超遠的地方,我結交了同樣離家的異國朋友,大家一起為未來的日子奮鬥。臺灣最美的風景:人情味,台灣人真的都很熱情。然後學校附近的林口老街美食都很讚哦~ 我覺得如果大家想為自己的未來和夢想爭取一次機會的話,僑大肯定會是你最好的選擇。不必太擔心學費和生活費的問題,學校也有提供工讀的機會。我們唯一要做的就只是專注學習,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和科系,為自己的人生和理想開啟一段獨特的旅程吧

文藻外大喜迎境外新生 歐美高中交換生著制服上學

文藻外語大學舉辦「境外新生說明暨歡迎會」,陳美華校長(中)、林耀堂副校長(中左)、陳玉珍國際長(中右)及與會人員合影。

文藻外語大學為歡迎111學年度境外新生及交換生,於日前分別舉辦「境外新生說明暨歡迎會」及「國際扶輪社高中境外生隨班就讀文藻專科部說明會」,由文藻外大校長陳美華及副校長林耀堂親自出席主持,歡迎境外生進入文藻國際化校園。

今年的境外新生說明暨歡迎會恢復實體舉行,同時搭配線上混成方式,讓其他等待入境的境外生也能參加。除了學位生外,今年還有53名外籍交換生入學,其中包括8名來自歐洲和美國的高中交換生進入專科部就讀。文藻外大副校長林耀堂勉勵境外新生把握求學時光,認真讀書也努力體驗台灣美好的風景及人情。 今年文藻外大首度與國際扶輪社合作,安排來自美國、墨西哥、德國、捷克及丹麥等歐美地區學生,進入專科部就讀。雙方除了事前多次討論並安排最佳的學習內容外,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境外學生事務組,特別舉辦「國際扶輪社高中境外生隨班就讀文藻專科部說明會」,安排交換生與扶輪社接待家庭相見歡。當日由文藻外大校長陳美華親自主持,扶輪社3510地區主委張立興、副主委蔡孟哲、8名歐美籍高中交換生及其接待家庭家長共同與會,場面熱鬧且溫馨。 會中除向學生及接待家庭說明文藻外大提供的各項優質學習環境及輔導機制外,同時也強調8名交換生的生活作息與專科部本國籍學生一致,也必須穿著文藻專科部制服到校,並且與同學一起完成環境打掃,體驗服務學習。

陳美華校長(中)出席「國際扶輪社高中境外生隨班就讀文藻五專部說明會」並致詞

陳美華校長致詞時強調,文藻專科部歷史悠久且辦學成效卓越,自文藻建校以來,為台灣培養無數外語專業人才,引領台灣走向國際。陳校長表示,非常高興文藻此次與國際扶輪社共同接待8名來自歐美的交換生,相信交換生在文藻小而美且富含人文氣息的校園中,能夠過著快樂的學習生活,並能感受到在台灣的美好與熱情,讓來到文藻就讀的這一年成為他們人生中美好的回憶。 文藻外大近年持續擴大招收境外學生,不論是學位生或交換生人數逐年成長,現有約420位境外生。目前文藻外大境外生分別來自巴西、阿根廷、尼加拉瓜、哥倫比亞、秘魯、聖文森共和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匈牙利、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波蘭、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南非、肯亞、吉布地、澳大利亞、馬紹爾群島、以色列、蒙古、菲律賓、越南、緬甸、泰國、印尼、印度、馬來西亞、日本、南韓、香港、澳門及大陸等37個國家或地區,為校園注入多元文化特色。

文藻外大舉辦「國際扶輪社高中境外生隨班就讀文藻五專部說明會」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原文網址: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27071

台南應用科大餐飲系2023泰國極限廚師挑戰賽贏獎

台南應用科大餐飲系再次展現教學卓越成果,由洪世國專技副教授及蔡安鎭專技助理教授指導並帶領學生於5月23至27日前往泰國,參加2023泰國極限廚師挑戰賽,以精湛廚藝贏得評審高度肯定,一舉奪下1金8銀6銅2佳作2小金人獎的傲人成績,全校師生咸感與有榮焉。 2023泰國極限廚師挑戰賽,共吸引來自亞洲各國700多位選手同台競技,經過一番激烈競爭後,在職業組部分:蔡安鎭老師贏得西式海鮮主菜組、鴨肉主菜組1銀1銅,學生王建登不僅贏得西式牛肉主菜組1銀,也同時贏得青年組鴨肉主菜組1銅佳績。在青年組部分:學生張芷萁贏得西式牛肉主菜組、海鮮主菜組1金1銀,吳哲愷贏得西式海鮮主菜組、亞洲米麵食挑戰組、鴨肉主菜組和義大利麵組2銀2銅,張育藤贏得西式牛肉主菜組、鴨肉主菜組2銀,黃宇謙贏得西式牛肉主菜組、海鮮主菜組1銅1佳作,洪偉晉贏得西式海鮮主菜組、鴨肉主菜組1銅1佳作,陳品樺贏得亞洲米麵食挑戰組1銀。其中首次出國參賽的張芷萁、吳哲愷,更分別奪得西式牛肉主菜組金牌最高分、亞洲米麵食挑戰組銀牌最高分(金牌從缺),並獲頒小金人獎的殊榮肯定。台南應用科大餐飲系參賽師生表現不凡,摘金又奪銀,得獎率100%,傑出表現更是成為全場矚目焦點。 比賽都是採用大會提供的食材,但如何結合當地飲食特色,現場烹調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料理,以廚藝征服評審味蕾,對參賽選手而言絕對是一大挑戰。張芷萁藉由無數次的嘗試與練習,並與指導老師多次討論調整後,在西式牛肉主菜組作品中加入蔓越莓增添主菜醬汁風味,並選擇色澤鮮亮的南瓜泥作搭配,另外在海鮮主菜組作品部分,除用黃甜椒取代鮭魚醬汁常用的紅甜椒,並在傳統的白色馬鈴薯泥中加入甜菜根,增加色彩的豐富變化;吳哲愷除展現純熟的廚藝,更為強調亞洲菜的特色與適當性,特別在盛裝器皿上發揮巧思,兩人的作品都成功凸顯出與眾不同的味蕾與視覺感受,更是餐飲藝術與美學的極致展現。尤其他二人都是首次出國參賽,就有如此亮麗表現值得嘉許。 王建登同學在西式牛肉主菜組作品中,以嫩煎方式料理牛叻眼搭配經典的紅酒燉牛頰,呈現一個主菜兩種味蕾體驗的豐富口感,廚藝和巧思都得到評審一致讚賞,給予銀牌肯定。其實王同學在學期間,已在國內外多項廚藝競賽中獲獎,廚藝屢次贏得肯定,此次挑戰自我參加職業組競賽,持續以參賽強化個人在校所學,並再次在國際舞台展現亮麗成果。 指導老師們表示:為了讓選手在參賽過程中能不急不徐、不慌不亂地順利完成作品,在平常培訓時,就特別注重製作流程的細節,因為國際比賽往往都採扣分制,所以除熟練操作過程外,掌握競賽規則也是不容忽視的。 餐飲系蘇宏文主任表示:所有參賽學生在決定報名參賽後,就在老師不眠不休的熱心指導下,展開密集培訓與辛苦練習,終能在國際廚藝舞台上,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烹飪高手同台競技,充分表現出料理追夢人的投入與堅持。餐飲系自創系以來,學生參與國際競賽表現始終亮麗出色,迄今已贏得獎牌無數,再次展現本校餐飲系教學卓越的最佳成果。 楊正宏校長表示:學生參與國際技能競賽,除能與各國選手相互觀摩切磋外,更可藉機向業界及社會大眾展現個人所學,以及高超的廚藝技能,學校亦可藉此展現卓越教學成果,爾後將持續投注經費培訓優秀選手,落實學校發展文化創意以及國際化的目標。

照片出處: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提供

原文網址:

https://www.tut.edu.tw/p/406-1000-33946,r13.php?Lang=zh-tw

本校榮登醫科大學龍頭、私立大學第一名「雙冠」殊榮

2023年《遠見雜誌》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揭曉,中國醫藥大學辦學治校的教學表現、學術成就、國際化程度等六大構面及48項指標評比,在國內87所大學中脫穎而出,榮登醫科大學的龍頭、私立大學第一名「雙冠」殊榮,也為邁向國際一流大學寫下新頁! 《遠見雜誌》自2016年發布「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步入第八年,除了維持既有的「社會聲望」「學術成就」「教學表現」「國際化程度」「產學合作」及「財務體質」六大構面外,為了讓評選視角更加廣泛,細指標增至48項,以貼近價值多元的社會;同時與荷商艾斯維爾ELSEVIER合作,引用其資料庫Scopus來優化指標。 中國醫藥大學在今年國內87所大學辦學治校評比中,首度榮登醫科大學榜龍頭,私立大學排行榜第一名;在COVID-19疫情與少子化的高教市場嚴峻衝擊下,逆勢前行大放異彩。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滿心喜悅地感謝全校教職員共同努力付出的辛勞;洪校長說,中國醫藥大學雖然規模較小,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獲得蔡長海董事長與董事會的全力支持,近幾年在國際大學排名快速攀升崛起,這些榮耀得來不易,關鍵在於學校經營團隊齊心努力的決心,對追求國際一流大學的目標設定明確,以及每一位教師在專業領域的研究教學都用心投入,扮演眾志成城的「螞蟻雄兵」來實現目標,這是一條隨時間線性成長的努力軌跡,才能在國內外學術排名嶄露頭角! 令人可喜的,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最新公布2023年度亞洲大學排名,台灣的大學院校有4所進入亞洲前50名,中國醫藥大學排名第33名,僅次於台灣大學第29名,台灣排名第二。 洪明奇校長是世界頂級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科學家,近年帶領團隊積極整合教育資源,發展尖端醫療研究、同時與國際名校及世界級機構接軌,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艱困的關鍵時刻,校院科研團隊把握此機會聚焦抑制印度、英國以及南非變病毒株研究,陸續發表「雙硫侖抑制以及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及「防疫一號及防疫二號茶包抑制變種新冠病毒感染」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更開發《中醫大抗冠方劑》問世,對國人健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帶領團隊在致癌機制及抗癌藥物拮抗性的研究,也屢有突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如《Nature》、《Cancer Cell》、《Nature Cancer》等,榮獲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com公布在台灣醫學領域、分子生物學領域兩項排名「雙冠王」殊榮。 洪明奇校長愷切的提醒同仁,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要發展Smart university & SMART AI HOSPITAL,大家追求指標不要忘記目標,他強調,大學培育人才,把學生教好,醫院把病人照顧好,能善盡社會企業的責任,更要展現對社會國家人類有正面影響與貢獻,創新卓越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才是名符其實的國際一流的大學。

洪明奇校長引領大學生 邁向未來。

原文網址:

https://www.tut.edu.tw/p/406-1000-33946,r13.php?Lang=zh-tw

東海大學「新建學生宿舍」動土典禮 不畏少子化持續加碼建設

東海大學110年4月27日舉辦「新建學生宿舍」動土典禮,本案預計新增700床位,典禮在東海大學董事長吳清邁、前董事長曾紀鴻、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原典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陳俊言、彰慶營造總裁斯嚴月圓、校友總會長李基正等人見證下進行奉獻典禮,祈禱工程施工順利完成。

宿舍設計圖 東海大學董事長吳清邁表示,住宿學習是東海大學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學生透過住校學習群體生活,同學間教學相長,當年自己就是在住校四年的期間,認識自己的另一半。

東海大學董事會董事長吳清邁(左)、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右) 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表示,東海以數位、跨域、博雅,全力推動三大教育特色。本次新建 700 床,感謝董事會、校友們支持、校內同仁們辛苦籌劃,校友陳俊言建築師及彰慶營造的協助,預計興建兩棟九層樓建築,當 112 年新建學生宿舍完成,將使學校學生宿舍總體床位達 6000 床。除住家中的同學外,大學部同學約2位就有1位可住校,這不僅超越傳統公立大學, 更是傳統私立大學校院的典範。也因此獲教育部補助新建學生宿舍 2800 萬元工程款項,使整體工程款達4億4千5百萬元。

彰慶營造總裁斯嚴月圓致詞(左)、原典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陳俊言(右) 除優質房舍、傢俱及衛浴生活設施,更全面提升公共交流空間,亦加入生活商場及健身、休憩景觀場域。東海大學不僅新建學生宿舍,亦於106學年度起斥資 1 億餘元改善舊學生宿舍,另規劃 2 億 4 千萬元舊學生宿舍設施及公共空間提升專案。

總務處總務長黃皇男介紹工程內容 本次「新建學生宿舍」,以群組式的空間架構創造出「家」的氛圍,開放校園邊界、銜接地形高差、多孔隙穿越、多層次都市空間。多層次開放空間,串聯宿舍合院,成為學生生活核心場域。東海傳統意象與現代語彙之調和本案用新的材料去延續東海既有的建築意象,如:紅磚、鏤空的花格磚、抿石子及卵石等建材,帶來具現代感又不失東海特有的人文建築意象。

 

東海大學學生宿舍開工動土典禮 在量體計畫上安排以宿舍單元為核心,疊合而成三個簇群生活,碎化的量體,減少因為整棟巨大量體的視覺感,中間再以公共的梯廳及連廊去串連三個居住量體。天際線延續既有宿舍的建築高度,呼應台灣大道兩側的都市尺度。考量到週遭環境、建築高度、未來設施之發展,藉由實與虛的空間變化,營造出豐富的視覺變化,且不會對行人造成四周環境的壓迫感。新建宿舍總樓地板面積為3787坪,落成後將提供東海學生更寬敞、舒適的居住空間。 原文網址:http://cdn.thu.edu.tw/web/news/news_detail.php?cid=8&id=3298

清華大學打造台灣第一個量子加密通訊網路

清華大學打造台灣第一個量子加密通訊網路

 

國科會與清華大學召開記者會,宣布成功研發台灣第一個量子加密通訊網路。

  國科會與清華大學3日在新竹召開記者會,宣布成功研發台灣第一個量子加密通訊網路,可永久加密而不被破解,大幅提升網路通訊的安全性至國安等級。本校褚志崧副教授領軍的團隊接下來還將與中華電信合作,將量子加密通訊技術投入實際應用。 在清華大學舉辦的記者會當場展示了這套量子加密通訊系統。由本校邱博文研發長以加密網路發話,另一端則由國科會自然處羅夢凡處長及中華電信林榮賜執行副總接聽,音質清晰且無延遲。一旦有人竊聽,就只能聽到雜訊。 本校高為元校長表示,今天的演示令他想起1876年加拿大發明家貝爾的那句「華生先生,快過來,我需要你!」貝爾因不小心打翻一瓶酸性溶液而緊急呼叫助理,成為史上第一通電話。147 年前的那通電話改變了人類歷史,他也為今天的這通加密電話即將啟發未來無限可能性感到興奮。 國科會吳政忠主委說,這是量子國家隊成軍以來的第一次記者會,就選在清華大學。他期許接下來的各項成果還要棒棒相連,邁向國際,讓世界看見台灣。

本校高為元校長(左)歡迎國科會吳政忠主委來到清華。

負責研發這項技術的物理系褚志崧副教授表示,目前網路上廣泛使用的加密方式是RSA加密演算法,因要對極大整數做質因數分解需要幾十億年,被視為難以破解;但在量子演算法出現後,完成質因數分解的時間可能縮短到只需幾秒鐘,因此尋求更安全的加密方式已迫在眉睫。 褚志崧副教授說明,量子加密技術是運用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量子兩兩成對,只要想要竊聽A,破壞了它的同調性,B就隨之改變,因此無論花再多的時間計算也無法破解,可達到永久加密的目標。 由褚志崧副教授領軍的研究團隊與清華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2019年即利用自製的「單光子光源」建立量子加密通訊網路雛型,成功展示了點對點的通訊。如今更成功將量子通訊速度提升了100倍,並採用星狀網路有效連結多個用戶端點,成功打造台灣第一個量子加密通訊網路,保障通話及資料、影片傳輸的安全性。 褚志崧副教授說明用戶之間的量子金鑰傳輸機制,是由用戶A與用戶B分別向中央機房進行量子通訊並取得金鑰,如A用戶的金鑰是01101…,B用戶的金鑰是 11011…,機房告知兩組金鑰之間的差異檢驗結果為XOXXO…(第一個錯,第二個對,第三個錯…),A用戶依此進行修正,即可開始加密通訊。 為簡化量子加密系統的操作,清華團隊並採用時間編碼的「弱同調態」技術,也就是以較簡易的衰減雷射脈衝來取代量子光源,大幅提升量子金鑰產率,提升傳輸速度。 褚志崧副教授表示,這項技術可望全面應用於金融財務、電子商務、個資傳遞及國防通訊上,全面提升網路通訊的安全性。 國科會量子系統推動小組果尚志召集人表示,量子加密通訊技術日新月異,全球的專家都各顯神通,想要打造出更安全且快速的加密網路。「國家資安要靠自己自力更生,不能全仰賴國外的技術。」果尚志召集人說,今天的成果發表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台灣在量子加密通訊技術領域成為領導者。 清華大學量子加密通訊網路研究團隊由褚志崧副教授領軍,團隊成員包括黃聖耀、蔡宗穎、陳彥儒、楊竣堯、施彥安、鄭畯元等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

本校邱博文研發長(左起)、中華電信林榮賜執行副總經理、國科會自然處羅夢凡處長演示分處兩地量子加密通話。

清華團隊模擬有駭客竊聽量子加密通訊網路的狀況。

  原文網址:https://www.nthu.edu.tw/hotNews/content/1125

排灣族謝懷寬 非典型法律人 揮別跆拳道黑帶3段 改披律師袍

【部分照片提供:原資中心吳淑貞】

2022-04-10 「我們資質、能力不輸『白浪』,無須妄自菲薄。」3月初(2021/110年度)律師高考放榜,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生、排灣族謝懷寬,從全國11,755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準律師。他鼓勵原住民學弟妹多向上榜學長姊請教,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並忍受孤獨、貫徹執行,就離成功不遠。 謝懷寬一路從高雄大學財法系大學部讀到碩士班,2020年第1次報考「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律師考試」鎩羽而歸,連第1試都沒過;重新擬定策略再戰,隔(2021)年順利通過第2試,接下來參加「律師職前訓練」,必須通過1個月基礎訓練、5個月實務訓練(律師事務所實習),就能成為合格執業律師。3月放榜時,老家屏東三地門排灣族部落慶賀鞭炮不絕於耳,筵席一場接一場,全村對其成就與有榮焉。 「請先建立『做學問、考國考,完全兩碼子事』務實觀念。」謝懷寬直接破題給建議,前者追求真理且須日積月累,但後者從備戰到應戰分秒必爭,更是「成敗論英雄」,如何擬定讀書方法且貫徹執行就是關鍵。 謝的作法除了網路多方爬文比較,也請教上榜學長姊,擬出「碼表讀書法」,自我要求每日K書4至6小時,只有靜下心翻開書才列入計時;若喝水、吃飯、上廁所、崩潰、討論等就暫停。當天達標就可休息,打電動或跟麻吉小酌就是他的紓壓方式,因為國考如同馬拉松,比氣長,端看誰能撐到最後。 國考準備過程的苦悶、壓力不在話下,若再看到朋友吃喝玩樂PO文更加哀怨,如何紓壓或抗拒誘惑? 「該玩的,大一、大二都已瘋狂(體驗)過,沒那麼吸引我了。」謝懷寬自嘲並非典型「法律人」,原住民開朗天性,活潑外向愛交朋友,大三之前課外活動滿檔,諸如聚會夜唱、機車環島2次、打系籃(控球後衛),也當過速食店外送員,盡情揮灑大學生活。 「既已享受過大山大水,更能靜下心思考往後人生,因為我想努力奮鬥,爭取更好的社經地位,讀書就是最快的捷徑,所以心甘情願『釘』在圖書館K書。」謝懷寬說道。但他也不諱言,即使(自認)已做好心理建設仍遭遇撞牆期,驚覺陷入憂鬱泥沼,除了自我調適,就診身心科,更重要的還有一幫「匪類」好友陪伴支持,得以「回血滿格再戰」。 謝懷寬擁有深邃五官,理平頭、戴耳環造型,加上合身襯衫展現精實體格,是不折不扣的帥氣大男生。受訪過程雖自嘲是非典法律人,但論述清晰且滔滔不絕,仍散發法律人氣場。 「若沒選擇法律這條路,我現在可能是道館教練、國中小體育老師、職業軍人。」謝懷寬從幼兒園中班開始接觸跆拳道,被教練相中加以栽培,一路練武、出賽直到國三,人生將近10年時光都泡在道館裡,嚴格訓練下也踢出一番成績,「國中時期每天6時30分起床,晚上10時30分才能躺平。」被操到懷疑人生,受傷更是家常便飯,除非重傷才能休息。 「並非所有人都能成為黃志雄、朱木炎或陳詩欣。」即便已達黑帶3段,謝懷寬自知資質極限,萌生轉換跑道念頭,並努力考上公立高中,才說服教練同意退社。

擺脫斯巴達式訓練,謝懷寬的高中生涯如脫韁野馬毫不受控,抽菸、翻牆、打架、毀損公物等行為,才不到1年就集滿三大過,面臨退學命運,謝心想「正合我意」改行拜師學廚藝,結果沒退成,「應該是我母親求情的關係」。 謝懷寬談到母親,原本言辭犀利的大男生,頓時變成語氣和緩的小男孩,「我母親是很偉大的人」。謝母是職業軍官,轉任教官先後於高中、大學服務;每當懷寬學校闖禍,謝母就接到告狀電話「學姊,你兒子又闖禍了!」來不及換下軍服,只好披件外套急忙趕去了解與賠不是。 即便如此,謝懷寬成長路上,母親總是採取開明教育,尊重他的選擇,僅提醒對自己人生負責,不可傷害別人。當懷寬提出書翻不下頁、想轉行當(餐飲)學徒念頭,「好哇,你去試試看!」母親依舊支持,讓他實際走一遭,感受廚房高溫環境、三餐不規律的辛苦,邁向「天菜大廚 」之路其實並不輕鬆。 「原住民生性樂觀開朗,加上我又是獨子,更渴望友誼陪伴。」謝懷寬再談熱愛交友個性,在準備律師國考期間著實折磨,他完全明白「原住民就是喜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嘛!」,但也喊話學弟妹,為了前途,就要忍受孤獨,學習取捨人生旅途的風景。 回頭檢視交友情況,謝懷寬笑稱自己就是「匪類」,自然結交三教九流之徒,各行各業、長輩到同輩都有;並不諱言每次聚會,歡唱、喝酒總是花了不少時間跟金錢,但強調從中學到不少「社會事」與各行業「眉角」,這些都是教科書上學不到的智慧,有助於他將來執業更接地氣。 原文網址:https://www.nuk.edu.tw/p/406-1000-53660,r430.php?Lang=zh-tw

邀你夢想起飛,躋身全球一流大學

大葉大學接受紮實的培育,造就自己未來能為國家社會貢獻的卓越才能。

本校與大馬新紀元大學跨國合作 歷史系設立東南亞史研究室

東南亞史研究室成立
歷史系東南亞史研究室進行揭牌儀式後,師生參觀展出的文物。(攝影 /高宇彣)

【記者林曉薇淡水校園報導】為了讓全校師生更認識東南亞華人歷史,歷史系設立東南亞史研究室,於1月19日上午10時30分在文學館L522舉辦揭牌儀式,展出僑生僑教暨東南亞文物展,並邀請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童振源主講:「南向泰啟程•展望僑世界-從駐泰數位外交經驗到全球創新僑務作為」。本校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理事長任弘,淡江、臺灣師大等校東南亞僑生以及多位在台東南亞藝文界人士一同參與,對展出之珍貴文物大為讚賞。 東南亞文物展由本校與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東南亞學系合辦,共同開展跨國、跨學科的東南亞史研究,透過文獻文物的考證以深化研究。文物展中珍貴文物、文獻主要由本校歷史系榮譽教授黃建淳及東南亞研究室主持人歷史系助理教授陳琮淵所蒐集。 黃建淳自1980年代起赴東南亞及海外各地進行田野調查,考察當地史蹟,收集在地史料文獻,作為教學研究之用。陳琮淵授師承黃教授,在東南亞調研及廈門任教期間,積極收集僑生及僑史相關文獻,現執行兩項僑委員研究案,並開設東南亞史相關課程。陳琮淵表示:「為搭配東南亞史研究室成立,特別規劃本次展覽,也希望透過展覽,讓師生更充實東南亞歷史知識及我國新南向及僑務政策的視野。」 童振源分享其任駐泰大使時期的深度經驗,說明如何運用數位科技,為僑胞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為臺灣開展對外無障礙交流平臺,讓大眾對新南向政策、僑務政策的實際推動有更深入的了解。他以數據呈現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與泰國雙向交流增加了71%,「尤其是泰國到臺灣增長了112%,其中包含觀光客與專業交流,帶動了各方面的發展,幫助想要到臺灣留學的泰國學生。」 童振源曾多次受邀出席淡江校友會活動,他特別讚賞本校在國際研究、區域研究方面的傑出表現,培養了許多專精於中國大陸、美國和東南亞研究的學術及實務人才,現在成立東南亞史研究室恰逢其時,深化對於臺灣意義重大的東南亞歷史與經濟研究是相當好的起步。 原文網址: 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3150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