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世界大學影響力 成大全球排名 33 全臺居冠

成功大學2022年的最佳成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議題的精神
成功大學今年的最佳表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關鍵議題的意義與貢獻

「作為一所頂尖大學,成功大學一向是看見價值、承擔使命、有能力去前瞻、確定自己能夠改變,堅持影響世界共好、共融的價值,這就是我們人才在世界存在的方式與力量。」國立成功大學 2022 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 33 名、全臺第一。 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說:「願景是透過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使得理想成為可以被實現的風景。成功大學很幸運可以帶動關切未來問題,解決未來挑戰,建構可長、可久、共好的夥伴合作,成就世界永續發展的大平台。」

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臺灣時間 4 月 28 日公布 2022 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這是根據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重要內涵評量各大學對社會的關鍵影響,成功大學從全球 1406 間大學中脫穎而出,創下該項世界排名啟動以來最佳表現。 在本次 17 項評比指標中,成功大學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項目位列世界百大,更有 2 項進入全球前 10 名,包括排名全球第 5 的「SDG9 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全球第 8 的「SDG7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這兩項與「SDG6 淨水與衛生」全球第 33 及「SDG17 永續發展夥伴關係」全球第 55,4 項指標皆是全臺第一,代表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2022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33名、全臺第一
國立成功大學 2022 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 33 名、全臺第一

自 2019 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開辦以來成大持續位居前峰,繼 2019 年獲得全球第 80 名,2020 年之後,連續 3 年位居全臺第一。蘇慧貞校長指出,永續的議題極為廣泛且多元,成大檢視自己的標準是「我們的貢獻到底能不能確實回應人類生存發展的挑戰。」從課程設計、人才產出、科技解方甚至是社會參與,每一個面向都需有具體、可被檢視的實踐方案。 成大獲得最佳成績的「SDG9 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目標在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設施、促進包容性且永續的工業,並強化創新。成功大學在此項目評分中取得 99.8 的高分,逼近滿分,SDG9 項目裡包含了 4 大細項指標,分別為研究(research)、專利(Patents)、大學衍生企業(University spin offs)以及產學合作收入(Research income from industry and commerce)。成大在研究項目取得 98.7 分,其餘 3 項指標皆獲得滿分。反應出成功大學的創新與發明,在未來韌性社會生態系的發展中已經發揮實質的效能。

(由左至右)成大未來智慧工場蔡妤珮執行長、呂佩融主秘、蘇慧貞校長、研發處校務資
(由左至右)成大未來智慧工場蔡妤珮執行長、呂佩融主秘、蘇慧貞校長、研發處校務資料組組長林聖翔、研發長林財富

蘇慧貞校長進一步說明,成功大學定義我們的社會責任在於創新科技與產品必須能夠實踐;第二,如果產生新的文化思維或不同的典範,它必須落地生根,我們將這樣的價值原則落實在每一個院系所,再由院系所盤點自己能夠整合的面向,最後在跨院的校級平台上檢視知識必須創新、方法必須可行,最後必須產生長久的影響。 至於在「SDG7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部份,面對全球能源需求和化石燃料帶來的問題,成大已經發布「撤資碳密集能源產業行動聲明」,宣示目前校務基金投資碳密集能源產業僅占 1.18 %,除聲明不再加碼,並將俟機撤資;同時,成大也已制定永續投資政策,將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議題納入投資分析及決策考量重要因子,將優先選取獲社會責任評選優良或參加國際氣候倡議之企業進行投資,落實責任投資原則(PRI)。 此外,成大以綠色生活為願景,在 2018 至 2020 年期間,校園中即有 4 棟建築獲得銀級綠色建築(EEWH 綠色建築認證),包含海工教學大樓、生物科技大樓、理學教學大樓和游泳池及球類場館。2011 年落成的臺灣第一座零碳綠建築「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綠色魔法學校」不但取得臺灣最高鑽石級綠色建築標章,更被收錄進今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評估報告中的綠建築典範,作為全球減碳技術的政策參考。 為了打造臺南低碳城市,成大整合政府與企業,建構創新研發所需的產官學三螺旋共創機制,於 2020 年成立「沙崙智慧產業創新聯盟」,以 5G、AI、資料交換平台技術,串連到智慧醫療、未來運輸、減碳綠能、循環經濟等應用領域,發展前瞻科技創新、實驗場域測試,以及建立資料交換平台智慧化。在同年 9 月,成大也與台灣歐洲商會及沙崙智慧產業創新聯盟(SIA)續簽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台灣綠色能源發展,實現永續智慧生態城。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自 2019 年啟動,是各項重要排名系統中唯一一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透過研究、推廣和延伸管理三大領域進行全面且均衡性的比較,以評估大學影響力的平台,今年邁入第 4 屆,全球涵蓋 106 個國家,共 1406 間學校參與,台灣也有 45 所學校參與。成功大學今年的最佳表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關鍵議題的意義與貢獻。   原文網址:https://web.ncku.edu.tw/p/406-1000-220770,r3095.php?Lang=zh-tw

2022 世界大學影響力 成大全球排名 33 全臺居冠

成功大學2022年的最佳成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議題的精神
成功大學今年的最佳表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關鍵議題的意義與貢獻

「作為一所頂尖大學,成功大學一向是看見價值、承擔使命、有能力去前瞻、確定自己能夠改變,堅持影響世界共好、共融的價值,這就是我們人才在世界存在的方式與力量。」國立成功大學 2022 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 33 名、全臺第一。 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說:「願景是透過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使得理想成為可以被實現的風景。成功大學很幸運可以帶動關切未來問題,解決未來挑戰,建構可長、可久、共好的夥伴合作,成就世界永續發展的大平台。」

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臺灣時間 4 月 28 日公布 2022 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這是根據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重要內涵評量各大學對社會的關鍵影響,成功大學從全球 1406 間大學中脫穎而出,創下該項世界排名啟動以來最佳表現。 在本次 17 項評比指標中,成功大學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項目位列世界百大,更有 2 項進入全球前 10 名,包括排名全球第 5 的「SDG9 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全球第 8 的「SDG7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這兩項與「SDG6 淨水與衛生」全球第 33 及「SDG17 永續發展夥伴關係」全球第 55,4 項指標皆是全臺第一,代表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2022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33名、全臺第一
國立成功大學 2022 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 33 名、全臺第一

自 2019 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開辦以來成大持續位居前峰,繼 2019 年獲得全球第 80 名,2020 年之後,連續 3 年位居全臺第一。蘇慧貞校長指出,永續的議題極為廣泛且多元,成大檢視自己的標準是「我們的貢獻到底能不能確實回應人類生存發展的挑戰。」從課程設計、人才產出、科技解方甚至是社會參與,每一個面向都需有具體、可被檢視的實踐方案。 成大獲得最佳成績的「SDG9 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目標在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設施、促進包容性且永續的工業,並強化創新。成功大學在此項目評分中取得 99.8 的高分,逼近滿分,SDG9 項目裡包含了 4 大細項指標,分別為研究(research)、專利(Patents)、大學衍生企業(University spin offs)以及產學合作收入(Research income from industry and commerce)。成大在研究項目取得 98.7 分,其餘 3 項指標皆獲得滿分。反應出成功大學的創新與發明,在未來韌性社會生態系的發展中已經發揮實質的效能。

(由左至右)成大未來智慧工場蔡妤珮執行長、呂佩融主秘、蘇慧貞校長、研發處校務資
(由左至右)成大未來智慧工場蔡妤珮執行長、呂佩融主秘、蘇慧貞校長、研發處校務資料組組長林聖翔、研發長林財富

蘇慧貞校長進一步說明,成功大學定義我們的社會責任在於創新科技與產品必須能夠實踐;第二,如果產生新的文化思維或不同的典範,它必須落地生根,我們將這樣的價值原則落實在每一個院系所,再由院系所盤點自己能夠整合的面向,最後在跨院的校級平台上檢視知識必須創新、方法必須可行,最後必須產生長久的影響。 至於在「SDG7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部份,面對全球能源需求和化石燃料帶來的問題,成大已經發布「撤資碳密集能源產業行動聲明」,宣示目前校務基金投資碳密集能源產業僅占 1.18 %,除聲明不再加碼,並將俟機撤資;同時,成大也已制定永續投資政策,將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議題納入投資分析及決策考量重要因子,將優先選取獲社會責任評選優良或參加國際氣候倡議之企業進行投資,落實責任投資原則(PRI)。 此外,成大以綠色生活為願景,在 2018 至 2020 年期間,校園中即有 4 棟建築獲得銀級綠色建築(EEWH 綠色建築認證),包含海工教學大樓、生物科技大樓、理學教學大樓和游泳池及球類場館。2011 年落成的臺灣第一座零碳綠建築「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綠色魔法學校」不但取得臺灣最高鑽石級綠色建築標章,更被收錄進今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評估報告中的綠建築典範,作為全球減碳技術的政策參考。 為了打造臺南低碳城市,成大整合政府與企業,建構創新研發所需的產官學三螺旋共創機制,於 2020 年成立「沙崙智慧產業創新聯盟」,以 5G、AI、資料交換平台技術,串連到智慧醫療、未來運輸、減碳綠能、循環經濟等應用領域,發展前瞻科技創新、實驗場域測試,以及建立資料交換平台智慧化。在同年 9 月,成大也與台灣歐洲商會及沙崙智慧產業創新聯盟(SIA)續簽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台灣綠色能源發展,實現永續智慧生態城。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自 2019 年啟動,是各項重要排名系統中唯一一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透過研究、推廣和延伸管理三大領域進行全面且均衡性的比較,以評估大學影響力的平台,今年邁入第 4 屆,全球涵蓋 106 個國家,共 1406 間學校參與,台灣也有 45 所學校參與。成功大學今年的最佳表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關鍵議題的意義與貢獻。   原文網址:https://web.ncku.edu.tw/p/406-1000-220770,r3095.php?Lang=zh-tw

2023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亞大排名大躍進,世界第384名、全台第4名、私校排名第3、非醫學類私大第1)

亞大排名大躍進,世界第384名、全台第4名、私校排名第3、非醫學類私大第1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HE)公布2023世界大學排行榜,台灣有11所大學入榜前1000排名,其中「中亞聯大」系統大學的中國醫藥大學、亞洲大學均入榜,中醫大排名世界第265名、全台第2名、私大第1;亞大排名世界第384名、全台第4名、私校排名第3、非醫學類私大第1,較去年進步202名,排名大躍進。 THE此次納入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獲選上榜的有104個國家地區的1799所大學,較前一年增加137所,是THE世界大學排名長達19年歷史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項排名依據各大學1550萬份研究出版品、1億2100萬次相關引用、超過4萬份年度學術聲譽調查回函、數十萬筆數據分析結果等,涵蓋教學環境、國際展望、產業連結等評分項目。

台灣共有43所大學上榜,有11所排前1000名,亞大排名從2022年排名第586名、國內第6名、私校第3名,躍升到2023年世界第384名、全台第4名、私校排名第3,同樣是私校非醫大第1,挺進前400名之列。 亞大校長蔡進發表示,AI人工智慧與醫療、永續發展議題正夯,亞大與亞馬遜AWS設立的雲端學院,正全力推展智慧醫療的大健康產業人才;並推動AI、元宇宙、數位學習教學,因應現代科技、及科技醫療所需技能。亞大全校1460門課程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的17項SDGs目標,從師資、課程、社團,應用AI、元宇宙、數位、雲端科技學習與應用,針對有關產業在能源、環境、碳排、碳價、碳稅、碳交易等管理與因應,增設跨領域「淨零碳排」學程。學生透過數位學習,每年分赴國內外企業實習,全力培育未來全球所需的「綠金人才」。

蔡校長說,檢視亞大建校21年的表現,在少子化困境中,連續9年獲國際「世界最佳大學」排行,被視為一所逆勢成長的「韌性」大學。全校將持續努力提升論文學術研究能量,提高學生的國際就業力。為永續發展盡社會責任,希望在國際排名更上層樓。 亞大國際學院長陳英輝說,亞大今年有600多位國際生,其中,資電學院的「半導體產研專班」,12年來培育印尼、印度高材生,畢業後進入台灣或國外電子大廠服務,如台積電、蘋果⋯等,甚至有榮獲歐洲最佳年輕科學家獎。目前又有30位印度生,由印度TATA電子贊助,指名到亞大讀半導體雙聯碩士。 亞大研發長殷湄晶指出,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世界大學排名的參考指標,包括:教學、研究、論文引用率、企業合作收入、國際聲望等5項評分,中亞聯大也雙雙入榜,辦學受國際肯定。亞大今年排名躍升的主因之一,就是國際論文引用率高。亞大的論文引用率、國際聲望成長幅度高,是亞大強項。

圖為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HE)公布2023世界大學排行榜,「中亞聯大」系統大學的中國醫藥大學、亞洲大學均入榜,中醫大排名世界第265名、全台第2名、私大第1;亞大排名世界第384名、全台第4名、私校排名第3、非醫學類私大第1

原文網址:https://www.asia.edu.tw/zh_tw/more_announcement/%E8%8B%B1%E5%9C%8B%E6%B3%B0%E6%99%A4%E5%A3%AB%E5%A0%B1%E9%AB%98%E7%AD%89%E6%95%99%E8%82%B2%E7%89%B9%E5%88%8A%E5%85%AC%E5%B8%83-2023%E4%B8%96%E7%95%8C%E5%A4%A7%E5%AD%B8%E6%8E%92%E8%A1%8C%E6%A6%9C-28927150

東海大學在非醫學類私校中 連續兩年第一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機構於世界地球日於110年4月22日公布第三屆「2021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今年總共有1,243間學校受評,相較前一年大幅增加382間學校,競爭激烈。東海大學連續在全球排名表現亮眼,在國內非醫學類私校中,連續兩年第一。 東海大學在「SDG 6淨水與衛生」、「SDG 7可負擔能源」、「SDG 12 責任生產與消費」與「SDG 13 氣候行動」表現不凡,實踐我們的永續影響力。 一大學校守護一溪流,我們從東大溪延伸筏子溪 我們從校園出發,東海大學透過建築節水、節水設備、抗漏行動與耐旱植物作法,減少水資源消耗與浪費,超過80%設備劇節水標章。同時,我們耐旱植物栽種率超過72%,每年可省下約56,402公噸用水量。東海大學將水資源保護延伸至社區,校內「東大溪水文化暨生態教育館」通過行政院環保署的環境教育設施認證場所,館內呈現東大溪水文、人文、多樣的生物及生態資訊,規劃四條導覽路線,開放給校內外民眾參觀,推廣環境保育。東大溪整治計畫,是臺中市政府水利局主導、東海大學無償提供土地·2.6億前瞻經費,整合校內師生投入流域調查工作,公私部門協力進行溪流整治。 淨零排放是努力的方向,節能與減碳雙軌並行

東海大學聚焦在「建築節能」、「數據中心」、「供電品質」與「再生能源」等四大策略上,朝向淨零排放的減碳路徑上。東海大學校園內有太陽能、風力發電與微水力三種再生能源發電方式,目前每年平均發電量約17,506 kWh。在2021年,東海大學規劃將建置發電容量至少800峰瓩(kWp)太陽能發電系統,安裝於校內八棟建築大樓。我們亦在「東大溪水環境及鄰近區域環境改善計畫」上,設置微水力發電設施及環教步道,讓學子在走覽東大溪水域景觀時,了解環境與生態保護的重要。

扎根AI+永續,建構循環經濟校園 AI是東海的發展特色,我們整合AI技術,由工學院組成跨領域「智慧永續循環經濟」教學與研究團隊,以東海湖為示範場域,以AIoT的技術,建立「東海湖養藻系統」,改善與淨化牛乳加工廠廢水,產生再生水與細微藻。同時,在智慧校園推動上,本校建立智慧環境iEnv的「雲端智慧綠能管理系統」(iGEMS)與「智慧校園電力監測系統」(iCEMS),運用巨量資料處理與提供即時監測,透過大數據實現低碳與循環經濟的校園。

  原文網址:http://cdn.thu.edu.tw/web/news/news_detail.php?id=3299

長庚大學:全臺綜合大學私校第一

長庚大學(Chang Gung University,簡稱 CGU)為具國際特色的一流私立大學,由台塑企業辦學設置醫、工以及管理三學院在各項國際知名的指標評比中,長庚大學的國際排名屢創佳績。2022英國泰晤士(THE)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長庚大學在「產學收入」項目為全球第114名英國QS「2022世界大學排名」,長庚大學為世界前500大;更於荷蘭萊頓大學科學技術中心(CWTS)公布 2022世界大學排名「科學影響力」,長庚大學為全球前330大、臺灣第二名。在上海軟科(ARWU)「2021世界一流學科排名」,長庚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護理及醫學技術等學科,更是位居全臺灣私校第一 。 長庚大學在教學研究面不但有優質的教學研究環境大學部師生比1:8,並透過跨領域學程、暑期實習與國際交流等多元學習管道,培養學生國際競爭力。並藉由獨特「台塑企業公費生 計畫」、「師生創業孵化計畫」強化學生就業競爭力。長庚大學致力基礎及前瞻研究,如人工智能(AI)、綠能、半導體及太空領域,於通識課程新增相關課程,以因應未來社會各項機會與挑戰,在新世代中搶得先機。 長庚大學布局與推動頂尖特色研究中心,實現創新翻轉教學,同時帶動產學合作與跨域研究,在新興病毒、分子醫學、健康老化、人工智慧、綠色科技、生醫工程、放射醫學及管理經營分析等重點領域具備高度的研發量能與成果,推動一體多面跨領域、跨機構、跨國際產學研合作與發展。長庚大學延攬國內外優秀人才,塑造創新特色、以研究帶動教學及產創,培育更多優質高階人力,形成良性循環,擴大研究轉譯效能,落實回饋社會之大學責任。想要更進一步了解長庚大學相關資訊,歡迎參考

臺灣動物疫苗行銷國際 興大獸醫團隊獲科技部傑出技轉貢獻獎

臺灣研發的動物用疫苗行銷國際,由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團隊所研發的家禽霍亂疫苗,是目前全球唯一家禽霍亂次單位疫苗,此技術已移轉台灣生物製劑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15年量產上市,該公司去(2020)年更獲中興大學同意,新增境外銷售授權地區至東協各國、俄羅斯、烏克蘭、韓國、埃及等地,中興大學團隊今年榮獲科技部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 該疫苗從投入研發至正式外銷到國外歷經15年,家禽霍亂的特點為高發病率與高死亡率,為家禽的頭號殺手之一,2005年中興大學獸醫學院謝快樂教授號召組成研究團隊,投入疫苗的開發,由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張伯俊教授、獸醫系沈瑞鴻教授,共同指導吳靜如博士(當時為博士班研究生),利用遺傳工程、分子生物方法,找到關鍵成份PlpE,並利用重組DNA方式製造次單位疫苗,再進行動物實驗。2008年疫苗正式開發成功,同年技轉台灣生物製劑股份有限公司,且陸續獲中華民國專利、美國專利、中華民國動物用藥品許可證,2015年開始量產上市,目前已廣泛應用於鴨、鵝及有色雞家禽霍亂疾病之防治,2020年正式推展至國外市場。 謝快樂教授表示,臺灣每年約有1億隻雞、4千萬隻鵝鴨的飼養數,家禽霍亂為具有高度傳染力的家禽與野生禽類疾病,可造成具高發病率與高死亡率之急性敗血性疾病,有時也會造成慢性之感染。其病原為家禽霍亂巴斯德桿菌,主要由家禽的眼、鼻入侵感染,各種家禽均可能感染,而接近可販售階段的成禽感染率跟死亡率越高,染病後多數在一天內會死亡,對於產業經濟影響甚鉅。 張伯俊教授指出,興大團隊研發的疫苗特色為次單位成份,傳統疫苗是用整顆細菌所製成疫苗,裡面含有細菌的內毒素與其他有毒性物質,打進動物體後,會產生不好的副作用,同時會有血清型的限制。而次單位疫苗用的是家禽霍亂菌中的有效成份PlpE,不同血清型都具有此種成份,因此可產生很好的交叉保護力,且不是使用全菌,毒素量較少、安全性較高,加上以遺傳工程方式產製,可降低製造成本。 謝快樂教授表示,傳統全菌型疫苗保護力有限,次單位型疫苗突破血清型限制,保護力可大幅提升。特別是東南亞以水禽為主,一個水池中只有要一隻染病很容易全池感染,而歐美國家以飼養火雞為大宗,家禽霍亂疫苗的需求量高,此款疫苗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力十足。 興大獸醫學院研發團隊開發動物用疫苗,除有效協助農民防疫外,對本土動物疫苗產業發展也有助益,藉由國際市場之開拓,預期未來每年銷售額將可再提升,有助於本土生技產業之發展。謝快樂教授團隊特別感謝行政院科技部,及中興大學對此計畫之長期支持,也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投入動物用或人用疫苗研發行列,日後必能找到一個讓自己發揮所長的舞台。 原文網址:https://www2.nchu.edu.tw/news-detail/id/52086

小藍鵲計畫 伴弱勢學子展翅飛翔 !


為了激勵和幫助弱勢學子,佛光大學教務處學生學習發展中心特別成立「小藍鵲工作坊」,以安心課業、職能實務、多元跨域的學習宗旨,每個月透過舉辦藝文學習活動,以及專長培訓活動,讓弱勢學子能透過自己的能力,散播溫暖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教務長表示,「小藍鵲工作坊」內容包含企畫撰寫、團隊合作、領導溝通、生命激勵講座、體驗學習等等,培訓課程。日前特別請學生自己自發創辦的「培陪社會企業」分享他們進入社區關懷銀髮長者以及互動的心路歷程,以自身經歷鼓勵大家尋找自己未來方向,加深同學們對於社會關懷的動力,讓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成長。 參與的25位同學們表示課程發人省思,不只讓自己思考未來,也讓大家更了解台灣有許多默默付出愛心及溫暖社會的團體,而期許自己未來也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 而活動中除了宣導社會關懷,還安排了手作棉花糖的課程,由本校茶G合作社的成員們指導製作蛋白霜棉花糖,希望能引導同學們從療癒的製作過程及可愛的作品中,真實感受到茶G合作社成員願意分享自身的甜點製作特長,將這份愉悅傳遞給所有參與同學。 特別感謝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支持佛光大學小藍鵲工作坊,凡符合申請資格之同學參與所有活動,最高可獲得獎一萬元助學金,以鼓勵所有佛大小藍鵲們善用學校資源精進自身能力,回饋社會,營造溫暖、互助的社會氣氛。

原文網址:https://gogofgu.fgu.edu.tw/edcontent_d.php?lang=tw&tb=1&cid=478&id=838

中山醫學大學 新型口腔癌檢測方案-iGEM摘金

中山醫學大學跨域組成的CSMU團隊參加2020年「iGEM合成生物學競賽」,以新型的口腔癌檢測套件奪下iGEM生技競賽金牌,並且奪得最佳檢測組(Best Diagnostics)、最佳測量(Best Measurement)、最佳基礎元件(Best New Basic Part)、最佳複合元件(Best NewComposite Part)以及最佳元件組合(Best Part Collection)共五項大獎。由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全球疫情嚴峻,iGEM今年改以線上方式進行賽事,於臺灣時間11月14日展開為期九天的賽期。iGEM是目前全球最大型的合成生物學大賽,該競賽由麻省理工學院於2004年首創,旨在培養合成生物學人才,促進各國大學本科生在該領域的學習、交流與合作,融合生物、工程、物理與計算機科學等領域,設法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或困境。今年有近25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隊伍參賽,CSMU團隊的研究「非侵入性、數據化、易取得」,解決口腔癌檢測缺乏數據化檢測方式的問題;其成果成功獲得評審之青睞。

台灣男性罹患口腔癌的發生率較世界其他國家高,而目前口腔癌的檢測過程中,醫師或牙醫師須經由視診來觀察病人口腔中黏膜細胞是否有癌化風險,而後依其嚴重程度以決定病人是否須進一步進行病理切片。中山醫大CSMU團隊認為,視診可能存在一定之主觀性,並缺乏數據化的檢測方法作為量化結果,並同時考量到樣本取樣與測量過程之便利性,故研發出一套新型口腔癌檢測之套件。受試者只須提供其口水,並利用此套件中經設計過的試劑與序列,最後利用血糖儀來做為測量工具,即可利用血糖儀呈現的數據以得出患者罹患口腔癌之風險高低,以提供臨床醫師較為客觀之結果,並作為後續切片與追蹤之依據。

中山醫學大學近年來積極在教學上不斷創新,在校方的支持與師長的指導下,繼2017年Aflatoxout(全方位黃麴毒素問題解決計畫)與2019年全方位抗流感方案參賽皆獲得金牌殊榮之後,今年中山醫大CSMU團隊不但繼續傳承榮光;締造歷年來參賽的最佳成績,更展現中山醫學大學在生醫研究領域堅實的實力。  

元智藝設系學生獲2024 MUSE創意大獎銀獎殊榮

Eight third-year students from Yuan Ze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Wen Cheng-Ye, Lin Jing-Hang, Hsieh Fa-Chun, Chiang Tsai-Jen, Tsai Jung-Yao, Hung Ju-Min, Lo Tzu-Hsuan, and Lu Hsiang-Wei—stood out in the 2024 MUSE Creative Awards and earned the prestigious silver award. This achievement affirms th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ies and highlights the department’s continuous dedication and efforts toward innovative education. 【本報訊】

元智藝設系學生於2024 MUSE創意大獎中獲銀獎,作品名為「Resonant Encounters」 (4)
元智藝設系學生於2024 MUSE創意大獎中獲銀獎,作品名為「Resonant Encounters」 (4)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八名大三學生,分別是溫承燁、林竟航、謝發群、江采蓁、蔡榮耀、洪如旻、駱梓瑄及盧相維,在2024年MUSE創意大獎中脫穎而出,榮獲銀獎殊榮,這一成就肯定學生們的創作能力,同時也彰顯學系在創新教育上的不懈努力與投入。 MUSE創意大獎由國際獎項協會(International Awards Associate, IAA)主辦,向來被視為全球設計與創意界最具聲望的競賽之一。今年的比賽吸引了超過8,70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參賽,競爭激烈。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學生們能夠在如此嚴峻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屬難能可貴。

元智藝設系學生於2024 MUSE創意大獎中獲銀獎,作品名為「Resonant Encounters」 (1)
(得獎作品展現了多樣的創意表達形式/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元智藝設系學生於2024 MUSE創意大獎中獲銀獎,作品名為「Resonant Encounters」 (2)
(元智大學藝設系秉持創新教育的理念,致力培養具創意能力的人才/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藝設系主任林楚卿表示,這次的獲獎作品來自八名大三學生的合作,創作源於課堂中的期末作業,學生們結合建築空間與數位影像技術,創作出兼具創新性與表現力的作品。這些作品在陳鼎翰老師的指導下完成,陳老師以其深厚的藝術造詣和豐富的創意指導經驗,對學生們的創作過程提供全方位的指導。 指導老師陳鼎翰表示,此次得獎作品展現了多樣的創意表達形式,包括裝置藝術、即時影像演出、錄像裝置及投影藝術等。這些作品的創作靈感源於當代藝術與設計的各種新興趨勢,學生們透過創新的思維和技術手法,將抽象的藝術理念具象化,呈現出獨特而引人入勝的視覺效果。作品不僅體現了學生們對藝術與設計的深刻理解,也顯示出他們在運用多元媒材和技術方面的高超能力。每一件作品都能夠引起觀眾的深思和共鳴,展現學生們對當代藝術與設計的獨到見解和深厚功力。

S__32333831_0
(元智藝設系陳鼎翰老師(中)指導學生獲2024 MUSE創意大獎銀獎殊榮/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他強調,今年的MUSE創意大獎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品牌和機構參賽,包括Netflix APAC、Louis Vuitton、Amazon等。這些企業的參與使得競賽的水平更加國際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獲得銀獎,無疑是對學系實力的高度認可,不僅提升了學校的國際形象,也為學系未來的發展注入了更多的信心和動力。   林楚卿指出,這次學生優秀的表現,不僅體現了學系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學系也將持續秉持創新教育的理念,致力於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意能力的設計人才,為藝術與設計領域做出更多貢獻。 獲獎連結:https://museaward.com/winner-info.php?id=231046 原文網址: http://yzunews.yzu.edu.tw/tsmc-goes-to-yzu-to-recruit-talents/

文藻外大數位系VTuber 協助行銷在地商圈

文藻外語大學數位內容應用與管理系的VTuber(小櫻/圖左)與鄭孟洳議員(圖右)進行對話,推薦高雄市河堤商圈美食。

文藻外語大學數位內容應用與管理系透過多元化課程,培育數位領域人才,內容包含「數位加值行銷」領域以及「數位媒體設計」領域。今年由數位系教師周春曉帶領的學生團隊以「Pick me!小櫻!」參加元宇宙虛擬偶像設計大賽,成果受到在地「高雄市三民區河堤商圈」關注。日前由高雄市三民區河堤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鐘賢,邀請高雄市議員鄭孟洳、高雄市政府青年局主秘吳淑慧及多名商圈代表,一起前來文藻外大觀摩數位內容應用與管理系的「元宇宙」技能課程教學設備與VTuber展示,與會來賓均盛讚文藻外大數位系善用新科技行銷的能力。 本次展示與合作係由數位系教授陳泰良促成,將智慧零售實作、電子商務實務、社群行銷等行銷科技相關課程成果,協助商圈數位轉型並多元發展。當日VTuber展示活動先由數位系教授郭大維介紹動作擷取實驗室設備,以及目前數位系在「元宇宙」領域的產學合作成果與學生競賽作品。隨後由數位系教授周春曉介紹文藻VTuber(小櫻)的設計理念與發想,並由鄭孟洳議員與VTuber(小櫻)進行對話,藉此推薦高雄市河堤商圈美食,一起討論商圈發展,展示VTuber的互動技術。 文藻外大新媒體暨管理學院院長楊雄斌表示,本學院以語言培養為基礎,整合新媒體的專業與創意,迎接全球數位浪潮,讓學生在台灣也能製作各種專業影片與動畫。除了注重影片和內容製作技術外,學生亦兼具外語表述實力,成為有利的競爭條件。 展示活動中,高雄市青年局主秘吳淑慧表示,對於文藻數位系在新科技的應用感到驚訝與讚許,期待未來文藻外大能夠與高雄市政府青年局有合作的機會。高雄市議員鄭孟洳對於文藻外大VTuber的技術亦表達肯定之意,認為使用文藻外大之VTuber技術行銷商圈是台灣的先驅,也期待能以高雄市三民區的商圈為範例,逐步推廣至高雄市所有商圈。 文藻外大數位內容應用與管理系主任蘇彥衍表示,VTuber的應用越來越多元,也越來越廣泛。系上已建置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最先進的大型場域定位動作捕捉系統,能快速且精準錄製人物動作,並可將動作應用於虛擬角色、美術設計、3D動畫、遊戲製作、或數位行銷中,歡迎對於這些領域有興趣之高中,歡迎對於這些領域有興趣之高中或高職生,加入文藻外大數位系培育數位媒體創作與國際媒體行銷專業人才行列。

文藻外大數位內容應用與管理系VTuber(小櫻/左)與鄭孟洳議員(右)互動
 

由高雄市三民區河堤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鐘賢,邀請高雄市議員鄭孟洳、高雄市政府青年局主秘吳淑慧及多名商圈代表,一起前來文藻外大觀摩數位內容應用與管理系的「元宇宙」技能課程教學設備與VTuber展示。
 

文藻外大新媒體暨管理學院楊雄斌院長(中)代表致贈紀念品予鄭孟洳議員(左)
 

文藻外大數位系周春曉老師(中)介紹應用VTuber的技術,協助高雄市覆鼎金金獅湖風景區推廣觀光。
  原文網址: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25467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