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 臺東大學奪冠

《天下雜誌》2022年5月5日出刊的第747期雜誌,公布了「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國立臺東大學擠下去年冠軍的暨南國際大學,榮獲公立一般中型大學組(6000人以下)第一名。除了獨占鰲頭之外,臺東大學各項積分亦大幅提昇,總分提高了0.4;在「環境永續」項目上,更是獲得4.2的高分,超越公立一般大型大學組的榜首臺灣大學,顯見臺東大學在「環境永續」上的卓越績效。

該校擁有國際建築網站評為「全球8座最獨特圖書館」,近年更以綠色大學為治校主軸。 ...
該校擁有國際建築網站評為「全球8座最獨特圖書館」,近年更以綠色大學為治校主軸。 臺東大學/提供。

聯合國於2015年底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後,全球各大學幾乎都將之列為學校發展的主軸。依SDGs概念推出的「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是國內唯一從永續視角檢視大學的指標。2019年起,《天下雜誌》借鏡企業ESG,從環境、社會、大學治理,加上大學最重要利害關係人教職員與學生照顧的教學承諾四面向共38項指標,以問卷回收暨教育部公開指標蒐集方式,均衡檢視大學的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評選出臺灣的大學公民楷模。

2022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臺東大學獲公立一般中型大學第一名。 臺東大學/提...
2022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臺東大學獲公立一般中型大學第一名。 臺東大學/提供。

啟動淨零碳、碳中和策略 除了種樹還要選樹 臺東大學集中資源全力打造綠色大學,以凸出的環境面成績,在今年首度摘冠。本校知本校區樹林面積17.3公頃,佔校區面積59.2公頃之29.2%,主要為欖仁樹、楓香、苦楝樹、水黃皮、樟樹、櫸木和黃連木等碳吸附量高的喬木樹種,每年約吸收全校二氧化碳排放量之7.6%,未來繼續推廣校園種樹,以期能在2030年達成再生能源於全校總能源使用佔比25%。  
唯一設置綠色大學網頁 首創綠色辦公室認證 2021年12月的世界綠色大學評比,臺東大學在參加的全球956所大學中榮獲第74名之佳績,展現本校積極發展綠色國際大學斐然成章的卓效。臺東大學60公頃的知本校區,森林與草坪植被佔總面積61%,依山傍海,走進校園沐浴在森林芬多精,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大學」。2016年起,臺東大學自我定位為「綠色國際大學」,並成立校級單位的「綠色國際大學推動委員會」,由曾耀銘校長親自擔任主委。校方除了每年更新綠色大學白皮書之外,也是全臺唯一有專屬綠色大學中英文網頁的大學,並積極推動綠色辦公室。學生端則每班設置環保股長,擔任節能減廢領航者,師生齊心共同往綠色永續之目標挺進,充分凸顯推動永續發展的決心。 臺東大學於2021年開始推廣實施綠色辦公室認證,共有61個辦公室參加,其中34個辦公室獲得鑽石級、黃金級、銀級與銅級等不同等級之認證,並佔總參選辦公室61間之55.7%,顯示本校具體實踐節能減廢行動,減少校園碳足跡。
深入社區在地部落 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做為臺東唯一的高等教育學府,臺東大學致力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在高教深耕計畫的綠色大學跨領域學習成果轉化,師生深入社區部落,以學術專長提升地方產業,深獲居民喜愛與支持。結合數媒系、文休系與體育系跨域合作的「臺東Y計畫」,以數位行銷、深度旅遊及山海戶外三個主軸,與嘉蘭村、武陵村及杉原社區合作,共同推廣臺東縣原民文化及創新加值部落產業。以產業營運暨推廣教育處為主的「都蘭之蘭調創生計畫」,則扮演智庫、諮詢顧問、研發與共生共學的角色,與都蘭部落合作,生產尤加利酒精噴霧等產品,各項計畫為地方帶來活躍的商機與生機,具體落實大學的社會責任。 而2020年正式營運的「東部生物經濟中心先導工廠」,於2021年10月取得工廠登記證,成為國立大學中唯一具備工廠登記字號的食品生技工廠。除從都蘭的尤加利樹萃取精油,發展出相關產品外,目前部落更提供龍葵、山苦瓜、昭和草等阿美族傳統食材,未來將研發成生技食品,活化地方產業,同時維護國人身體健康。這樣產學合作,不僅與部落共好,亦兼顧土地友善與產業發展,推展綠色經濟。 此外,食品生技工廠歷經兩年的成果轉換與產品化,由臺東野生牛樟芝子實體中分離出高4-AAQB 產量之牛樟芝菌種;有別於液態發酵方式,本校食品生技工廠應用固態發酵技術,將牛樟芝菌培養於臺東優質紅藜中,研發生產出含有高產量4-AAQB的紅藜牛樟芝菌絲體產物;本項產品的問世,不僅為臺東紅藜與牛樟芝產業開發出更健康的高值化產品,亦建立了產業六級化之典範,帶領臺東製造之生技產品邁向新的里程碑。
地熱發電等再生能源 課程導入SDGs觀念 除了讓師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節能減碳之外,亦透過課程深耕永續觀念。臺東大學已全面導入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SDGs)之連結,教師於課綱中必須勾選與17個SDGs之相關連結,以利學生後續選課;同時修訂獎勵學術研究活動實施要點,若教師學術成果與SDGs相關,就可獲得20%的積分獎勵,讓本校與SDGs連結之課程及研究數量均逐年成長,提升本校師生的校外參與、社會服務與永續教育。本校通識課程中的「社會實踐微學程」,由「社會責任實踐」、「里山倡議與原住民生態智慧」、「適當科技與永續發展」、「社區幸福感」等課程組成。未來更將推出以永續發展與綠色生產為核心的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透過跨領域學習來培育永續人才。 臺東大學擁有包括圖資館在內的5棟綠建築,屋頂裝置太陽能,2021年再生能源使用量佔比高達9.73%,領先同為6,000人以下的公立一般大學。圖資館旁的鏡心湖,蓄集生活污水處理後的中水,不僅是侯鳥棲息地,也供廁所沖洗與澆花用途,水資源採零排放與無限次循環再利用,讓校園處處綠意盎然,生機無限。 綠色與資訊科技學士學位學程朱力民主任依據臺東特有的溫泉地熱,帶領學生開發出可依需求擴充的中小型地熱發電系統,不開鑿大型地熱井,只利用既有溫泉井,即可透過溫泉水與冷溪水的溫差發電,提供停車場、路燈,與女性更衣區照明所需電力。綠色大學要結合在地資源,運用臺東豐富的地熱資源發電,與太陽能或風電差異處,溫差發電24小時都可以用,臺東每家溫泉業者都可以進行。 臺東大學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全體師生以永續發展的素養與行動,發展以支持綠色知識經濟為教研基礎的智慧、健康、永續及美學之大學,積極落實綠色大學發展目標。師生共同努力執行將學術的能量回饋地方部落,在依山傍海、綠意盎然的美麗土地上,創造出美好永續的後山桃花源!

原文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23/6290748

頂尖商管人才培育 嘉義大學永不缺席

嘉義大學管理學院係於民國89年嘉義技術學院與嘉義師範學院整併為國立嘉義大學時所新設之學院,教育理念乃在發掘每位學生之潛能,教導成為德術兼備之專業管理人才;教學首要目標強調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中心,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建立學生寬廣的視野與服務的人生觀。目前設有企業管理學系、應用經濟學系、生物事業管理學系、資訊管理學系、財務金融管理學系、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管理學院EMBA碩士在職專班及外籍生全英文授課觀光暨管理碩士學位學程。該學院是一個高度整合之學院,採人文素養、專業知識與工具應用能力三者並重,加強學生外語訓練,並開設跨領域學程與就業接軌課程,以提升學生就業優勢。 多元領域之「斜桿青年」 管理學院歷任院長為提升競爭力積極整合校內外相關資源,承接委託研究及個案輔導診斷服務不遺餘力。在學院發展特色方面,除建構學生核心能力,在理論基礎與實務應用上創造就業競爭優勢;並整合學院豐沛資源,在教師教學與課程規劃上,跨系支援發揮綜效,強化產學合作能量,在專業輔導與產業創新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後工業時代,全球產業結構因數位科技發展而改變,「專一職業」已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多元領域專業的「斜桿青年」,該學院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成為產業所需之人才,正是全球商管學院人才培育的最佳模式,在產業已建立起實務導向的領導地位。 企業管理學系 企業管理學系主要培育具備專業管理知能、溝通協調、人文素養及國際宏觀之企管菁英。教學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規劃有「經營管理」、「全球運籌管理」等多元系列課程,以啟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創新思考潛能,並善於運用決策技巧與分析工具,提升解決問題之能力。該學系重視學生人格的培養、人際關係的建立、以及對專業倫理的尊重,期能造就學生成為兼具專業知識、敬業態度、創業精神且能善盡社會責任的成功經理人。 應用經濟學系 應用經濟學系除扎實的核心理論課程訓練外,選修課程分為三大學程:「研究方法學程」、「產業管理學程」及「經濟趨勢分析學程」,學生可依生涯規劃需求自由選擇。該學系為提升教學、研究及學生學習成果,設有「應用計量經濟實驗室」,致力於經濟計量教學與相關應用研發;另設「應用經濟診所」加強學士班課後學習與輔導。學生未來就業發展可從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會計業、財務分析、理財規劃、企業管理顧問、內部稽核、產業投資規劃及財經記者等,如想繼續升學可攻讀國內、外商管類碩、博士學位。 生物事業管理學系 生物事業管理學系以較具特色之本土化生物事業與科技管理課程為基礎,透過與生物事業產業界頻繁的互動,讓學生有更深刻體驗與理解,繼而提升問題解決能力。該學系以「生物產業之一般管理」為基礎,「科技管理」為輔,發展具備生物事業創意、創新及創業之全方位經營人才,未來就業發展方向,可透過在學期間參與有機與產銷履歷培訓課程及電子商務平臺訓練,從事稽核人員之工作或網路平台之經營;公營機構、科技產業、物流產業及一般生物事業或企業等民營企業上一展長才;參加國家財經高考和各項經建特考;若選擇升學,可朝國內外商管、科管、行銷等相關研究領域深造。 資訊管理學系 資訊管理學系以「資訊管理涵養」及「資訊科技知識」並重,致力於培育經營管理專業與資訊應用能力兼具之專業人才,以符合社會及企業的需求。同時輔導學生參與資訊證照認證考試,例如微軟認證-MCSA、SAP認證ERP及系統分析師等,並在畢業前完成專題製作,期能透過專題課程,激發學生整合所學,提昇競爭力。就業發展可朝資訊科技產業程式工程師、品管工程師及Interner程式設計師,或其他產業外商公司及資訊相關教師等工作。 財務金融學系 財務金融學系因應當前「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趨勢,將三大課程主軸「證券投資」、「公司理財」與「金融市場與機構」連結到金融資訊的專業訓練,搭配完善的財金實驗室,以及相關金融演算軟體、模擬交易系統與金融證照模擬系統,提供學生良好的金融資訊訓練,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與核心能力。教師團隊中擁有會計師、精算師、金融證照、高階英文檢定證書及國外教學資歷,並且聘請業界金融實務界高階主管協同教學,教授學生最新金融實務課程,可提供學生專業金融學術與實務的學習及財金外文訓練。學生畢業後具備財金專業能力,發展方向包括公司財務經理人、金融機構專業人員、公股及民營銀行或證券及保險業服務人員。 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 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將因應社會多元能力人才需求,整合行銷領域與觀光領域頂尖知識,培育具有在地意識之行銷與觀光雙專業之全方位人才,課程發展在建構具多面向之行銷與觀光領域的實踐場域,以知識整合為基礎,希望透過課程整合設計讓理論與實務兼具,達到以「專業商管知能」、「雙專長」及「具備創新能力」為競爭優勢三角鼎立之目標,教學活動中規劃各種活動如教學與參訪或產業實習等,強調在地意識,增加學生與外界互動機會,落實以行銷與觀光兩主軸並重之經營定位。學生未來可從事行銷企劃、廣告企劃、市場調查分析、觀光休閒服務等政府機關或公、民營企業相關工作或公職人員考試。 嘉大管理學院學系與日本尾道市立大學舉辦雙邊學術研討會。 教學活動中規劃校外參訪或產業實習,增加學生與外界互動機會。 原文網址:https://www.ncyu.edu.tw/newsite/news4.aspx?news_sn=3862&pages=0&d_1=2021-05-01&d_2=2021-05-03

發現肝癌治療新標靶,精準醫療的曙光

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肝癌病友的佳音!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帶領國際研究團隊突破性發現,醣異生代謝酶PCK1具有蛋白激酶活性,可做為肝癌治療的新標靶;這項重量級國際合作研究成果「Gluconeogenic enzyme PCK1 phosphorylates Insig for lipogenesis」,於美國時間4月8日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影響因子43.07),受到國際學界高度重視與讚賞,也為精準治療指出一個新方向。 這項名為「醣質新生酶PCK1藉由磷酸化Insig蛋白在脂肪生成中扮演的重要功能」的國際合作研究,是由台灣中國醫藥大學、中國浙江大學與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三方合作,其中,由中國醫大洪明奇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呂志民團隊領導下所共同完成的。 衛福部統計,肝癌佔台灣癌症排行榜第四位,也是第二大致命的惡性腫瘤。儘管研究多年,肝癌的治療仍以傳統的手術和化學或放射線療法為主,尚無有效的標靶治療,使得總體生存率仍不盡理想,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醫學難題。 國際知名癌症基因科學家洪明奇院士表示,PCK1(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1)是肝臟與腎臟內進行糖質新生作用(Gluconeogenesis)的關鍵代謝酵素,主要功能在將4碳糖之草醋酸(oxaloacetate, OAA)轉化為3碳糖之磷酸烯醇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ate, PEP)。這個把非碳水化合物轉換為葡萄糖的過程,是維持人體內血糖衡定之重要生理機轉。先前研究更指出PCK1是重要的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這顯示PCK1對生理衡定及癌症防護所扮演之重要角色。 然而,國際團隊在研究中發現:癌化之肝細胞在不正常生長刺激下(如引起癌症的K-Ras或生長因子受體之突變),將透過細胞內AKT訊息傳遞路徑造成PCK1的磷酸化。此磷酸化竟然改變了PCK1功能,不但停止了原應進行的糖質新生作用;相反的,卻強迫開啟了脂肪生成作用(lipogenesis)機制,造成了膽固醇(cholesterol)與脂肪酸(fatty acid)之大量生成。而膽固醇與脂肪酸兩個產物,正是癌細胞成長與增生所需的最重要能量來源,將直接促進癌症發展。

洪明奇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
洪明奇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說:「這個研究的最大意義是發現:原本應是抑癌基因的PCK1在肝細胞癌化過程中竟然被轉化成為致癌分子的角色,完全改變原先的功能,這是前所未知的事情。而且此種PCK1進一步磷酸化下游分子Insig1/2時,使用的是以GTP作為磷酸基來源,而非常見磷酸激酶所用之ATP,這也是非常特別之處。」 在臨床應用面上,癌細胞特異形成的磷酸化PCK1將是最理想的治療標靶, 因為抑制磷酸化PCK1 的藥物只會殺死癌細胞而不會影響正常細胞. 目前沒有相關藥物面市,是將來研究發展之重要切入點。此外,在深入研究肝癌病人檢體後,發現具較高磷酸化PCK1及Insig1/2數量的之病人,擁有較低的存活率。這暗示著磷酸化PCK1與下游分子如Insig1/2與SREP之磷酸化,亦可開發為判斷預後等之重要生物標記,這對將來肝癌精準醫療有相當有助益。重要的是,團隊更指出除了肝癌細胞外,在黑色素癌、腦癌與肺癌等細胞株,也發現同樣的PCK1磷酸化情形。代表著這個新策略可望能廣泛地應用在各個癌症族群上,深具臨床價值。 這個研究成果揭示癌細胞片面挾持細胞內能量代謝機轉作為己用之證據,指出藥物開發新方向。亦彰顯磷酸化PCK1之癌化轉捩點本身就是最佳的藥物標靶,將有望強化肝癌之精準治療,改善傳統化放療療法「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的副作用,為癌症病友帶來福音,更在精準醫療的研究史上寫下嶄新一頁。 原文網址:https://www.cmu.edu.tw/news_detail.php?id=4525  

馬來西亞學生求學心得

我很榮幸自己有這個機會來台灣念書,很感謝父母給予我這個機會讓我學會獨立成長、讓我踏出舒適圈享受國外的美好點滴。剛來台時我對這裏的一切都很陌生,但是後來慢慢地接觸到這裏的當地人時,我發現即使對方不認識你但他們也很愿意伸出雙手幫助你。這讓我感受到了台灣人的熱情和溫暖。 我發現自從自己來到國外念書以後,我的性格變得開朗很多,我比以前更主動去認識新朋友、新事物。我認爲這是我跳脫舒適圈的第一步,很可能是因爲我已學會獨立生活也體會到了朋友與朋友之間的相處是很美好的。這讓我更勇敢的踏出第一步。身爲僑生的我,很多時候也會很想念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家鄉,這是無法避免的。尤其是這段期間疫情的衝擊,看著自己的家鄉確證病例不斷增加,與家人遠距離的我當然會很擔憂他們的健康安危和家裏的經濟狀況。 但是我時時刻刻都告訴自己必須堅强,不可以放棄家人給予我的機會,我必須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一切得來不易。最後,我想説且行且珍惜,我會好好利用這4年在台灣留學的機會,創造更多屬於自己美好的回憶和經驗。加油!黃韻嬣!

明志科大提供高額獎學金 協助優秀學生追逐夢想

明志科技大學前身為明志工專,創立於1963年,連續三年榮獲遠見雜誌評選為「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私立科大第一,辦學成效卓越,且財務穩健透明,由於秉持兩位創辦人王永慶及王永在先生精緻務實辦學理念,每位學生平均投入經常性成本約24萬元/年(其他科大約15萬元),享有資源全國科大排名第一,畢業後高就業率(約95%)及高起薪(平均月薪35,000元以上),歷屆畢業校友在各行各業的表現均備受肯定,為許多家長公認的深具優良傳統與卓越辦學績效之技職學府。 明志科大為了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就讀,提升整體學習風氣及研究成果,109學年特別規劃新生入學獎學金,並提供完整產學合作及海外研習計畫,以培育未來產業所需之科技領袖人才。大學部依學生入學考(甄)試成績核給40-160萬元獎學金,碩士生核給25-60萬元獎助學金,博士生核給最高108萬元獎助學金,總獎學金高達7,500萬元,不僅如此,獲大學部入學獎學金者,均安排參加學校榮譽學程,同時也安排學生赴海外研習一學期以上,希望同學在拓展國際視野的同時,強化與世界接軌的能力。 台灣為科技產業發達國家,為因應工業發展不斷革新的趨勢,人才的競爭力也與時俱進,國內各大專院校儼然成為培育新興產業人才的重鎮。配合科技需求變化快速,明志科大近年來聚焦重點領域,持續選派教師赴國內外進修或研習,並提供彈性薪資、退撫基金增額提撥等,期能以更好的師資待遇延攬及留任優秀師資,提升教學品質與研發能量,迄今已設立九個校級研究中心。近期更與台灣大學、台塑汽車貨運及艾歐圖公司共同組成台灣iAuto團隊,參加杜拜世界自駕運輸挑戰賽榮獲新創組第2名,成績斐然,為發展成為產業應用型科技大學奠定良好基礎。 校長劉祖華表示,明志科技大學為讓學生可以提早接觸到AI跨領域學習課程,特別設立AI研究中心,把專業領域跟AI人才結合在一起,不僅加強學生的科技實力,也提升職場競爭力。在這樣的規劃下,明志近年來廣受業界委託,老師們帶領著學生實際參與產學合作計畫,協助產業解決了許多問題,並創建了新思維。台塑企業更提供明志師生共同研究設備預知保養、產品品質檢測、製程參數優化的AI應用場域,這是產學合作促進生產效能的最佳典範,且讓學生們能夠在畢業後立即與產業接軌,減少就業前焦慮,成為業界未來發展科技趨勢所需求的人才。 未來,明志科大將持續鼓勵師生參與實務研究,期望能成就每位學生成為具備問題解決力、實作力、創新力及就業力之專業技術人才,以善盡大學培育優秀人才的社會責任。 原文網址:https://www.mcut.edu.tw/p/404-1000-42411.php?Lang=zh-tw

銘傳建築系第二屆優秀作品成果展豐碩

【本刊訊】為鼓勵同學們互相觀摩學習,並努力投入建築設計,建築系10/26-30在桃園校區設計大樓一樓中庭舉行「第二屆建築系優秀作品展」,由各年級選拔出各組優秀作品進行展出,獲得財團法人台北市匯泰長安慈善基金會、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贊助。10/26開幕首日,匯泰建設董事長盧明珠傑出校友特別返校觀展,並頒發由其設立的「明珠優秀獎學金」,以鼓勵建築系優秀作品。 由匯泰建設董事長盧明珠傑出校友捐贈成立的「明珠優秀獎學金」,今年首次頒發,2件作品獲獎:《空間連域》大四葉誠,《聲態》大五吳佩書、吳昭蓉;另,獲得本屆優秀作品獎:《仿生手臂》大二田雲、《Between The Light》大三劉鵬廷、《光的路徑域》大四曾沁雅、《都市觀察、解釋與再現之永續設計_ 流域之間》大五徐佳得、林靖軒、《那一片屬於香港人的海》畢業生羅浩、《建築皮層之集群智慧理論研究》研究所周柏慶。 原文網址:https://www.week.mcu.edu.tw/37724/

清華大學研發「超冷奈米纖維」 為建築穿上涼感衣

 

本校醫工所萬德輝教授研發「超冷奈米纖維」薄膜,就像為建築穿上涼感衣

今年夏天全球平均氣溫創下十萬年來新高,人們紛紛躲進冷氣房或穿上涼感衣,那房子也能穿上涼感衣嗎?本校醫工所萬德輝教授主持的研究團隊向撒哈拉沙漠的銀蟻取經,研發出仿生材料「超冷奈米纖維」。將這種輕薄可彎曲、不易破損、抗紫外光且耐酸雨的纖維薄膜鋪在屋頂,就像是為建築穿上涼感衣,能讓室內降溫12度以上,大幅節省電費,節能減碳救地球。 萬德輝教授指出,撒哈拉沙漠銀蟻可在攝氏70度以上的沙漠中生存,主要因為身上有類似稜鏡的三角形體毛,可反射大部分的陽光,同時放射紅外光,達到降溫的功效。團隊從沙漠銀蟻的體毛得到靈感,深入研究各種材料、形狀、尺寸、顏色,透過先進光學工程技術,以陶瓷材料製成直徑約數百奈米的白色纖維,可以反射97%的陽光,達到最佳降溫效果。

超冷奈米纖維鋪在模型屋屋頂,經紅外光熱像儀測量,溫度從攝氏50度降到29度

萬德輝教授帶領學生,頂著艷陽在校內建築樓頂進行實驗,在模型小屋屋頂鋪上超冷奈米纖維薄膜,再以紅外光熱像儀測量溫度,可發現溫度即從攝氏50度降到了29度。炎夏汽車模型內的溫度動輒飆上60度,鋪上超冷奈米纖維薄膜後,也降溫了17度。 研究團隊發現,這種新型的陶瓷奈米纖維不僅能反射陽光,它吸入的熱能還會轉為紅外光,穿透大氣層的「大氣窗口」,輻射到極低溫的外太空,而不會蓄積在地表與大氣層內,就可以減緩溫室效應,為解決全球暖化問題帶來曙光。 萬德輝教授表示,超冷奈米纖維不僅可為建築物降溫,特別適用於綠建築,還可以應用在汽車、農業溫室、冷凍倉儲、大型資料中心及手機、電腦等消費性子產品,不需耗電就可以全天候散熱降溫。

超冷奈米纖維能反射97%太陽光,並將熱能轉為紅外光,輻射到外太空

這項由本校主導、與台大、陽明交大攜手組成團隊的研究成果今年2月登上國際頂尖期刊《Nano Today》(奈米今日),團隊目前也正為超冷奈米纖維申請12項國內外專利。 研發出白色不透明的超冷奈米纖維薄膜後,團隊進一步思考,能否研發出有類似功效、但卻像透明膠水的材料?因此再度研發出「超冷蠶絲薄膜」,塗在透明的窗戶、手機螢幕及太陽能電板上,也可以將熱能轉為紅外光輻射到外太空。 萬德輝教授表示,「超冷蠶絲薄膜」取自天然蠶繭,將纖維拆解後,改變微觀結構,再純化其中的絲素蛋白,就可形成均勻且透明的薄膜。經研究測試,鋪上超冷蠶絲薄膜的智慧手機可降溫攝氏5.1度,太陽能電池可降溫14度,大幅提升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及壽命。這項研究成果今年8月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進功能材料),並登上封面。 萬德輝教授團隊是國內少數專精於日間輻射冷卻材料研究的團隊,成員除本校醫工所博士生黃靖文、碩士生蔡孟廷、陳岱琪、藍品卉,還包括台大材料系陳學禮特聘教授、博士生張思偉、陳彥任,及陽明交大材料系柯富祥教授、羅友杰副教授、電機系王學誠副教授。

本校醫工所萬德輝教授研發出「超冷奈米纖維」薄膜
本校醫工所萬德輝教授取蠶繭研發出「超冷蠶絲薄膜」

              原文網址:https://www.nthu.edu.tw/hotNews/content/1142

2022年僑生及港澳生來臺就學單獨招生簡章

招生簡章:https://www2.isu.edu.tw/upload/703/18/news/postfile_142157.pdf 線上申請:https://enroll.isu.edu.tw/DL/  

金點新秀設計獎入圍公布 台南應用科大連13年全國第一

2023金點新秀設計獎今年全台55校、121系5005件作品參賽,前天公布初審726件入圍名單,其中台南應用科大入圍多達96件。校方表示,「已連續13年蟬聯全國入圍第一,再次成為技職校院設計群最具指標性學校,也因強大的設計實力和豐富的文創資源,有文創學府美譽」。 每年金點新秀設計獎吸引大批作品參賽,競爭激烈。今年首度與環保署合作增設「金點新秀包裝減量設計贊助特別獎」,初審共選出30件入圍,南應大包辦了6件,「再次顯示該校設計教育符合當代趨勢,並更著眼環境永續與社會發展面向」。 台南應用科大表示,學生在各大設計比賽有出色表現,室內設計系學生陳理揚、江政諺的專題設計「OASIS Sustainable Hotel」不僅入圍特別獎,還榮獲2023年義大利A‘ DESIGN國際設計大獎賽室內空間與展覽設計銅獎。


校方表示,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吳宛璁、李淳瑜、謝文馨的設計作品「蔗件小事」則不僅入圍金點新秀社會設計類獎,還獲得法藍瓷想像計畫首獎,肯定該團隊在偏鄉教育落實與傳承的努力。這些成就再次彰顯台南應用科大設計領域中的實力和創新能力。 校長楊正宏表示,96件入圍佳作的優異成績再度稱霸金點新秀設計獎,再次印證在設計教育領域的強大實力和優異成就。南應大一直秉持著學生為本,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戰能力,並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豐富的實踐機會,為未來的設計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多年來培育了大量優秀設計人才。「未來將繼續致力設計教育發展,推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做技能,為台灣的設計事業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原文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929/7115590?utm_source=lineapi&utm_medium=share

從緬甸到台灣求學 實現夢想的起點

我是在2018年的9月來到臺灣的,算一算,已經在這裡生活將近3年。回想那年參加海外聯招考試,我被國立嘉義大學的企業管理系錄取,那是一個我喜歡的科系,但由於它不是我理想中的大學,於是我選擇留在國立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進修,在那一年中,我一直很努力地讀書,也透過各種管道進一步了解臺灣的各大院校,只為能申請到我理想中的大學。 我在僑先部就讀時,就已實地至臺北大學三峽校區實地考察,這裡滿足我對大學生活的所有幻想:優良的師資、廣闊美好的校園環境、寬敞明亮的宿舍,都讓我對這所大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未進入北大,我就已認定自己是北大人。因此在個人申請時,我毅然決然地將臺北大學的企管系填入了第一志願,也是唯一的一個志願!當家人得知我的這個決定,都覺得這樣做要承擔的風險太高,如果沒有被錄取,那我將和僑先部的所有同學透過考試來決定分發的順序。我更加努力地準備個人申請所需的所有資料,包括更加努力讀書、撰寫自傳與讀書計劃。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公佈錄取名單時,我成功被學校錄取。     在來到臺北大學後,在生活方面,由於學校設有國際處和僑外陸生聯誼會,旗下又設有各國的同學會,因此在辦理入學、入宿的一切程序和手續時,學校和學長姐都給予了很多的幫助。此外,僑外陸生聯誼會還為我們舉辦了豐富又有趣的2天1夜的迎新活動,這個活動是打破我對新環境侷促和緊張的一枚鎮定劑,因為它促進了各國大一僑生的認識,也為我日後的學業和人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學業方面,由於自身的英語基礎較弱,因此閱讀原文課本成為我進入大學的第一個挑戰。面對密密麻麻的專業英文,剛拿到課本的我手足無措,曾一度對夢想中的大學生活感到恐懼。誠如上面所說,在我最灰暗的時候,遇到了一群很有耐心和愛心的老師、還有在迎新時認識的同學。上課時,老師一字一句為我的專業知識建立基礎和框架、下課後,又有一群共同學習的同學,就這樣,我從期中考的不及格漸漸拿到了總平均80+的優異成績。     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我就讀的科系。很多人都說,企管系什麼都學,但是什麼都學不好。但我不以為然,因為學的範圍越廣,我就越有機會選擇和鑽研我喜歡的某一領域、我才更能確定自己未來要去哪裡。例如管理學的理論能夠幫助我在社團和人際中找到合適的方法將理論實踐、會計讓我有機會窺視這門充滿數字的行業…… 未來都是由現在的自己決定,雖然我現在才大二,但我已想好畢業之後我會留在臺灣,找一份與我所學相關的工作。因為緬甸雖然幅員遼闊,但有關於企業管理之專業人才尚少,因此我期許自己能夠結合自身的語言優勢和所學專業,成為緬甸和臺灣經濟來往之間的一座橋樑。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