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est Choice-Yu Da University(英文版)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fEkYFxutiOM
Your Decision-育達科技大學
Your Best Choice-Yu Da University(英文版)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fEkYFxutiOM
本校因應新時代之文化基礎研究與實踐的建基工程,擘劃成立科技藝術實驗中心、聲響藝術實驗中心、文物維護研究中心、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教學中心及肢體藝術實驗教學中心五中心,以回應未來世代之大學藝術教育培育紮根工作,開設系列創新實驗、科技跨界課程。臺藝大在大學教學層面的部署,除了根基之秉續精萃傳承外,亦強調與時俱進的海納百川之集粹與創新實驗(跨域)的課程構築。 我們希望學士生與研究生能先修(院級開設)學創平台的跨域大工坊作基礎,再透過五中心強化人本主義之科技介面導向之創新知識的基進體驗,以激湧青年學子人本潛質,更培育其成為具備跨域能力的優秀藝術專家。自109學年度至今,臺藝大陸續開設系列創新實驗/科技跨界課程逾30多門,碩果豐繁。 臺藝大持續透過平臺化、科技介面來強化教學、研究與創作,推動創新時代的藝術新型態課程,並每年交替舉辦「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與「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邀請國際級大師協同策展、國際級視傳與裝置藝術家及表演藝術團體來臺展演交流,帶給師生及觀眾多元文化與藝術能量的刺激,在國際化的多元推展上,落實多層次與多元軸線的國際實質交流,經營具國際參與的實踐大道(如視覺/博物館策展、表演/藝文中心編導、影視/媒體中心播映等)的展演映論璀璨大舞臺。 臺灣藝術大學為國內歷史最悠久、學門分流最專精的藝術高等學府,並以「放眼國際、藝術扎根」作為發展特色的定位,設定「專業精深」、「跨領域」及「國際化」三軸以發展國際多元的文化創意特色。
臺藝大推動創新實驗特色課程,踐履藝術與科技之展演映論璀璨大舞臺
台灣中國科技大學(CUTe;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僑生單獨招生中, 不需要出門,在家利用最方便的網路就可以瞭解中國科技大學~ ►學校簡介影片:https://youtu.be/AHQqr0ic7j0 ►系所特色資訊:https://www.cute.edu.tw/ ★【僑生單獨招生】 直接向中國科大報名、線上下載申請資料,直接寄Email報名 ►截止時間:2022年12月09日(春季班入學) ►截止時間:2023年07月13日(秋季班入學) 僑生單獨招生:https://www.cute.edu.tw/intel/page/isa01.html ★中國科大馬來西亞學生在畢業之際,拍攝影片留下美好回憶,與大家分享~~~ ►中國科大視傳系馬來西亞籍王振楊畢業校友 現職台灣藝術學群相關行業畢業生分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eles7SBh0 ►中國科大數媒系 馬來西亞籍陳建維畢業校友 現職僑居地藝術學群相關行業畢業生分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2vWfcdEZPk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E-mail:[email protected] 或[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仔細觀察一隻雞的羽毛,你會發現同一隻雞在身體不同部位羽毛的型態有很大的差異,你甚至可以在同一根羽毛內觀察到羽毛型態的不同。仔細觀察大自然中不同的鳥類(如雞、鴕鳥、蜂鳥、企鵝等),您一定會讚嘆羽毛形狀和功能的多樣性是如此地有趣… 因此,人們都想知道鳥類如何以不同的方式飛翔;由中國醫藥大學主導的跨領域研究國際團隊,以多種不同學科的角度探討鳥類進化飛翔的羽毛的奧祕,這項傑出研究成果獲刊登在2019年11月27日全世界最權威的國際期刊《細胞》雜誌(Cell),並以台灣國鳥藍鵲做為封面,飛躍上世界學術舞台。 這是台灣的驕傲;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於四日上午主持研究成果發表會,他神情愉悅的說,台灣國鳥藍鵲躍上國際頂尖期刊是頭一次,真的不容易,況且,台灣團隊與旅美學者鍾正明院士合作的科學研究,結合了大眾的生活和藝術,的確讓人民有感。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鍾正明院士透過視訊方式說:”我們總是想知道鳥類如何以不同的方式飛翔。有些鳥像老鷹一樣乘風飛翔;而有些鳥則需要像蜂鳥一樣迅速拍打翅膀;有些鳥,包括駝鳥和企鵝,根本不會飛。” “這種飛行風格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飛行羽毛特性的不同。”鍾院士補充道:”我們希望瞭解飛行羽毛是如何製作的,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瞭解自然,師法自然,並將其建構之原則應用於科技及醫學工程的創新設計。 為了在創新的研究領域中探索,中國醫藥大學整合幹細胞中心組了一個跨領域科學團隊,以多種不同學科的角度探討羽毛,從身體外羽毛的生物物理特性,到皮膚內的幹細胞形成的基本分子生物學,對羽毛進行多面向的研究。研究範圍從無飛行能力的鴕鳥,到可短距離飛行的雞、長距離飛行的鴨、老鷹,以及高頻率飛行的麻雀,他們還研究特殊飛行能力的蜂鳥和企鵝。為了更深入地瞭解羽毛在進化中是如何演變,研究小組還研究了在緬甸的琥珀中發現並保存了近1億年的羽毛。 飛行羽毛由兩個高度適應性的結構模組組成:中央羽軸(rachis),和週邊羽片(vane)。羽軸是一根由兩種材質複合而成的柱狀結構:中心是多孔的髓質(medulla),藉由多樣的細胞折疊(cellular origami),使羽毛保持輕盈,高效率地增加周圍環繞堅硬皮層(cortex)的半徑,從而增加整體羽軸的材料性質。他們的研究表明,演化上形成羽髓、皮質兩個獨立的模組化單元,使當今鳥類以精妙組合方式,達成羽軸整體材質的最佳化,以適應生存環境的挑戰。鳥類得以像老鷹一樣在高空飛翔,像蜂鳥快速振翅並在空中停留,或像企鵝潛入海洋悠游,展現了獨特的羽軸結構設計。 生物物理學家阮文滔博士近一步地揭示,毛囊中的分子信號時空分佈,包括 Bmp 和 Ski,是引導羽軸多樣形態生成的關鍵因子。依附在羽軸旁的是羽片,羽片是羽毛的一部分,由許多柔軟富彈性的羽枝組成,像拉鍊一樣編織在一起,達 成輕量、可恢復、並提供足夠升力的「葉片」。研究人員報告說,羽片的發展使用原理類似於剪紙藝術。這允許單個上表皮薄板,產生一系列不同的分支設計;每個分支帶有許多小鈎子,類似魔鬼氈(Velcro)的機制,允許羽片一起保持在同一平面。第一作者張瑋玲的研究表明,另一個信號分子(Wnt2b)的濃度梯度在這些羽 枝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阮文滔博士解釋說,羽毛多層次的模組化結構,使鳥類能夠適應演化時所遭遇的環境挑戰,並闡明當今鳥類如 何從各自的生態環境中取得優勢。模組化結構的彈性,也允許個別鳥種,依身體部位的不同,發展出具不同功能性的特化羽毛。 為了回顧遠古時期,複雜羽片結構的起源,阮文滔博士與研究人員分析了最近在緬甸發現的琥珀化石。這種琥珀保存了以 前無法發現的精細的三維羽毛結構。他們的研究表明,古代羽毛有著相同的基本結構,但具有更原始的特點。例如,沒有在化石中發現類似魔鬼氈的鈎狀機制,而是使用連續重疊的長羽枝形成羽片。 “我們瞭解了如何將簡單的皮膚轉化為羽毛,如何將原形羽毛結構轉化為絨羽、廓羽或飛行羽毛,以及如何調 整飛行羽毛以適應不同飛行模式所需的生活環境。”鍾正明院士說:”在不同的形態規模上,我們發現,羽毛富於適應性的模組化結構,是其能成功適應不同的新環境基礎原理。” 中國醫藥大學整合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洪士杰醫師補充說,除了説明瞭解鳥類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適應環境,鳥羽的建築原則,可以啟發未來新穎的仿生應用。他們指出,創新複合材料的發明,可有助於建造輕巧但堅固的無人機、耐用且有彈性的風力渦輪機,或更好的醫療植入物或義肢設備。 此跨領域研究的國際團隊,由中國醫藥大學主導,並得到成大、中研院、興大、亞大、台大、特生中心、海生館等,臺灣研究機構的支持。團隊由美國南加大學鍾正明院士,和臺灣中國醫藥大學整合幹細胞研究中心生物物理學家阮文滔博士共同領導,並獲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科技部,教育部等經費補助。未來的研究將基礎與應用並重: 除將與整合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洪士杰醫師,進一步探索大自然啟發的生物材料結構原理,以及在仿生材料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小組也將更深入地探討分子信號,解密毛囊中如何引導同一群幹細胞,達成複雜的生物結構。


論文連結: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a8FUL7PXYX2a 視頻摘要: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uoVu4aOkg 鳥類是如何進化成飛翔的?自然界的飛行模式中,不同於昆蟲的翅膀、翼龍、飛機機翼,鳥翼由大約 20 個高度可折疊的飛行羽毛組成,每個羽毛由中央軸和週邊羽片組成。這種多層次模組化生物結構,提供了極大的 適應性,能以不同的方式飛行,甚至在水中游泳。一個跨領域國際研究團隊探索飛行羽毛的生物物理學、發展和演化。
2023年《遠見雜誌》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揭曉,中國醫藥大學辦學治校的教學表現、學術成就、國際化程度等六大構面及48項指標評比,在國內87所大學中脫穎而出,榮登醫科大學的龍頭、私立大學第一名「雙冠」殊榮,也為邁向國際一流大學寫下新頁! 《遠見雜誌》自2016年發布「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步入第八年,除了維持既有的「社會聲望」「學術成就」「教學表現」「國際化程度」「產學合作」及「財務體質」六大構面外,為了讓評選視角更加廣泛,細指標增至48項,以貼近價值多元的社會;同時與荷商艾斯維爾ELSEVIER合作,引用其資料庫Scopus來優化指標。 中國醫藥大學在今年國內87所大學辦學治校評比中,首度榮登醫科大學榜龍頭,私立大學排行榜第一名;在COVID-19疫情與少子化的高教市場嚴峻衝擊下,逆勢前行大放異彩。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滿心喜悅地感謝全校教職員共同努力付出的辛勞;洪校長說,中國醫藥大學雖然規模較小,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獲得蔡長海董事長與董事會的全力支持,近幾年在國際大學排名快速攀升崛起,這些榮耀得來不易,關鍵在於學校經營團隊齊心努力的決心,對追求國際一流大學的目標設定明確,以及每一位教師在專業領域的研究教學都用心投入,扮演眾志成城的「螞蟻雄兵」來實現目標,這是一條隨時間線性成長的努力軌跡,才能在國內外學術排名嶄露頭角! 令人可喜的,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最新公布2023年度亞洲大學排名,台灣的大學院校有4所進入亞洲前50名,中國醫藥大學排名第33名,僅次於台灣大學第29名,台灣排名第二。 洪明奇校長是世界頂級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科學家,近年帶領團隊積極整合教育資源,發展尖端醫療研究、同時與國際名校及世界級機構接軌,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艱困的關鍵時刻,校院科研團隊把握此機會聚焦抑制印度、英國以及南非變病毒株研究,陸續發表「雙硫侖抑制以及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及「防疫一號及防疫二號茶包抑制變種新冠病毒感染」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更開發《中醫大抗冠方劑》問世,對國人健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帶領團隊在致癌機制及抗癌藥物拮抗性的研究,也屢有突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如《Nature》、《Cancer Cell》、《Nature Cancer》等,榮獲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com公布在台灣醫學領域、分子生物學領域兩項排名「雙冠王」殊榮。 洪明奇校長愷切的提醒同仁,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要發展Smart university & SMART AI HOSPITAL,大家追求指標不要忘記目標,他強調,大學培育人才,把學生教好,醫院把病人照顧好,能善盡社會企業的責任,更要展現對社會國家人類有正面影響與貢獻,創新卓越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才是名符其實的國際一流的大學。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512 15:56:51)外籍學生在台灣求學,異鄉的生活雖然艱辛,但也充滿著各種美好的體驗。在母親節之際,決定親手製作手工卡片,向母親表達感激之情。在開南大學華語中心學習華語,除了語言上的精進外,也在中心卓岳老師、王瀞芳老師的悉心安排與教導下,學生得以體驗多元豐富的傳統文化。

圖:越籍生思念母親的心情刻下想見你 製作手工卡片的過程充滿了學生們的創意和想像力,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卡片。學生們不僅在卡片上寫下了溫馨的祝福,更使用雕刻刀製作了個人化的印章,體驗傳統刻印文化的同時,也將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透過雕刻刀刻在卡片上。

圖:開南華語中心異鄉學子的深”刻”思念 學生們表示,製作手工卡片不僅是向母親表達感謝之情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和回饋。他們從中體會到手作的樂趣和快樂,並更深刻地理解了母親們對他們的愛和付出。

圖:開南華語中心學生至郵局寄送想念心意 這些手工卡片和個人化的印章,無疑是最特別的禮物之一,也是最貼心的表達。希望每個母親都能收到自己孩子親手製作的卡片,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愛和感激。希望學生在出國留學,中文持續進步的同時,也常保一顆感恩的心。

圖:日籍學生學以致用,把自己名字中文刻成印章

圖:開南華語中心學生寄送母親節卡片 原文鏈接:開南大學華語中心外籍生 親繪母親節賀卡表心意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610 11:45:40)開南大學是偶像劇與電影的拍攝基地。8日馬來西亞培風高中到開南大學參訪,同學到「想見你」的幾個拍攝場景合影,這群電視劇迷們,感受「國民老公」許光漢曾拍攝過的取景角度,為之瘋狂。

圖:同學到「想見你」的幾個拍攝場景合影 開南大學林玥秀校長、楊勝評國際長、電影系的黃品堯副主任與朱育佑老師以及開南大學管樂社師生等,歡迎培風中學管樂社四十多位師生的蒞臨。

圖:想見你男主角打工的咖啡廳一景。 林玥秀校長說,開南大學近年來傾力推動國際化成績斐然,音樂不分國界,非常歡迎培風中學管樂社到校進行文化交流。楊勝評國際長表示,開南大學已有數位馬來西亞籍在校生,也跟日本、美國等地大學簽有姐妹校等合約,歡迎有志進軍國際的培風中學畢業生來校就讀

圖:同學們參觀開大電視台。. 當天晚上,兩校管樂社進行聯合演奏,互相交流,美妙樂聲,搭起友誼的橋樑。

圖:同學體驗主播播報。

圖:兩校管樂社進行聯合演奏。 原文鏈接:馬來西亞培風中學參訪開南大學 追蹤「想見你」場景

大同大學加持,校友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可優先獲得九萬美金(約新台幣270萬)之「麻省理工學院林挺生獎學金(T.S.Lin Fellowship)」。 九個月九萬美金包含學費、健康保險以及助學金。依照官方網頁條件,大同大學研究生或大同大學推薦的中華民國籍研究生優先。國際處主任姚詠文解釋,大同大學每年會擇優推薦2名校友,提供學生畢業後深造,或是進入職場後想要再進修的校友更多支持。 「麻省理工學院林挺生獎學金」為大同大學首任校長林挺生設立,當時國民所得與美國有相當差距,赴美念書是一筆負擔,這筆獎學金是讓大同校友安心就讀、不受經濟限制發展。當時在MIT求學的大同校友,只要學校推薦,即可獲得獎助。這筆公益獎學金後更擴大到華裔學生均可申請,多年來未曾間斷。 麻省理工學院成立於 1861 年,為全球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至2021年共培養了 9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 原文網址:https://www.ttu.edu.tw/p/406-1000-23830,r12.php
本校因應新時代之文化基礎研究與實踐的建基工程,擘劃成立科技藝術實驗中心、聲響藝術實驗中心、文物維護研究中心、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教學中心及肢體藝術實驗教學中心五中心,以回應未來世代之大學藝術教育培育紮根工作,開設系列創新實驗、科技跨界課程。臺藝大在大學教學層面的部署,除了根基之秉續精萃傳承外,亦強調與時俱進的海納百川之集粹與創新實驗(跨域)的課程構築。 我們希望學士生與研究生能先修(院級開設)學創平台的跨域大工坊作基礎,再透過五中心強化人本主義之科技介面導向之創新知識的基進體驗,以激湧青年學子人本潛質,更培育其成為具備跨域能力的優秀藝術專家。自109學年度至今,臺藝大陸續開設系列創新實驗/科技跨界課程逾30多門,碩果豐繁。 臺藝大持續透過平臺化、科技介面來強化教學、研究與創作,推動創新時代的藝術新型態課程,並每年交替舉辦「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與「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邀請國際級大師協同策展、國際級視傳與裝置藝術家及表演藝術團體來臺展演交流,帶給師生及觀眾多元文化與藝術能量的刺激,在國際化的多元推展上,落實多層次與多元軸線的國際實質交流,經營具國際參與的實踐大道(如視覺/博物館策展、表演/藝文中心編導、影視/媒體中心播映等)的展演映論璀璨大舞臺。 臺灣藝術大學為國內歷史最悠久、學門分流最專精的藝術高等學府,並以「放眼國際、藝術扎根」作為發展特色的定位,設定「專業精深」、「跨領域」及「國際化」三軸以發展國際多元的文化創意特色。
臺藝大推動創新實驗特色課程,踐履藝術與科技之展演映論璀璨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