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世界大學影響力 成大全球排名 33 全臺居冠

成功大學2022年的最佳成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議題的精神
成功大學今年的最佳表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關鍵議題的意義與貢獻

「作為一所頂尖大學,成功大學一向是看見價值、承擔使命、有能力去前瞻、確定自己能夠改變,堅持影響世界共好、共融的價值,這就是我們人才在世界存在的方式與力量。」國立成功大學 2022 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 33 名、全臺第一。 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說:「願景是透過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使得理想成為可以被實現的風景。成功大學很幸運可以帶動關切未來問題,解決未來挑戰,建構可長、可久、共好的夥伴合作,成就世界永續發展的大平台。」

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臺灣時間 4 月 28 日公布 2022 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這是根據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重要內涵評量各大學對社會的關鍵影響,成功大學從全球 1406 間大學中脫穎而出,創下該項世界排名啟動以來最佳表現。 在本次 17 項評比指標中,成功大學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項目位列世界百大,更有 2 項進入全球前 10 名,包括排名全球第 5 的「SDG9 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全球第 8 的「SDG7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這兩項與「SDG6 淨水與衛生」全球第 33 及「SDG17 永續發展夥伴關係」全球第 55,4 項指標皆是全臺第一,代表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2022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33名、全臺第一
國立成功大學 2022 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 33 名、全臺第一

自 2019 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開辦以來成大持續位居前峰,繼 2019 年獲得全球第 80 名,2020 年之後,連續 3 年位居全臺第一。蘇慧貞校長指出,永續的議題極為廣泛且多元,成大檢視自己的標準是「我們的貢獻到底能不能確實回應人類生存發展的挑戰。」從課程設計、人才產出、科技解方甚至是社會參與,每一個面向都需有具體、可被檢視的實踐方案。 成大獲得最佳成績的「SDG9 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目標在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設施、促進包容性且永續的工業,並強化創新。成功大學在此項目評分中取得 99.8 的高分,逼近滿分,SDG9 項目裡包含了 4 大細項指標,分別為研究(research)、專利(Patents)、大學衍生企業(University spin offs)以及產學合作收入(Research income from industry and commerce)。成大在研究項目取得 98.7 分,其餘 3 項指標皆獲得滿分。反應出成功大學的創新與發明,在未來韌性社會生態系的發展中已經發揮實質的效能。

(由左至右)成大未來智慧工場蔡妤珮執行長、呂佩融主秘、蘇慧貞校長、研發處校務資
(由左至右)成大未來智慧工場蔡妤珮執行長、呂佩融主秘、蘇慧貞校長、研發處校務資料組組長林聖翔、研發長林財富

蘇慧貞校長進一步說明,成功大學定義我們的社會責任在於創新科技與產品必須能夠實踐;第二,如果產生新的文化思維或不同的典範,它必須落地生根,我們將這樣的價值原則落實在每一個院系所,再由院系所盤點自己能夠整合的面向,最後在跨院的校級平台上檢視知識必須創新、方法必須可行,最後必須產生長久的影響。 至於在「SDG7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部份,面對全球能源需求和化石燃料帶來的問題,成大已經發布「撤資碳密集能源產業行動聲明」,宣示目前校務基金投資碳密集能源產業僅占 1.18 %,除聲明不再加碼,並將俟機撤資;同時,成大也已制定永續投資政策,將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議題納入投資分析及決策考量重要因子,將優先選取獲社會責任評選優良或參加國際氣候倡議之企業進行投資,落實責任投資原則(PRI)。 此外,成大以綠色生活為願景,在 2018 至 2020 年期間,校園中即有 4 棟建築獲得銀級綠色建築(EEWH 綠色建築認證),包含海工教學大樓、生物科技大樓、理學教學大樓和游泳池及球類場館。2011 年落成的臺灣第一座零碳綠建築「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綠色魔法學校」不但取得臺灣最高鑽石級綠色建築標章,更被收錄進今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評估報告中的綠建築典範,作為全球減碳技術的政策參考。 為了打造臺南低碳城市,成大整合政府與企業,建構創新研發所需的產官學三螺旋共創機制,於 2020 年成立「沙崙智慧產業創新聯盟」,以 5G、AI、資料交換平台技術,串連到智慧醫療、未來運輸、減碳綠能、循環經濟等應用領域,發展前瞻科技創新、實驗場域測試,以及建立資料交換平台智慧化。在同年 9 月,成大也與台灣歐洲商會及沙崙智慧產業創新聯盟(SIA)續簽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台灣綠色能源發展,實現永續智慧生態城。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自 2019 年啟動,是各項重要排名系統中唯一一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透過研究、推廣和延伸管理三大領域進行全面且均衡性的比較,以評估大學影響力的平台,今年邁入第 4 屆,全球涵蓋 106 個國家,共 1406 間學校參與,台灣也有 45 所學校參與。成功大學今年的最佳表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關鍵議題的意義與貢獻。   原文網址:https://web.ncku.edu.tw/p/406-1000-220770,r3095.php?Lang=zh-tw

鏈結重點校法國波爾多大學 台師大歐文所移地教學與見習

為促進國際化發展並深化跨國學術合作,臺師大訂定「推動國際合作交流補助辦法」,鼓勵師生走出校園拓展視野,與世界接軌。臺師大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推動「法國文化與觀光移地教學計畫」,2025年6月19日至27日,由本校國際事務處處長暨歐文所教授劉以德帶領7位學生赴法國波爾多、昂傑、巴黎,展開為期九天的法國觀光移地教學課程,親身走訪法國各地文化遺產與觀光據點,實地體驗文化觀光之多元樣貌。

本次課程由歐文所師長與臺師大重點姐妹校波爾多大學(Université de Bordeaux)、昂傑大學(Université d’Angers)、以及巴黎羅浮宮學院(L’École du Louvre)合作,共同規劃系列課程,核心主題涵蓋酒莊歷史與文化、葡萄酒觀光產業、城堡觀光,以及城市文化遺產活化與觀光發展。

此次於波爾多的移地教學中,波爾多大學教授協助設計課程,實地參觀當地歷史遺跡、味覺分析課程,更走訪當地酒莊Château de Poumey,以便進一步了解葡萄酒製程和品酒。而波爾多的聖愛美濃葡萄酒產區,作為1999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的地區,以中世紀宗教建築、地下教堂與綿延千年的葡萄酒文化著稱。學生亦透過教師帶領的現地觀察,理解其文化景觀與觀光發展的連結,並進行在地訪查,培養更深入的批判視角。

除波爾多大學外,歐文所亦與昂傑大學及巴黎羅浮宮學院合作,昂傑大學課程聚焦於城堡歷史遺產與觀光保存,並結合羅亞爾河流域的實地導覽;羅浮宮學院則安排學生參訪瞭解學校提供的合作課程計畫,並與當地學生交流。透過專業講授與現地觀察結合,學生深入理解法國文化遺產保存與觀光產業轉型之實際案例。

歐文所自創所以來,即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為核心宗旨,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人文素養之專業人才。有別於多數以餐旅實務為導向的觀光系所,歐文所強調文化與觀光的結合,期望學生透過歐洲文化學習與觀光理論探索,成為臺灣文化觀光發展的重要推手。

歐洲文化與觀光移地教學已舉辦十餘年,足跡遍及義大利、英國、法國與德國。本年度課程結合理論與實務,並透過跨校交流與專題報告深化學習成果。此次法國移地教學不僅拓展學生的國際比較視野,也啟發對臺灣文化觀光永續發展的思考。(資料來源: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提供 / 編輯:胡世澤)

法國昂傑大學師生合影

新創跨域合作 理工學院培育國家高科技智慧產業人才

嘉大理工學院為具有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之特色學院,設有電子物理學系應用化學系應用數學系資訊工程學系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機械與能源工程學系等8個學系,各學系除基礎研究與科技潮流發展之研發能量外,並與嘉大傳統之農業科技及生物技術專長研究相結合,組成跨領域特色研究團隊,著重利用理工背景與特色輔助生物與農業相關科技發展,期以科技智慧輔助農業生產技術與時俱進,培育國家高科技智慧產業人才。

電子物理學系

電子物理學系以建立學生深厚的物理基礎並加強電子電路相關的訓練為目標,除了紮實的物理訓練,更強調要具備進入實驗室做專題的能力,全面培養實際動手做的實務經驗與理論分析的技術。現有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2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研究團隊主要分成半導體電子領域及光電科學領域兩大主軸。本系的教育目標與傳統物理系不同的是將傳統電機電子系的必修課程如電子學、電路學、電磁學、電子學實驗納入本系重點課程,更有數位邏輯和半導體製程技術的選修課程。大學部學生多以升學研究所為主,畢業後超過80%的學生就業於科技業。

應用化學系

應用化學系以傳授基礎化學與實用技術建立學生良好的化學學識為目標,結合教育與產業資源,以不同課程及實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專業技術之養成訓練。就業方向以材料、光電半導體、分析檢測及製藥產業為主,亦可修習教育學程成為中學教師或修讀博士班擔任大學教師。專業研究以化學為基本架構,結合當代科技及產業發展趨勢,著重於材料、生物、醫藥、農業及能源等相關物質之合成、分析、感測及特性研究。在基礎授課分流之外亦邀請相關業界具多年實務經驗之專家蒞校傳授經驗,介紹產業應用技術發展現況,縮短學用落差以增強就業競爭力。

應用數學系

應用數學系不同於其他公私立大學相關數學系所的發展,整合計算科學、資訊科學及機率統計等三個教學研究團隊,朝教學、研究、設計與製造的完整化發展,並以跨學門技術整合與研發,加強技術轉移及提升產業技術合作。應用研究涵蓋微奈米計算模擬、多媒體設計、動態系統模擬、科學計算與建模、生物統計、品質控制、數學科普、數據科學及人工智慧等。學生畢業後可從事數學或資訊軟體(教具)設計研發、生物科技、工業設計、財務分析、品質控制、保險精算及數學教育等工作。若選擇繼續升學,則可朝應用數學、資訊工程、統計、財務金融、工業工程及數學教育等研究所深造。

資訊工程學系

資訊工程為全球高成長產業及重點核心發展領域,資訊專業人才未來數十年仍呈現供不應求的趨勢,主要發展方向包括:軟體工程與知識工程、互動多媒體及網路與資訊安全等3大領域,涵蓋人工智慧、物聯網、資訊安全及知識工程與軟體工程等科技創新整合應用;配合新科技發展,本學系開設區塊鏈、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相關課程,以培養新興產業所需人才;此外,結合嘉大農業技術或生命科學等重點研究領域,發展智慧農業與資訊科技跨域合作,在智慧農業發展研究成果亮眼。智慧型軟體暨通訊系統為國內的產業趨勢發展主流之一,例如:元宇宙、雲端、智慧型移動裝置、(穿戴式)互聯網、機器人、互動仿生系統及生物資訊(整合)系統等,本學系培育學生具備相關高階技術,未來可投入相關職場就業,或擔負系統(整合)工程專案經理之高薪重要職務;學生參與數位遊戲及其他軟體創意設計各項競賽獲獎不斷,112學年度通過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6件,足見學系在基礎科技研究扎根之努力。

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培養學生具備機械、電機、機電整合等基本專業知識,應用機電科技於生物產業相關領域,期使學生在完成專業課程後,具有機電系統之設計製造、自動化技術、生物產業與智慧農業領域的專業技能。本學系課程以基礎科學為主,應用科學為輔,並注重不同知識領域間之整合,藉由知識融通,厚植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課程兼顧理論與實務。本學系研究與發展方向分為動力機械工程、系統感測與控制工程及生物材料與生醫工程三大領域,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產業機械、生物產業系統自動化、自動量測與儀表控制技術、生物感測器及生物晶片。本學系畢業生在機械電機產業方面可到中鋼或精密機械公司就業,在生物農業產業方面可到溫室環控、植物工廠及生物科技等公司就業,在研究機構方面可到工業研究院、中央研究院、農業試驗所、農業改良場或公營研究單位就業,在公職方面可參加相關的高普考試或公營機構考試;在升學方面,可至生機、機械、電機、醫工和食品等相關研究所繼續進修碩(博)士學位。

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

本學系致力於土木工程領域知識之教學、研究與成果推廣,主要以防災科技、結構耐震設計、耐震評估及補強、營建材料、公共工程設施研究、灌溉排水及水土資源保育為主。特色研究包括結構耐震設計耐震評估及補強研究、土木與大地災害模擬演算、綠色營建與結構修補研究、水文地質災害模擬研究及智慧灌溉研究等,培育符合國際觀兼具本土環境需求專業人才,因應國家公共工程建設及社會發展需求,提升水土資源永續利用、國家經濟發展及全民福祉。學生畢業後可參加土木、水利及水土保持工程等高普考試、地方特考及國營事業考試;亦可報考土木技師、結構技師、大地技師、水利技師、水土保持技師等技師執照,參與土木工程相關的開發建設之規劃、設計、施工與研發工作。本學系畢業系友110年考取土木高考三級8人、普考10人、技師執照6人,111年考取土木高考及普考共17人,112年考取土木高考及普考共14人,成果豐碩。

電機工程學系

電機工程學系配合國家建設及產業發展需要,培育中高級電機科技人才為目的,教學理念除注重理論探討外,強調實際動手的能力,以期培育具有深厚電機基礎與專業並能實際應用的電機高科技人才。課程設計涵蓋所有電機系所需基礎理論,並開設選修電子與系統設計學程、通訊與訊號處理學程及計算機與控制系統學程等專業學程供學生修習,培育學生紮實基礎,作為升學及就業準備。本學系畢業生未來可從事臺灣各科學園區中的積體電路製造、資通訊業、IC設計與測試及生物晶片研發等職業。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系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系配合國家產業發展需要,以機械節能系統領域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節能技術應用於精密機械以及能源系統,培育機械節能專業技術工程人才。在教學上理論與實務並重,以期培育出具有深厚基礎並能實際應用的工程人才,來發展節能技術應用於精密機械設計與製造以及能源系統。課程規劃以培育機械節能專業技術工程人才為目的,重點發展節能技術應用於精密機械設計、製造與能源技術,教學理念在具備深厚理論基礎且能實際應用的產業人才。本學系畢業生可以在既有的機械產業(工具機、製程生產線、車輛工業)、需要機械的產業(幾乎各行各業均有需要)及能源產業(水力、火力、核能)任職,更能跨及發展中的綠色能源產業(太陽光電、節能科技、生質燃料、氫與燃料電池、電動車、風力發電、未來的潮汐發電等),或至電力、能源、交通部門等公營部門任職。升學方面,可報考各大學機械、製造、能源及材料相關領域研究所。

資訊工程學系開設微學分課程-以物聯網在農業環控自動化跨域應用入門。
電機工程學系江政達教授指導學生榮獲教育部智慧健康之感測器及感測電路設計與實作示範模組教材。
電子物理學系開設半導體製程技術導論,邀請力積電處長協同授課。
電機工程學系師生至松川精密工業參訪。
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參加2022年ITSAE全國大專校院程式極客挑戰賽榮獲資訊系統與網頁設計應用組佳作。
應用化學系化學實驗課程,訓練學生實務操作。
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學生研發田間機器人助農省事又省工。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系教學實驗室。

備註:照片由嘉大理工學院提供。

亞洲大學資電學院,展現AI科技國際競爭力,三大核心學科全入榜「2026全球最佳大學」,取得輝達NVIDIA證照數全國第一

亞洲大學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公布的「2026全球最佳大學」排行,名列全球第703名、全台第六、私大第二、非醫大私大第一。其中,亞大資電學院在三大學科核心領域全入榜,分別為:人工智慧(AI)全球第130名、電機工程(EE)第164名、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第219名。亞大開設輝達NVIDIA證照班一年多,累計學生取得NVIDIA國際AI證照突破一百張,為全國大專院校第一,加上亞大與亞馬遜AWS設立「雲創學院」,已有113人取得AWS證照,取得AWS、NVIDIA國際證照人數超過200人。累積的AI實力深厚,國際就業競爭力強!

畢業即就業 亞大布局AI成效卓越

亞大校長蔡進發表示,亞大積極布局人工智慧、深化精準醫療、遠距健康管理及醫療數據分析等,AI於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結合智慧醫療與大健康產業需求,致力培養跨領域菁英人才。亞大第二家附屬醫院、長照、生技、公托園區即將於2026年11月啟用,將創造2500個工作機會,讓同學能學用合一,畢業即高薪就業。

在產學合作方面,亞大與國際大廠、世界名校建立緊密夥伴關係,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合作;超微AMD在亞大設立「AMD邏輯暨運算實驗室」,並啟動AI、生醫計算領域的「七大創新計畫」。蔡校長赴美會見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討論健康醫療研究案;陸續與矽品、捷創科技、崇越集團等簽訂合作備忘錄,輸送高端專業人才。

教研實力雄厚 展現培育國際人才成果

蔡校長說,亞大十分重視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成立中部「AI半導體基地」、「半導體產研專班」,已培育上百位高階工程師,畢業後到德國蘋果、美國高通、美國新思、英國半導體、英特爾、台積電等世界知名大廠擔任工程師,成就優異。現已有超過二百位同學考取亞馬遜AWS、輝達NVIDIA的AI國際證照,一畢業就是企業爭搶的人才,在國外能拿到年薪七、八萬美金的職位。

亞大資電學院院長許慶賢指出,亞大全校有22位教授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Top 2% 頂尖科學家」,其中有11位都是資電學院教授,顯示教研實力已達國際水準。資電學院連續八年榮獲共九項「國家新創獎」,包括:「居家血液透析智能監控與預警系統」等,展現豐厚研究實力;且有16件國科會補助「114學年大專生研究計畫」,涵蓋跨領域醫療、AI應用與智慧系統等,反映「教學即研究、學生即人才」的培育成果。

轉自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5/post/202507240009/?utm_source=businesstoday&utm_medium=search&utm_campaign=article

健行科技大學首屆五人制足球賽熱血登場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29 10:07:47)運動競賽結合多元文化,展現青春活力與團結精神

健行科技大學於10月27日首次舉辦「越南學生五人制足球賽」,活動結合運動競賽與多元文化表演,吸引眾多師生及國際學生參與,在熱情與歡笑中圓滿落幕。

越南特色舞蹈表演。圖/健行科大提供
越南特色舞蹈表演。圖/健行科大提供
師生同樂開場表演。圖/健行科大提供
師生同樂開場表演。圖/健行科大提供

從清晨開賽至夕陽西下,球員們在場上奮力奔跑、全力以赴,每一次傳球與射門都引發觀眾的熱烈歡呼,展現出健行學子堅毅不懈的運動精神與越南學生社群的團結能量。

球員踢球專注全力以赴。圖/健行科大提供
球員踢球專注全力以赴。圖/健行科大提供

本次賽事由健行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處及國際學生聯誼會共同策劃,感謝健行商圈的贊助支持,以及裁判團、志工與播報團隊的熱情投入,使賽事過程專業又充滿活力。

國際合作處處長曾曉萍表示,透過舉辦足球賽等體育活動,不僅促進國際學生間的互動與交流,也讓多元文化在校園中更加融合,體現「以運動連結友誼、以熱情凝聚力量」的精神。

全體參賽球員大合影。圖/健行科大提供
全體參賽球員大合影。圖/健行科大提供

境外生輔導組長彭雅琪指出,這是學校首次舉辦以越南學生為主的五人制足球賽,籌備過程雖充滿挑戰,但各單位通力合作使活動圓滿成功。未來將持續聽取意見、精進辦理流程,期望打造更完善、更具規模的國際學生運動平台。

成績優異前3名奪獎同學大合影。圖/健行科大提供
成績優異前3名奪獎同學大合影。圖/健行科大提供

無論勝負,最珍貴的收穫是團結的力量與青春的回憶。健行科技大學期盼這份運動熱情與友誼,能在國際學生社群中持續傳遞與發光。

亞洲大學成立「AI半導體基地」,培育高階人才

AI熱潮推動半導體產業,全球都展開搶半導體人才大戰!亞洲大學多年來設立半導體產學專班,培育許多高階人才有成,超微半導體AMD在亞大成立「AMD邏輯及運算實驗室」,近來又與捷創科技、龍翩真空科技、崇越集團、友威科技、越南FPT大學等簽訂合作協議,在亞大成立「AI半導體基地」,除了培育台灣中部AI半導體高階人才外,也協助推動越南半導體發展。

亞大與超微半導體設立「AMD邏輯及運算實驗室」,和美國MIT合作;並與產業、越南FPT大學簽訂合作協議,推動半導體發展

亞大校長蔡進發表示,亞大早在十五年前,就由在產學界頗負盛名、台灣選送美國矽谷培育的「第一代半導體人才」許健教授,開設亞大「半導體產研專班」,已培育上百位高階工程師,畢業後足跡遍及美、英、德、西班牙、新加坡等地,分別到德國蘋果、美國英特爾、美國高通、美國新思科技、英國半導體、台積電、德國安世半導體、德國英飛凌、德國博世、日本瑞薩電子、中國創新等知名大廠服務。亞大與企業合作,半導體產學專班學生到新竹台積電、世界先進、新唐科技、台灣半導體中心等實習,畢業無縫銜接職場。

半導體專班  畢業生表現優異

蔡校長指出,亞大的半導體產學專班培養出許多高階人才,就業率百分百。其中,印尼籍畢業生Hutomo赴德國郎斯威格大學攻讀奈米微機電博士學位,他的研究成果,已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智慧財產局要求用在教材上,並獲得「歐洲最佳年輕科學家獎」,目前他擔任德國布倫瑞克新興奈米計量學實驗室研究小組負責人。印度籍畢業生Neelam Agarwal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微控制器供應商Renasas公司的資深工程師。

蔡校長說,亞大在AI與半導體領域耕耘多年,和MIT、AMD、柏克萊加州大學合作。半導體專班的半導體元件設計研究室,也運用了MIT正式授權的「微電子學」、「產品設計與開發」教材,還曾入選經濟部「智慧電子學院」,被教育部評為「極力推薦」學程。


產學合作 培養半導體高階人才

蔡校長表示,亞大推動產學合作,積極培養有實務經驗的半導體高階人才。由捷創科技捐贈半導體測試機台,在亞大成立AI半導體基地。並與台灣真空鍍膜設備大廠龍翩真空科技、深耕半導體的崇越集團合作,持續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

近年來,亞大推動「AI半導體產學合作計畫」,與越南科技巨擘FPT集團支持設立的FPT大學合作。由FPT大學校長Dr. Nguyen Khac Thanh率隊訪問亞大,與亞大校長蔡進發簽署半導體設計學程、智慧製造學程的人才共同培育合作協議書。越南FPT訪問團對亞大的半導體專業設施、研究成果表達高度讚賞,亞大、FPT大學攜手,將為台、越培養出更多具國際競爭力的頂尖人才。

轉載自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5/post/202502240032/

彼方共時:長榮大學美術學系跨國交流,讓藝術成為文化橋樑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於2025年9月7日至15日推動「台灣-馬來西亞」國際交流計畫,由洪韵婷主任帶領10名學生前往馬來西亞古晉與吉隆坡,展開為期九天的藝術文化之旅。透過博物館參訪、街區走讀、藝術工坊及與當地藝術家、策展人交流,師生們不僅深化專業學習,更拓展跨文化視野,展現長榮大學跨域藝術教育的多元成果。

在砂拉越古晉,團隊走訪婆羅洲文化博物館(Borneo Cultures Museum),感受當地多元族群文化。第三天則特別拜訪知名壁畫藝術家Leonard Siaw(蕭藝),深入理解壁畫如何作為社區對話與保存城市記憶的重要方式,體現藝術作為公共資產的價值。

交流亮點為五位美術系學生面對120位高中生的短講分享創作,以及兩場在古晉中華第四中學的學術工作坊。其一「手抄紙工作坊:材料的起源」,學生以廢紙、蛋盒、報紙及在地自然素材製作紙張,開啟他們思考媒材的可能性,材料能承載什麼?作品與環境能如何對話?另一場「色票工作坊:找回光譜」則透過隨機抽選與層疊塗色,引導學生探索色彩的情感表達與創作能量。當所有的色票作品匯聚,彷彿透過繪畫的方式共同譜出一道專屬於四中同學們的色彩光譜。

隨後,團隊於古晉四中知識講堂舉辦小型展覽《彼方共時》(展期:9/12-9/27),展出長榮大學學生個人創作與兩場工坊成果。展覽呼應「彼方」與「此地」的文化對話,透過藝術生成「共時」的交流與共鳴。

行程後段,師生移地至吉隆坡,拜訪當代藝術空間 Lostgens’ Artspace,聆聽創辦人之一楊兩興(Yeoh Lian Heng)的專題講座,並對談探討藝術如何回應社會記憶與多元文化等議題。團隊亦參訪 A+ Works of Art、Ilham Gallery 等機構,觀察馬來西亞當代藝術的多元發展與在地能量。

洪韵婷主任表示,此次交流不僅讓學生在跨國情境中實踐藝術創作,更透過與社群、藝術家互動,培養跨域思維與國際視野,為未來專業發展奠定基礎。學生們也反思自身創作與社會的連結,體會藝術作為公共性與文化承載的重要角色。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期望透過此類國際交流計畫,持續拓展學生的學習舞台,讓年輕藝術家以更開闊的眼光面對世界,並將所學帶回台灣,深化藝術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

聆聽Lostgens創辦人之一楊兩興的專題講座並對談

拜訪砂勞越知名壁畫藝術家Leonard Siaw(蕭藝)

資料來源:https://dweb.cjcu.edu.tw/prnc/spotlight/7898

長庚大學攜手印尼頂尖穆斯林大學 共創護理教育與臨床研究新篇章

長庚大學護理學系於2025年10月29日至31日接待印尼雅加達穆罕默德迪亞大學(Universitas Muhammadiyah Jakarta, UMJ)護理系師生一行 28 人,展開三天的學術與臨床交流,並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為台灣與印尼在護理教育、臨床創新與國際研究合作開啟新篇章。

在洪錦堂副院長(圖右)見證UMJ Yani Sofiani 院長(圖左)與唐婉如主任(圖中)代表簽署MOU。

UMJ 是印尼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穆斯林大學之一,隸屬於全印尼穆斯林組織穆罕默德迪亞(Muhammadiyah)教育體系,旗下擁有超過 170 所大學院校。該校以人本關懷與社會實踐為核心,致力於推動社區健康與臨床服務,與長庚大學強調「全人照護」的理念不謀而合。

簽約儀式於10月29日舉行,由長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洪錦堂教授、護理學系主任唐婉如教授與長庚講座教授徐亞瑛教授主持。雙方簡報彼此在教育、研究與臨床實踐的成果,UMJ 院長 Yani Sofiani 教授特別強調該校積極發展以社區為本的護理教育模式,期待與長庚攜手推動跨國教學與學生實習交流。

唐婉如教授致詞歡迎UMJ師生並介紹長庚大學

訪問期間,UMJ 師生參訪林口與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深入了解台灣在癌症治療、失智照護與智慧照護的發展;並出席長庚大學與台灣腫瘤護理學會10月31日共同舉辦的「腫瘤護理的永續與創新國際研討會」,與英國與南韓學者一同探討 AI 智慧照護與臨床創新趨勢。

長庚大學護理系師長與UMJ師生合影。

唐婉如主任表示,此次合作不僅強化兩校在護理教育與臨床研究的連結,也為雙方建立長期國際合作平台。未來將持續推動 師生交換、聯合研究及雙聯課程,共同培育具國際視野與跨文化能力的護理專業人才。(文稿提供/長庚大學護理學系)

健行科大跨國師生活力馬拉松慶賀教師節

發稿時間:2025/09/29 11:13:1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29 11:13:10)2025年教師節,桃園新屋湧入來自各地的跑者,空氣中瀰漫的不僅是汗水,更有滿滿的感恩之情。健行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處處長曾曉萍親自帶領25位師生,參加「2025新屋馬拉松」,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教師的敬意。這支由國際學生與本校教師組成的隊伍,手持越南、印尼、泰國等國旗與校旗,邊跑邊喊「教師節快樂」,成為賽道上一道亮麗風景。

清晨時分師生們身著淺藍色參賽服,在起跑線集結。隨著槍聲響起,大家並肩邁步,象徵著師生攜手走過的學習旅程。曾曉萍處長表示:「教師節不僅是表達謝意的日子,更是提醒我們教育的價值在於陪伴與堅持。馬拉松的每一步,就如同教與學的過程,需要耐力、信念與互相支持。」

來自越南的學生代表則分享:「在台灣的求學路上,老師們像家人一樣支持我們。今天能與老師一起完成馬拉松,用汗水說謝謝,讓我們特別感動。」印尼學生也表示,這樣的活動讓他們深刻體驗到「教育無國界,感恩最真誠」。

智慧創新 深耕永續農業新未來

嘉義大學農學院目前設有農藝學系園藝學系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動物科學系農業生物科技學系景觀學系植物醫學系8個學系、1個博士學位學程、1個全英碩士學位學程、1個農學碩士在職專班、1個農場管理進修學士學位學程以及農業推廣中心、園藝技藝中心、動物試驗場3個附屬單位,具有堅實的教學研究基礎,接軌智慧發展的動能,推動永續農業現代化之願景,創造綠色經濟之無限可能。

農藝學系:傳承農專時期務實之優良傳統及田間實務經驗,結合「食農」和「食安」概念,建構成一套循序漸進的作物栽培管理暨優質育種的人才培育計畫。在各類課程中安排相關專家學者、系友或業界專家進行演講及座談,同時安排校外參訪研習活動,經由實際接觸深化激發學生學習潛力。在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的永續農業經營理念下,促進地方農業產業文化創新,永續經營及安全農產品的生產發展,並達成地方發展特色及永續農業經營之目標。

園藝學系:座落於國內園藝產業重心的雲嘉南平原,具發展園藝產業的地理優勢,教學研究除配合國內外園藝產業之發展脈動,亦肩負雲嘉南平原地區園藝產業發展之重責,人才培育以園藝產業、育種、園產品處理、生物技術、都市農業、有機農業、造園景觀及植栽維護人才為目標,學生須參加校外實習與完成實務專題研究,並鼓勵師生到業界實習或與國外短期交換生,以配合未來農業發展與社會需求。本系有柑橘、鳳梨、紅龍果、菇類、洋桔梗、蘭花及造園景觀研究團隊,並與政府、研究機構和產業界合作,提供技術、服務與輔導診斷等園藝事業推廣服務。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林業專業科系,校友們遍布全臺各林業機關,為臺灣林業與自然保育做出重大的貢獻。課程分為經營、育林、生態三大領域:包括水土保持學、水文學、森林及自然資源經營學、資源遙測學、樹藝學、都市林業、林政學、森林遊樂經營管理、林業試驗設計、水環境污染防治與評估、育林學、森林保護學、林木生理學、遺傳學、森林土壤學、林木菌根、生物多樣性概論、植群調查與分析、樹木學、顯花植物分類學、野生動物學、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等。健康的森林環境是國家的重要資產,而培養學生成為專業人才,使其具備森林專業知識,認識國家林業政策、保護國土資源、維持環境生態平衡,造福社會是我們的使命與未來。

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主要研究如何善用天然木材資源,在兼顧科技與環保理念下,應用於家具設計製造、造紙技術、保健、生活用品、室內設計裝修、木質創意產品設計製造及室內外建築環境等,著重「木質材料的科學研究與木質產品設計」,以培養綠色科技與設計製造產業人才,並結合固碳、減碳的環保政策,以符合SDGs世界潮流。

動物科學系:教學宗旨為培育理論與實務能力兼具之動物科學專業人才,以期縮小學生畢業進入業界之學用落差。為達此目標,除了課堂上專業知識講授,本學系擁有設施完善之動物試驗場,含乳牛場、肉牛場、羊場、蛋雞舍、肉雞舍、水禽舍及汙水處理廠,可提供學生實習各種經濟動物之飼養管理;本學系也設有動物產品研發推廣中心,學生在此可以學到各種動物產品(如乳、肉、蛋品)之加工製造及檢驗技術。

農業生物科技學系:教學研究著重於整合分子生物、生物技術和農業科技等知識,培育農業生物科技人才。培養學生具生命和農業科學素養,深入的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知識,具有整合生物科技、作物科學、實驗動物和微生物等跨領域能力,並應用生物技術於農業之創意研究。生物技術於農業之應用,包括了植物與微生物之互動關係、動物生理與疫苗的研究、以及綠色/永續環境。並探索生命的構成與奧妙,了解生命的組成與意義,探索遺傳密碼的構造、生命的繁衍、動植物的生理奧秘,想要了解更多嗎?歡迎加入農業生物科技學系的大家庭。

景觀學系:即歐美各國通稱之景觀建築學系(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它是一門高度科技整合之學科,其目的在追求創造人與環境間之和諧,訓練實質環境規劃及設計之長才,使人類的生活環境無論都市或鄉村都能更加舒適化、有機化與綠美化。其相關學科包括環境規劃、生態保育、公園綠地與開放空間設計、遊憩區規劃開發設計、都市設計、庭園設計、建築、土木、園藝、經濟、社會與心理等。其他諸如園藝、生態、建築、都市設計規劃、區域規劃、經濟、社會、土木工程、人類行為與心理等均與其相關。而景觀設計則是綜合運用上述各項專門知識,探討大自然和生活環境,從事實質規劃與設計工作,期以創造人類與自然環境之和諧關係,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為終極目標。

植物醫學系:本著學術理論與實務並重之原則,以培育具植物病蟲害管理、農林作物健康診療、了解國際植物檢疫業務、開發植物診療技術及保護資材能力之植物醫學人才。本學系教學結合傳統植物醫學及生物技術,並融入臨床植物診療經驗,以堅實植物病蟲害診斷鑑定及檢測能力、融合土壤肥力及作物營養診斷技術、了解植物防疫檢疫相關法令為特色,重點在使學生具備作物健康管理知識,透過合理使用植物保護資材,建構作物安全生產體系,並推動植物醫學之國際交流與互惠,強化學生國際植物醫學互動。

農藝學系傳承農專時期務實之優良傳統及田間實務經驗。
園藝學系文心蘭切花採後處理參訪及實作。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師生赴美國調查優勝美地冷杉林之森林動態。
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與勤築企業公司簽署合作共創雙贏。
農業生物科技學系執行農業部農業有機廢棄物回收之減碳永續循環利用,融入教學實作,讓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實作技術。
景觀學系學生淨灘活動處理廢棄蚵棚,將廢竹子進行切割整理再利用。
動物科學系注重實務技術,具完善動物試驗場供學生實習。
植物醫學系學生於芒果生產田區實際學習病蟲害危害狀況。
動物科學系注重實務技術,具完善動物試驗場供學生實習。

備註:以上照片由嘉大農學院提供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