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體育大學推動運動科技應用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運動科技應用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召集人相子元教授頒發感謝狀給所有主講者

隨著時代的變遷,運動與科技的結合帶出產業新潮流。近年來全民健康意識抬頭,造就運動風氣的盛行,同時帶動運動產業的升級。運動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人才的需求,為培育兼具「運動」與「科技」知能的跨領域人才,教育部體育署作為主要推手,與本校、國立清華大學以及國立成功大學共同攜手,培育運動科技產業未來發展所需之專業人才。 本校於5月10日辦理「運動科技應用跨領域人才培育方案論壇」,主題圍繞在「國內教學現況」、「運動產業人才需求」及「國際標竿大學」,邀請到教育部體育署、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南臺科技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以及國立成功大學共襄盛舉。 在政府與學術界的聯手合作之下,本校配合國家政策將持續推動「運動科技應用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期許為國內運動科技產業注入更多能量,促成產業的革新。

運動科技應用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論壇全體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運動科技應用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本校黃東治副校長頒發感謝狀給國家運動科學中心陸康豪助理研究員

  原文網址:https://www.ntsu.edu.tw/p/404-1000-54252.php?Lang=zh-tw

2021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成大名列台灣第一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依據,公布最新2021世界大學影響力總排名,國立成功大學在全台35所入榜學校中,排名第一。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世界大學影響力總排名2019年首度公布,今年是第3年,排名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評比依據,包括消滅貧窮、零飢餓、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氣候行動等17項目標。台灣今年破紀錄有35所學校上榜,比去年24所大幅上升,並多項名列前茅。 世界大學影響力總排名今年共有1240校參與,針對各項目都有排行榜,其中台灣的大學在第3項目標(SDG3,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福祉)表現優異,總體排名全台今年有35所大學進榜,成功大學名列台灣第一,在全球排名101至200名區間。 成大在第9項目標(SDG9,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表現傑出,於680所大學中排名第5。 成大主任秘書呂佩融表示,成大一直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列為校務發展的中長期計畫和高教深耕計畫的目標,每年製作SDGs年報,並把SDGs作為國際合作、國際對接的共同語言。 台灣入榜學校第2名為台灣大學,全球排名在101至200名區間;清華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名列全球201至300名區間;雲林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中國醫藥大學、東海大學名列全球301至400名區間。 高雄醫學大學在SDG3項目排行榜的871所大學當中名列第10名,慈濟大學 (第32名)、台北醫學大學(第37名)、台灣大學(第50名)、長庚大學(第64名)和中國醫藥大學(第74名)也排名前100。 原文網址:https://web.ncku.edu.tw/p/406-1000-220770,r3095.php?Lang=zh-tw

2021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成大名列台灣第一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依據,公布最新2021世界大學影響力總排名,國立成功大學在全台35所入榜學校中,排名第一。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世界大學影響力總排名2019年首度公布,今年是第3年,排名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評比依據,包括消滅貧窮、零飢餓、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氣候行動等17項目標。台灣今年破紀錄有35所學校上榜,比去年24所大幅上升,並多項名列前茅。 世界大學影響力總排名今年共有1240校參與,針對各項目都有排行榜,其中台灣的大學在第3項目標(SDG3,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福祉)表現優異,總體排名全台今年有35所大學進榜,成功大學名列台灣第一,在全球排名101至200名區間。 成大在第9項目標(SDG9,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表現傑出,於680所大學中排名第5。 成大主任秘書呂佩融表示,成大一直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列為校務發展的中長期計畫和高教深耕計畫的目標,每年製作SDGs年報,並把SDGs作為國際合作、國際對接的共同語言。 台灣入榜學校第2名為台灣大學,全球排名在101至200名區間;清華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名列全球201至300名區間;雲林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中國醫藥大學、東海大學名列全球301至400名區間。 高雄醫學大學在SDG3項目排行榜的871所大學當中名列第10名,慈濟大學 (第32名)、台北醫學大學(第37名)、台灣大學(第50名)、長庚大學(第64名)和中國醫藥大學(第74名)也排名前100。 原文網址:https://web.ncku.edu.tw/p/406-1000-220770,r3095.php?Lang=zh-tw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暨吉隆坡台灣學校校長交流團來訪

馬來西亞留台成大校友會今(2023)年成立51年,國立成功大學沈孟儒校長在9月1~3日特別率團赴馬來西亞,與業界、學界等交流

馬來西亞留台成大校友會今(2023)年成立 51 年,國立成功大學沈孟儒校長在 9 月 1 至 3 日特別率團赴馬來西亞,與業界、學界等交流,1 日代表成大與中鋼馬來西亞公司簽署「成蝶計畫-國際人才培育合作備忘錄」,延續人才培育;2 日上午出席馬來西亞留台成功大學校友會舉辦的第 38 屆成大數理比賽暨第 2 屆成大商科比賽,下午由成大中國文學系與「華社研究中心」簽署學術交流備忘錄,深化馬華文學研究能量。晚上則是第 51 屆「成大之夜」活動。

今年參與成大數理與商科比賽人數334名,是歷年之冠,也創下38年來的紀錄
今年參與成大數理與商科比賽人數 334 名,是歷年之冠,也創下 38 年來的紀錄

鄭迪能會長表示,成大校友會十分重視華人教育,去年還獲得了 2022 年度林連玉精神獎。而自 2008 年設立成大貸學金的 15 年以來,每年提供 8000 馬來西亞令吉(約合新台幣 55000 元)給予有需要的清寒子弟,至今已幫助了數十位學生。

沈孟儒校長在數理比賽致詞表示,數理比賽舉辦至今是第38屆,商科比賽第2屆,透過學子積極參與,見證對學術和知識的追求
沈孟儒校長在數理比賽致詞表示,數理比賽舉辦至今是第 38 屆,商科比賽第 2 屆,透過學子積極參與,見證對學術和知識的追求

沈孟儒校長在數理比賽致詞表示,數理比賽舉辦至今是第 38 屆,商科比賽第 2 屆,透過學子積極參與,見證對學術和知識的追求,這項比賽不僅是場競爭,更是一展身手的好機會。 他說,成大外籍生以馬來西亞同學最多,也是台灣要致力培養的人才,台灣高等教育提供國際化學習環境、跨領域的多元創新發展,歡迎世界各地學子加入成大共同學習、交流與成長,在台灣的高等教育搖籃中逐漸茁壯。 1 日成大與中鋼馬來西亞公司簽署「成蝶計畫-國際人才培育合作備忘錄」,盼透過台灣和馬來西亞產業界、學界和大馬留台社團三方領域合作,為台馬關係注入更多新的力量。 這項簽約儀式在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舉行,並由駐馬來西亞代表葉非比見證。馬來西亞留台成功大學校友會長鄭迪能、成大副校長兼國際長陳鴻震等多人在場參與。 葉非比代表表示,「成蝶計畫」的目標做為產學合作國際人才育成平台,提供成功大學境外生暑期實習和畢業後到中鋼工作機會,從就學到就業一路協助發展所學,創造產業界及學界雙贏局面,其中,成大校友會扮演關鍵媒合角色,連結學界、產業界和大馬留台社團,三方形成一個善的循環。

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致詞盼深化台馬交流
成功大學沈孟儒校長致詞盼深化台馬交流

成大沈孟儒校長致詞指出,大學是學術殿堂,也是匯集人才處所,知識要透過老師傳授,這是基本的教育過程。而大學教授還有很 重要的研究工作,但大學如果要有所突破,仍要進行跨域整合,才能讓畢業學子為社會所用,這包括跨學院合作或與產業界合作。成大與中鋼就是大學和企業很好的合作典範,大學也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公共性與社會責任。 中鋼馬來西亞公司董事總經理邱斌棟表示,企業和大學共同目標之一是培育高素質專業人才,推動社會發展並提高社會競爭力,這種產學合作是一種雙贏模式,既滿足企業需求,同時提供就業一條龍服務,擴大教育成果與社會影響力。他認為,中鋼馬來西亞公司會提供相應資源,諸如提供實習機會、經濟資助、專家指導與就業機會,確保合作順利有效進行,獲致預期成果。 2 日下午由成大中國文學系與「華社研究中心」簽署學術交流備忘錄,成大中文系主任黃聖松認為,與華社研究中心簽署學術備忘錄,主要目的是連結台灣與馬來西亞在「馬華文學」、華人社會文化的研究能量,未來除分享研究成果、建立互訪機制,也將共同舉辦國際研討會。他說:「馬華文學是大馬華人生活體驗與生命歷程的書寫,近年來在台馬星成為研究顯學,也是台灣了解大馬華人社會的切入點。」

馬來西亞留台成功大學校友會舉辦第51屆「成大之夜」活動,老中青三代留台校友共聚一堂,交流場面熱絡
馬來西亞留台成功大學校友會舉辦第 51 屆「成大之夜」活動,老中青三代留台校友共聚一堂,交流場面熱絡

2 日晚上馬來西亞留台成功大學校友會舉辦第 51 屆「成大之夜」活動,老中青三代留台校友共聚一堂,交流場面熱絡。沈孟儒校長表示,這不僅是校方與校友間聯絡橋梁,也是展現成大精神和成就的舞台,期盼透過彼此聚集、交流和分享,讓大馬學子對台灣留下寶貴回憶和經驗。 原文網址:https://news-secr.ncku.edu.tw/p/406-1037-257812,r81.php

話說馬偕-從遠處到精準:視光的人文與科學

Part  1   -  與視光的淵源

怎麼會選擇視光?

北部第一所直屬醫學院的視光學系。(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從小學二年級我就開始近視,但因為視力度數急劇增長(可能因為家庭遺傳,家人有高度近視),所以帶了角膜塑型片,視力才因此控制下來。一直到國中,我因為沒有確實的清潔塑型片,導致角膜潰瘍,真是一次相當慘痛的經驗,我也為自己的健康還有興趣付出代價,不過醫生建議讓傷口癒合與修養,所以我放棄了游泳。從那時候,我深深體會到眼睛健康的重要性,而我對於自己的視覺保健更有所警惕,這項醫療經驗深深影響著我,因此在日後學測的個人申請,我在查詢資料還有家人的鼓勵下,看到馬偕醫學院視光學系,是北台灣第一間直屬於醫學院下視光學系,因此在於視光領域的養成會很嚴謹,也而且會有較多的學習資源,加上我看到師長們對於視光系的介紹與說明,這促使我選擇了這條路,我最後也順利地來到馬偕醫學院視光學系學習與探索。


Part  2   -從科學到實踐的全方位觀察 深入視覺科學

視光學系「視在必行」課堂中學生使用立體視覺檢測圖。(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綜合驗光儀操作。(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視光學系生物化學實驗實況。(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視光學系在學什麼?

在還沒那麼認識視光學系之前,我對於這門領域心中充滿好奇。直到進入視光學系,我變慢慢體悟到,在視光學系的養成教育是扎實且嚴謹的,學科大致分為五個類型:

— 基礎科學 — 基礎醫學 — 臨床視光 — 選修課程 — 跨領域學程 到大四會有實習訓練,到時候我們會在醫院或是眼鏡行實際操作、累積經驗。最重要的是,驗光師有國考,在大一時就已經在為我們的國考作打底,像是: — 視光學 — 配鏡學 — 隱形眼鏡學 — 低視力學等……


Part  3   -   -結語

透視未來:視光學系的啟示與展望

大一上學期-視覺保健衛教課程活動。(圖片來源 / 視光學系)

在視光學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具備專業的學術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們培養了對視力健康和視覺科學的深刻理解和熱情,這樣的成長不僅擴展我們的視野,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就讀視光學系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學位,更是為了在視光學領域建立起穩固的身份和成就,未來,視光學領域會不斷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隨著醫療的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視光學人士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眼睛檢查到視力矯正,再到眼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視光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將在各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進修和持續專業發展將成為視光學專業人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的關鍵。身為未來的視光人員,應該積極參與學術研究和專業培訓,以應對之後的挑戰並實現個人成就以及社會責任。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6d3a2k

益生菌K6能有效減輕焦慮提升運動表現及整體健康 嘉大教師研究成果刊登國際醫學期刊

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陳建瑋助理教授攜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教育大學中興大學研究團隊,近期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此項跨校、跨領域的合作,不僅彰顯嘉大在運動醫學、營養科學與跨領域健康促進研究上的深厚實力,更大幅提升嘉大在全球學術舞台的影響力與能見度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針對現代人普遍面臨的睡眠不足挑戰,提出了一套確切可行的營養增補方案,特別適合那些需要保持高強度工作與運動表現的族群,幫助他們提升身心狀態。該研究透過動物模型,模擬睡眠不足與運動訓練負荷對生理造成的影響,並探討益生菌 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 K6(克菲爾乳桿菌K6)補充,是否能有效緩解睡眠剝奪引發的生理失調、神經心理問題以及運動表現下降。研究團隊成功證實,補充益生菌K6能有效減輕憂鬱與焦慮症狀,改善葡萄糖耐受性及耐力運動表現;此外,更能透過降低發炎反應、調節晝夜節律基因及緩解壓力來全面提升整體健康,此研究為益生菌在健康促進與運動營養的應用上,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新科學佐證。總結來說,益生菌K6有望成為一種有效的營養補充策略,不僅能減輕睡眠不足帶來的健康風險,還能提升身體面對睡眠剝奪與體能挑戰時的適應力與表現。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作為具有高度學術影響力與引用率的國際醫學期刊,刊登本次研究成果意義非凡。不僅彰顯嘉大「高等教育深耕計畫(C主軸)-多元健康促進」的卓越成效,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健康與福祉」及「優質教育」核心價值,突顯嘉大教師在跨校合作與國際學術交流上的重大突破

嘉大表示,將持續支持教師推動跨領域研究與國際合作,致力將學術成果轉化為促進公共健康與社會福祉的強大動能,持續為全球健康議題注入創新力量。

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陳建瑋助理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國際醫學期刊。(照片由嘉大研究發展處提供)
嘉大體健休系陳建瑋助理教授(右一)與研究團隊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黃文經教授(左一)等人合影。(照片由嘉大研究發展處提供)

國立嘉義大學入口網 國立嘉義大學 新聞櫥窗 益生菌K6能有效減輕焦慮提升運動表現及整體健康 嘉大教師研究成果刊登國際醫學期刊

益生菌K6能有效減輕焦慮提升運動表現及整體健康 嘉大教師研究成果刊登國際醫學期刊

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陳建瑋助理教授攜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教育大學中興大學研究團隊,近期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此項跨校、跨領域的合作,不僅彰顯嘉大在運動醫學、營養科學與跨領域健康促進研究上的深厚實力,更大幅提升嘉大在全球學術舞台的影響力與能見度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針對現代人普遍面臨的睡眠不足挑戰,提出了一套確切可行的營養增補方案,特別適合那些需要保持高強度工作與運動表現的族群,幫助他們提升身心狀態。該研究透過動物模型,模擬睡眠不足與運動訓練負荷對生理造成的影響,並探討益生菌 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 K6(克菲爾乳桿菌K6)補充,是否能有效緩解睡眠剝奪引發的生理失調、神經心理問題以及運動表現下降。研究團隊成功證實,補充益生菌K6能有效減輕憂鬱與焦慮症狀,改善葡萄糖耐受性及耐力運動表現;此外,更能透過降低發炎反應、調節晝夜節律基因及緩解壓力來全面提升整體健康,此研究為益生菌在健康促進與運動營養的應用上,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新科學佐證。總結來說,益生菌K6有望成為一種有效的營養補充策略,不僅能減輕睡眠不足帶來的健康風險,還能提升身體面對睡眠剝奪與體能挑戰時的適應力與表現。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作為具有高度學術影響力與引用率的國際醫學期刊,刊登本次研究成果意義非凡。不僅彰顯嘉大「高等教育深耕計畫(C主軸)-多元健康促進」的卓越成效,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健康與福祉」及「優質教育」核心價值,突顯嘉大教師在跨校合作與國際學術交流上的重大突破

嘉大表示,將持續支持教師推動跨領域研究與國際合作,致力將學術成果轉化為促進公共健康與社會福祉的強大動能,持續為全球健康議題注入創新力量。

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陳建瑋助理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國際醫學期刊。(照片由嘉大研究發展處提供)
嘉大體健休系陳建瑋助理教授(右一)與研究團隊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黃文經教授(左一)等人合影。(照片由嘉大研究發展處提供)

國立嘉義大學入口網 國立嘉義大學 新聞櫥窗 益生菌K6能有效減輕焦慮提升運動表現及整體健康 嘉大教師研究成果刊登國際醫學期刊

話說馬偕-從遠處到精準:視光的人文與科學

Part  1   -  與視光的淵源

怎麼會選擇視光?

北部第一所直屬醫學院的視光學系。(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從小學二年級我就開始近視,但因為視力度數急劇增長(可能因為家庭遺傳,家人有高度近視),所以帶了角膜塑型片,視力才因此控制下來。一直到國中,我因為沒有確實的清潔塑型片,導致角膜潰瘍,真是一次相當慘痛的經驗,我也為自己的健康還有興趣付出代價,不過醫生建議讓傷口癒合與修養,所以我放棄了游泳。從那時候,我深深體會到眼睛健康的重要性,而我對於自己的視覺保健更有所警惕,這項醫療經驗深深影響著我,因此在日後學測的個人申請,我在查詢資料還有家人的鼓勵下,看到馬偕醫學院視光學系,是北台灣第一間直屬於醫學院下視光學系,因此在於視光領域的養成會很嚴謹,也而且會有較多的學習資源,加上我看到師長們對於視光系的介紹與說明,這促使我選擇了這條路,我最後也順利地來到馬偕醫學院視光學系學習與探索。


Part  2   -從科學到實踐的全方位觀察 深入視覺科學

視光學系「視在必行」課堂中學生使用立體視覺檢測圖。(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綜合驗光儀操作。(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視光學系生物化學實驗實況。(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視光學系在學什麼?

在還沒那麼認識視光學系之前,我對於這門領域心中充滿好奇。直到進入視光學系,我變慢慢體悟到,在視光學系的養成教育是扎實且嚴謹的,學科大致分為五個類型:

— 基礎科學 — 基礎醫學 — 臨床視光 — 選修課程 — 跨領域學程 到大四會有實習訓練,到時候我們會在醫院或是眼鏡行實際操作、累積經驗。最重要的是,驗光師有國考,在大一時就已經在為我們的國考作打底,像是: — 視光學 — 配鏡學 — 隱形眼鏡學 — 低視力學等……


Part  3   -   -結語

透視未來:視光學系的啟示與展望

大一上學期-視覺保健衛教課程活動。(圖片來源 / 視光學系)

在視光學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具備專業的學術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們培養了對視力健康和視覺科學的深刻理解和熱情,這樣的成長不僅擴展我們的視野,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就讀視光學系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學位,更是為了在視光學領域建立起穩固的身份和成就,未來,視光學領域會不斷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隨著醫療的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視光學人士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眼睛檢查到視力矯正,再到眼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視光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將在各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進修和持續專業發展將成為視光學專業人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的關鍵。身為未來的視光人員,應該積極參與學術研究和專業培訓,以應對之後的挑戰並實現個人成就以及社會責任。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6d3a2k

話說馬偕-從眼睛看世界。視光,是光

Part  1-視光在做什麼?以後只能當驗光師嗎? 你認為的視光

視力測試。( 攝影 / 教務處 / Benjamin )

新的學年到來,不曉得有沒有人和我誤打誤撞進了視光系,大多數人應該不太了解視光系在做什麼,身邊的朋友也很自然認為「喔!就是在眼鏡行賣眼鏡的。」「不就是以後去診所和醫院上班一天到晚驗光嗎?」「科大畢業就可以當驗光師,何必來這裡讀書?」你是不是也這麼認為呢?錯!大錯特錯!太早侷限視野可不是什麼好事,請聽我娓娓道來。 首先,本所學校的視光系是歸類在醫學院下面的,所以需要學習的基礎學科也偏多,目的是為了先把基礎打穩,能夠有更多元的發展空間,在基礎和經驗相對多元的情況下,未來可以選擇就業的管道也不同,就讀馬偕視光的同學們未來都會先去考國考取得證照,再配合所修讀的跨領域學程來選擇自己喜歡的職務,打了多紮實的基底決定了未來的路可以走多遠,最基本的入職工作是驗光師,如果願意再往上走也可以選擇進入科技產業鏈或是到國外進修成為視光醫師。


Part  2   -  從基礎向上延伸,向各領域發展 視光要上什麼內容?

大一下專業性課程實際儀器操作。(圖片來源 / 廖家欣)

大一上會先上基礎學科的部分,像生物化學、解剖學以及物理,大一下除了生理學之外會開始帶入主科專業領域的部分,為了先建立基礎以及對接之後的專業課程,大四的時候就會分別去醫療院所和驗光所實習16週。上課的時候專有名詞的部分基本上老師們都以講英文為主,試卷題目也是以英文為主要語言,所以專業單字是一定要背的,老師也不會出一些很刁鑽的題目來搞學生,而且老師們都會用自己的簡報來上課,基本上有讀有分,前提是平時有在聽課。 此外,馬偕的師資非常之多,如果對於上課的內容有問題都可以找到老師做詢問,比較害羞內向的也可以使用學校信箱寄信找老師幫忙,不用害怕老師們都非常好。基本上有認真上課考前稍微複習一定是能過的,有空的時候就先背每一科的英文專有名詞,自己安排固定的量來讀,這樣才不會全部都積到期中期末前,壓力會特別大。物理、生化、生理學的上課內容基本上高中都有帶到,且和高三的部分相關度最高,在此建議如果有高三或是考分科的書的最好先留下來。

提早練習熟悉未來的工作環境

第一次社區衛教,地點樂天社區。(圖片來源 / 視光系)

從剛入學開始系上就會在課堂上安排出去衛教的機會,不用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上課時都會一步一步的帶大家從檢查的方式到如何衛教去練習,雖然還沒辦法使用比較精密的儀器,但也足夠從現有的知識去帶領民眾進行活動,不過要注意的是,我們未來較長接觸到的群體大部分都是老人家,有一部份的阿公阿嬤是完全聽不懂國語的,如果會擔心無法和他們溝通,可以在第一學期就先選修通識領域裡面的台語一和台語二,可以先稍為的惡補一點相關內容,第一次出去通常都比較緊張,但是機會很多,一定會越來越熟悉的。 Part  3   -  多元性發展未來出路 連接不同知識端創造更大的價值

微學分學程三芝教會第二次義診。(圖片來源 / 廖家欣)

校內和學系上都有開設多元的跨領域學程和微學分模組給大家,校內目前有司法醫學、藝術治療等學程,模組的部分則有文化、藝術和高齡長者相關類型可以選擇,簡單介紹高齡長者的部分,目前開設的兩堂分別是跨領域社區服務模組和社區高齡長者健康賦能模組,其上課內容以進入社區幫民眾進行簡單的檢測及衛教為主,每個人可以體驗到不同科系所學內容。

視光系總共有開設三個學程,分別是視光醫材光學設計應用、視光醫學工程、視光生物醫學,每個都有各自代表的發展出路,跳脫傳統的第一線驗光師,運用原理來結合科技,未來可以進入眼科儀器公司、光學鏡片隱形眼鏡公司、半導體製程等相關產業。目前我們學系的課程規劃是符合美國培養驗光醫師的標準,因此在馬偕讀完四年取得畢業證書後,可以申請對接過去繼續進修,取得當地視光醫生的執照。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VMv3jY

鏈結產學資源培育AI人才 東吳大學技術實作課程NVIDIA DLI專業AI、機器人課程入列

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智慧創新AI學習中心」,為鏈結產學資源培育新世代人才,宣布與CAVEDU機器人王國團隊合作舉辦一系列業界AI及機器人之培訓課程,內容將採用NVIDIA深度學習學院(DLI)專業AI、生成式AI、3D模擬及機器人等技術課程;結合校內「智慧創新AI學習中心」先進的GPU環境AI設備,以及機器人王國由曾吉弘博士領導的專業AI培訓技術及經驗團隊共同支持,為提升AI學研及產學人才培育開啟新的篇章。

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院長金凱儀表示,「智慧創新AI學習中心」於今年4月份全新成立,是東吳大學推動AI應用、數據分析及虛擬平台技術的教育與研究的重要基地,為台灣少數配備最新一代RTX 50系列顯卡設備與先進的多媒體互動環境的前幾個大學之一。而CAVEDU機器人王國現為全球AI領導廠商NVIDIA深度學習學院(DLI)在台灣的教育培訓夥伴,具有多年耕耘AI、生成式AI與機器人人才培育的寶貴經驗;本次舉辦的首場產業界「NVIDIA Robotics及Omniverse技術培訓課程」,由機器人王國專業教育團隊、並邀請NVIDIA專業工程主管共同進行授課,內容則針對產業界開發需求度高的機器人模擬及學習等技術,包括NVIDIA DLI的3D數位模擬、數位孿生、協同設計及虛擬場景建構等內容的培訓課程,提供業界工程師提供沉浸式實作與應用培訓,協助企業快速掌握最新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力。

金凱儀院長進一步表示,此次培訓不僅是單純的業界支援,更是校園與產業界攜手合作的重要起點。未來,「智慧創新AI學習中心」 將持續開設多場Omniverse 3D模擬教育培訓課程,除支援產業所需專業人才外,也將納入校內教學,為學生提供第一手學習與實作的機會。透過培育具備專業能力的「種子學生」,將能進一步串連企業實習與就業需求,協助學生在畢業前就能提前累積實務經驗,縮短與產業接軌的距離。金院長也希望未來透過與CAVEDU機器人王國的策略合作,採用NVIDIA DLI AI及機器人專業技術內容在教學及培訓課程上,東吳大學不僅在教學與研究上拓展視野,更期望透過持續合作,推動更多校企交流與實習計畫,形塑完整的人才培育鏈。

未來,「智慧創新AI學習中心」將持續引進更多前瞻性課程與培訓計畫,並結合東吳大學巨資學院的資源,打造以「教學-實作-產業連結」為核心的學習生態系。此舉不僅展現東吳大學積極投入AI教育與產學合作的決心,更將成為推動新世代人才與產業需求無縫接軌的重要平台。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