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馬偕-從遠處到精準:視光的人文與科學

Part  1   -  與視光的淵源

怎麼會選擇視光?

北部第一所直屬醫學院的視光學系。(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從小學二年級我就開始近視,但因為視力度數急劇增長(可能因為家庭遺傳,家人有高度近視),所以帶了角膜塑型片,視力才因此控制下來。一直到國中,我因為沒有確實的清潔塑型片,導致角膜潰瘍,真是一次相當慘痛的經驗,我也為自己的健康還有興趣付出代價,不過醫生建議讓傷口癒合與修養,所以我放棄了游泳。從那時候,我深深體會到眼睛健康的重要性,而我對於自己的視覺保健更有所警惕,這項醫療經驗深深影響著我,因此在日後學測的個人申請,我在查詢資料還有家人的鼓勵下,看到馬偕醫學院視光學系,是北台灣第一間直屬於醫學院下視光學系,因此在於視光領域的養成會很嚴謹,也而且會有較多的學習資源,加上我看到師長們對於視光系的介紹與說明,這促使我選擇了這條路,我最後也順利地來到馬偕醫學院視光學系學習與探索。


Part  2   -從科學到實踐的全方位觀察 深入視覺科學

視光學系「視在必行」課堂中學生使用立體視覺檢測圖。(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綜合驗光儀操作。(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視光學系生物化學實驗實況。(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視光學系在學什麼?

在還沒那麼認識視光學系之前,我對於這門領域心中充滿好奇。直到進入視光學系,我變慢慢體悟到,在視光學系的養成教育是扎實且嚴謹的,學科大致分為五個類型:

— 基礎科學 — 基礎醫學 — 臨床視光 — 選修課程 — 跨領域學程 到大四會有實習訓練,到時候我們會在醫院或是眼鏡行實際操作、累積經驗。最重要的是,驗光師有國考,在大一時就已經在為我們的國考作打底,像是: — 視光學 — 配鏡學 — 隱形眼鏡學 — 低視力學等……


Part  3   -   -結語

透視未來:視光學系的啟示與展望

大一上學期-視覺保健衛教課程活動。(圖片來源 / 視光學系)

在視光學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具備專業的學術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們培養了對視力健康和視覺科學的深刻理解和熱情,這樣的成長不僅擴展我們的視野,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就讀視光學系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學位,更是為了在視光學領域建立起穩固的身份和成就,未來,視光學領域會不斷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隨著醫療的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視光學人士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眼睛檢查到視力矯正,再到眼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視光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將在各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進修和持續專業發展將成為視光學專業人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的關鍵。身為未來的視光人員,應該積極參與學術研究和專業培訓,以應對之後的挑戰並實現個人成就以及社會責任。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6d3a2k

話說馬偕-從眼睛看世界。視光,是光

Part  1-視光在做什麼?以後只能當驗光師嗎? 你認為的視光

視力測試。( 攝影 / 教務處 / Benjamin )

新的學年到來,不曉得有沒有人和我誤打誤撞進了視光系,大多數人應該不太了解視光系在做什麼,身邊的朋友也很自然認為「喔!就是在眼鏡行賣眼鏡的。」「不就是以後去診所和醫院上班一天到晚驗光嗎?」「科大畢業就可以當驗光師,何必來這裡讀書?」你是不是也這麼認為呢?錯!大錯特錯!太早侷限視野可不是什麼好事,請聽我娓娓道來。 首先,本所學校的視光系是歸類在醫學院下面的,所以需要學習的基礎學科也偏多,目的是為了先把基礎打穩,能夠有更多元的發展空間,在基礎和經驗相對多元的情況下,未來可以選擇就業的管道也不同,就讀馬偕視光的同學們未來都會先去考國考取得證照,再配合所修讀的跨領域學程來選擇自己喜歡的職務,打了多紮實的基底決定了未來的路可以走多遠,最基本的入職工作是驗光師,如果願意再往上走也可以選擇進入科技產業鏈或是到國外進修成為視光醫師。


Part  2   -  從基礎向上延伸,向各領域發展 視光要上什麼內容?

大一下專業性課程實際儀器操作。(圖片來源 / 廖家欣)

大一上會先上基礎學科的部分,像生物化學、解剖學以及物理,大一下除了生理學之外會開始帶入主科專業領域的部分,為了先建立基礎以及對接之後的專業課程,大四的時候就會分別去醫療院所和驗光所實習16週。上課的時候專有名詞的部分基本上老師們都以講英文為主,試卷題目也是以英文為主要語言,所以專業單字是一定要背的,老師也不會出一些很刁鑽的題目來搞學生,而且老師們都會用自己的簡報來上課,基本上有讀有分,前提是平時有在聽課。 此外,馬偕的師資非常之多,如果對於上課的內容有問題都可以找到老師做詢問,比較害羞內向的也可以使用學校信箱寄信找老師幫忙,不用害怕老師們都非常好。基本上有認真上課考前稍微複習一定是能過的,有空的時候就先背每一科的英文專有名詞,自己安排固定的量來讀,這樣才不會全部都積到期中期末前,壓力會特別大。物理、生化、生理學的上課內容基本上高中都有帶到,且和高三的部分相關度最高,在此建議如果有高三或是考分科的書的最好先留下來。

提早練習熟悉未來的工作環境

第一次社區衛教,地點樂天社區。(圖片來源 / 視光系)

從剛入學開始系上就會在課堂上安排出去衛教的機會,不用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上課時都會一步一步的帶大家從檢查的方式到如何衛教去練習,雖然還沒辦法使用比較精密的儀器,但也足夠從現有的知識去帶領民眾進行活動,不過要注意的是,我們未來較長接觸到的群體大部分都是老人家,有一部份的阿公阿嬤是完全聽不懂國語的,如果會擔心無法和他們溝通,可以在第一學期就先選修通識領域裡面的台語一和台語二,可以先稍為的惡補一點相關內容,第一次出去通常都比較緊張,但是機會很多,一定會越來越熟悉的。 Part  3   -  多元性發展未來出路 連接不同知識端創造更大的價值

微學分學程三芝教會第二次義診。(圖片來源 / 廖家欣)

校內和學系上都有開設多元的跨領域學程和微學分模組給大家,校內目前有司法醫學、藝術治療等學程,模組的部分則有文化、藝術和高齡長者相關類型可以選擇,簡單介紹高齡長者的部分,目前開設的兩堂分別是跨領域社區服務模組和社區高齡長者健康賦能模組,其上課內容以進入社區幫民眾進行簡單的檢測及衛教為主,每個人可以體驗到不同科系所學內容。

視光系總共有開設三個學程,分別是視光醫材光學設計應用、視光醫學工程、視光生物醫學,每個都有各自代表的發展出路,跳脫傳統的第一線驗光師,運用原理來結合科技,未來可以進入眼科儀器公司、光學鏡片隱形眼鏡公司、半導體製程等相關產業。目前我們學系的課程規劃是符合美國培養驗光醫師的標準,因此在馬偕讀完四年取得畢業證書後,可以申請對接過去繼續進修,取得當地視光醫生的執照。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VMv3jY

話說馬偕-從遠處到精準:視光的人文與科學

Part  1   -  與視光的淵源

怎麼會選擇視光?

北部第一所直屬醫學院的視光學系。(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從小學二年級我就開始近視,但因為視力度數急劇增長(可能因為家庭遺傳,家人有高度近視),所以帶了角膜塑型片,視力才因此控制下來。一直到國中,我因為沒有確實的清潔塑型片,導致角膜潰瘍,真是一次相當慘痛的經驗,我也為自己的健康還有興趣付出代價,不過醫生建議讓傷口癒合與修養,所以我放棄了游泳。從那時候,我深深體會到眼睛健康的重要性,而我對於自己的視覺保健更有所警惕,這項醫療經驗深深影響著我,因此在日後學測的個人申請,我在查詢資料還有家人的鼓勵下,看到馬偕醫學院視光學系,是北台灣第一間直屬於醫學院下視光學系,因此在於視光領域的養成會很嚴謹,也而且會有較多的學習資源,加上我看到師長們對於視光系的介紹與說明,這促使我選擇了這條路,我最後也順利地來到馬偕醫學院視光學系學習與探索。


Part  2   -從科學到實踐的全方位觀察 深入視覺科學

視光學系「視在必行」課堂中學生使用立體視覺檢測圖。(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綜合驗光儀操作。(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視光學系生物化學實驗實況。( 攝影 / 教務處 / Tiffany )

 

視光學系在學什麼?

在還沒那麼認識視光學系之前,我對於這門領域心中充滿好奇。直到進入視光學系,我變慢慢體悟到,在視光學系的養成教育是扎實且嚴謹的,學科大致分為五個類型:

— 基礎科學 — 基礎醫學 — 臨床視光 — 選修課程 — 跨領域學程 到大四會有實習訓練,到時候我們會在醫院或是眼鏡行實際操作、累積經驗。最重要的是,驗光師有國考,在大一時就已經在為我們的國考作打底,像是: — 視光學 — 配鏡學 — 隱形眼鏡學 — 低視力學等……


Part  3   -   -結語

透視未來:視光學系的啟示與展望

大一上學期-視覺保健衛教課程活動。(圖片來源 / 視光學系)

在視光學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具備專業的學術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們培養了對視力健康和視覺科學的深刻理解和熱情,這樣的成長不僅擴展我們的視野,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就讀視光學系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學位,更是為了在視光學領域建立起穩固的身份和成就,未來,視光學領域會不斷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隨著醫療的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視光學人士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眼睛檢查到視力矯正,再到眼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視光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將在各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進修和持續專業發展將成為視光學專業人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的關鍵。身為未來的視光人員,應該積極參與學術研究和專業培訓,以應對之後的挑戰並實現個人成就以及社會責任。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6d3a2k

中大化材系團隊研發成果 精準醫療新突破

中央大學化材系陳文逸教授所指導的生物分子辨識工程實驗室,運用分子作用熱力學機制原理,設計開發出新一代的核酸衍生物,結合了台灣半導體公司製造的場效電晶體元件,成就了半導體晶片在生物分子(核酸與蛋白質)檢測上的可行性,更有助於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發展。 新一代的核酸衍生物即可於特定核酸位置及特定數目將核酸骨架上磷酸改質成甲基磷酸鹽基的化學技術,進而創造出不同帶電性,或是不帶電的核酸,稱為中性核酸。中大實驗室團隊已驗證此新核酸衍生物,能於相關生物分子感測器與PCR核酸檢測上有其優越性。 半導體因具有可大量生產、體積小、敏感度高等特性,也是臺灣產業的強項。將半導體場效電晶體轉換成生物感測器一直是科學家們的期待。但因核酸雜交作用等生物分子作用須在水溶液及特定鹽類濃度下進行,造成了場效電晶體在基因檢測上在原理上是受限的。另一方面,半導體廠生產時使用的製程上,因相關生物檢測上缺乏常造成檢測時污染等問題,皆是半導體產品無法切入生醫領域應用的門檻。 陳文逸教授團隊發展的這中性核酸解決了核酸分子雜交時鹽類濃度的問題,且已將相關技術技轉給瀚源生醫電子有限公司(竹北生醫園區),同時協助瀚源生醫公司,配合臺灣半導體廠,完成了電晶體生產程序與生物檢測的整合,將新一代核酸衍生物固定在場效電晶體上,成功地應用於核酸(DNA及RNA) 之定序及生物分子定量檢測,促成了次世代基因定序與核酸藥物的發展上相當多新穎突破做法。 此研究整合了臺灣生物技術與半導體產業等關鍵的技術與資訊,帶領我國醫療產業走向精準醫療。瀚源公司也於2021年台灣生技產業獎中獲得了潛力標竿獎,並於2021台北生技獎中獲得跨域卓越獎。   原文網址:https://www.ncu.edu.tw/tw/news/show.php?num=1169&page=2

台灣首次北極圈海象觀測 中央大學海洋浮球任務成功

由中央大學自主研發8顆印有國旗的海洋資料浮球,已成功佈放在北極圈挪威冷岸群島的海域,隨著大西洋暖流展開台灣首次的海象觀測行動。近日已透過衛星接收到第一手資料,希望經由長期的研究資料,洞察北極快速融冰現象。 氣候變遷引致的北極海冰融解消失,近年經由衛星觀測北極海冰覆蓋的資料發現,海冰消失速度遠較先前所有耦合模式預測來得更快更劇烈。其原因相關研究推論應與北極海區波候變遷及其引致的正回饋機制有關,這些機制迄今還未充分明瞭,因此前進北極第一線的觀測更顯可貴。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合作的微型資料浮球,8月底在北極圈佈放過程順利。佈放時間雖然是凌晨,但極區永晝的關係天色依然明亮。資料浮球彼此相距十公里,形成空間上九宮格的陣列,整體快速地以約一節的速度向北冰洋常年海冰區漂去,台灣研究人員緊盯者,確認浮球運作正常。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錢樺教授表示,每年的九月中旬,是北冰洋海冰融解至面積最小的時刻,隨後即將開始再度結冰。浮球漂送過程海溫緩慢逐步下降,浮球陣列形狀也逐漸產生變化,這些資料將用於估計熱量的輸送與擴散,並討論波浪等因素對於融冰的影響。 有趣的是,佈放期間有白喙海豚在旁邊出沒,好奇地觀看。隨者海冰快速融解,這裏吸引越來越多的海豚造訪,但卻曾有被北極熊掠食吃掉的紀錄,北極熊吃海豚的怪異行為,推測可能和氣候暖化生態變遷有關。 錢樺說,海洋資料浮球的研發,原本一開始想研究颱風生成,藉由海洋對颱風的影響,提高對颱風的預報能力。這回很幸運地可以隨著中央大學北極探索隊前進北極圈,並且在極地惡劣天候條件下生存下來,8顆資料浮球都順利圓滿傳回觀測資料,令人振奮!

中央大學自主研發8顆海洋資料浮球成功運送至北極圈海域,展開台灣首次的海象觀測行動。照片錢樺教授提供
北極圈浮球即時回傳的資料,可立即掌控儀器運作狀況,並和遙測資料相互比對,以洞察北極快速融冰現象。圖片錢樺教授提供

  原文網址:https://www.ncu.edu.tw/tw/news/show.php?num=1143&page=7

頂尖商管人才培育 嘉義大學永不缺席

嘉義大學管理學院係於民國89年嘉義技術學院與嘉義師範學院整併為國立嘉義大學時所新設之學院,教育理念乃在發掘每位學生之潛能,教導成為德術兼備之專業管理人才;教學首要目標強調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中心,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建立學生寬廣的視野與服務的人生觀。目前設有企業管理學系、應用經濟學系、生物事業管理學系、資訊管理學系、財務金融管理學系、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管理學院EMBA碩士在職專班及外籍生全英文授課觀光暨管理碩士學位學程。該學院是一個高度整合之學院,採人文素養、專業知識與工具應用能力三者並重,加強學生外語訓練,並開設跨領域學程與就業接軌課程,以提升學生就業優勢。 多元領域之「斜桿青年」 管理學院歷任院長為提升競爭力積極整合校內外相關資源,承接委託研究及個案輔導診斷服務不遺餘力。在學院發展特色方面,除建構學生核心能力,在理論基礎與實務應用上創造就業競爭優勢;並整合學院豐沛資源,在教師教學與課程規劃上,跨系支援發揮綜效,強化產學合作能量,在專業輔導與產業創新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後工業時代,全球產業結構因數位科技發展而改變,「專一職業」已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多元領域專業的「斜桿青年」,該學院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成為產業所需之人才,正是全球商管學院人才培育的最佳模式,在產業已建立起實務導向的領導地位。 企業管理學系 企業管理學系主要培育具備專業管理知能、溝通協調、人文素養及國際宏觀之企管菁英。教學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規劃有「經營管理」、「全球運籌管理」等多元系列課程,以啟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創新思考潛能,並善於運用決策技巧與分析工具,提升解決問題之能力。該學系重視學生人格的培養、人際關係的建立、以及對專業倫理的尊重,期能造就學生成為兼具專業知識、敬業態度、創業精神且能善盡社會責任的成功經理人。 應用經濟學系 應用經濟學系除扎實的核心理論課程訓練外,選修課程分為三大學程:「研究方法學程」、「產業管理學程」及「經濟趨勢分析學程」,學生可依生涯規劃需求自由選擇。該學系為提升教學、研究及學生學習成果,設有「應用計量經濟實驗室」,致力於經濟計量教學與相關應用研發;另設「應用經濟診所」加強學士班課後學習與輔導。學生未來就業發展可從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會計業、財務分析、理財規劃、企業管理顧問、內部稽核、產業投資規劃及財經記者等,如想繼續升學可攻讀國內、外商管類碩、博士學位。 生物事業管理學系 生物事業管理學系以較具特色之本土化生物事業與科技管理課程為基礎,透過與生物事業產業界頻繁的互動,讓學生有更深刻體驗與理解,繼而提升問題解決能力。該學系以「生物產業之一般管理」為基礎,「科技管理」為輔,發展具備生物事業創意、創新及創業之全方位經營人才,未來就業發展方向,可透過在學期間參與有機與產銷履歷培訓課程及電子商務平臺訓練,從事稽核人員之工作或網路平台之經營;公營機構、科技產業、物流產業及一般生物事業或企業等民營企業上一展長才;參加國家財經高考和各項經建特考;若選擇升學,可朝國內外商管、科管、行銷等相關研究領域深造。 資訊管理學系 資訊管理學系以「資訊管理涵養」及「資訊科技知識」並重,致力於培育經營管理專業與資訊應用能力兼具之專業人才,以符合社會及企業的需求。同時輔導學生參與資訊證照認證考試,例如微軟認證-MCSA、SAP認證ERP及系統分析師等,並在畢業前完成專題製作,期能透過專題課程,激發學生整合所學,提昇競爭力。就業發展可朝資訊科技產業程式工程師、品管工程師及Interner程式設計師,或其他產業外商公司及資訊相關教師等工作。 財務金融學系 財務金融學系因應當前「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趨勢,將三大課程主軸「證券投資」、「公司理財」與「金融市場與機構」連結到金融資訊的專業訓練,搭配完善的財金實驗室,以及相關金融演算軟體、模擬交易系統與金融證照模擬系統,提供學生良好的金融資訊訓練,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與核心能力。教師團隊中擁有會計師、精算師、金融證照、高階英文檢定證書及國外教學資歷,並且聘請業界金融實務界高階主管協同教學,教授學生最新金融實務課程,可提供學生專業金融學術與實務的學習及財金外文訓練。學生畢業後具備財金專業能力,發展方向包括公司財務經理人、金融機構專業人員、公股及民營銀行或證券及保險業服務人員。 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 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將因應社會多元能力人才需求,整合行銷領域與觀光領域頂尖知識,培育具有在地意識之行銷與觀光雙專業之全方位人才,課程發展在建構具多面向之行銷與觀光領域的實踐場域,以知識整合為基礎,希望透過課程整合設計讓理論與實務兼具,達到以「專業商管知能」、「雙專長」及「具備創新能力」為競爭優勢三角鼎立之目標,教學活動中規劃各種活動如教學與參訪或產業實習等,強調在地意識,增加學生與外界互動機會,落實以行銷與觀光兩主軸並重之經營定位。學生未來可從事行銷企劃、廣告企劃、市場調查分析、觀光休閒服務等政府機關或公、民營企業相關工作或公職人員考試。 原文網址:https://www.ncyu.edu.tw/newsite/news4.aspx?news_sn=3862&pages=5&d_1=2020-01-01&d_2=2021-12-31

零接觸的未來世界 中央大學AI腦波研究團隊跨足未來學

漸凍人,一個禁錮的靈魂,如何帶著他透過腦波「視訊兜風」?中央大學電機系腦波研究團隊,突破了種種限制,不但能為患者找回自主與自尊,近日更透過人工智慧,研發出新一代輕薄短小的腦波機,除醫療領域之外,還可應用於未來生活與教育,透過腦波控制裝置,可使喚防疫機器代理人,開啟「零接觸」的未來進行式。 新一代腦波機 當代醫療利器   歷經十多年的研發,由中央大學電機系徐國鎧講座教授、李柏磊教授共同研發的第七代腦波機,克服了傳統體積龐大、線路複雜和造價昂貴等種種限制,外觀只有一個菸盒大小,兼具科技美學造型,已通過ISO10993 生物相容性和IEC60601電性安全檢測,具有醫療等級。可應用於臨床醫療領域,並與長庚醫院神經外科、台北榮總神經內科和桃園醫院復健科等醫療院所展開合作,有助造福漸凍人、脊髓損傷、中風、失智和憂鬱症等患者。 徐國鎧教授分享,當中較大的關鍵突破在於研發出高感度腦波乾式電極,無須再使用傳統導電膠,更符合人體所需。李柏磊教授更發揮實驗家精神,貢獻自己的大腦作實驗,大膽接受放電刺激。由於生物實驗所費不眥,研究團隊曾面臨經費和失敗的種種考驗,最後不但順利取得認證,「腦電波控制功能性電刺激活動輔具系統」更入圍2021未來科技獎展示項目。 防疫機器代理人 零接觸的未來式   徐國鎧教授說,「腦波看起來很複雜,其實有物理意義。」透過演算法辨識,可排除一些干擾的雜訊,更精準表現人類發出的訊號,做到使命必達的指示。他們所研發的結合虛擬實境與慣性姿態感測器之防疫機器代理人,透過腦波控制裝置,可使喚防疫機器代理人,前往樓下取外送餐點,避免人與人的接觸;未來開會,也可使喚虛擬機器代理人出席,創造無限可能! 此外,因應防疫需求,腦波應用也有助於未來學習。專長在自然語言處理的李龍豪助理教授說,當學生戴上新一代腦波機,老師就可掌握學生的認知與情緒資訊,了解學生是否專心?是否理解教學內容?進而解析學生的推理能力,藉此來調整老師教學授課方式,達到教學相長的雙贏局面。 「頻率相同,就能夠引發共振。」徐國鎧教授形容該團隊絕佳的合作默契。專長在機電控制的徐國鎧教授、透過醫學工程背景的李柏磊教授,再加上李龍豪助理教授在人工智慧的專長,形成鐵三角的夢幻團隊,一直走在人工智慧腦波研究的時代尖端!

中大研發團隊歷代腦波機展示,第七代外觀只有菸盒大小,兼具科技美學造型(如右前方所示)。鄭璧嫻攝
大腦中樞神經掌管一切,透過人工智慧腦波機的研發,為未來創造無限可能!鄭璧嫻攝

  原文網址:https://www.ncu.edu.tw/tw/news/show.php?num=1157&page=4

中大大氣系團隊研究顯示 北東南亞減少黑炭排放有效降低氣候危害及健康風險

東南亞是世界上生質燃燒的主要地區之一,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物也成為東南亞的主要空污議題。中央大學大氣系助理研究員彭祥博士 (Dr. Shantanu Kumar Pani) 等人在 2020年發表的研究指出,清邁政府公共衛生當局有必要在霧霾事件發生的時候,提供適當的健康建議,並且需擬訂有效的管制策略以減少當量黑碳 (EBC)排放。對於整個東南亞以及含台灣在內的下風處地區,將可以有效地改善氣候以及降低健康風險。 生質燃燒污染的持續時間與擴散範圍會受到地型、燃燒種類和氣象因素等影響。近幾十年來,生質燃燒污染物不僅影響中南半島與鄰近地區的空氣品質,更經由高層盛行的西風帶向東傳輸,進而影響東亞國家的空氣品質。尤其在春季,中國東南部、南海諸島與臺灣中南部等地區,常觀測到來自中南半島生質燃燒的長程傳輸事件。 清邁位於中南半島北部,幾乎在每年旱季(2月至4月)都會受到大量來自生物質燃燒 (BB) 相關的污染霧霾。生質燃燒含有大量微量氣體和細顆粒物 (PM2.5) 包括黑碳 (BC)。黑碳是一種吸收性氣膠,對地球大氣輻射平衡以及氣候有重大影響,並且有害人體健康。2016 年乾季期間,泰國清邁的(EBC) 日均濃度為每立方米 0.7 至 5.6 微克。生質燃燒對當地每日 EBC 濃度的貢獻高達 92%, 3 月份EBC 對於人體之健康風險,更相當於每天被動吸 11 根煙。 2016年3月至2016年5月,EBC 測量是在清邁使用七波段微粒黑碳監測儀進行的。氣膠之光吸收的每日變化主要是受到地區的明火活動多寡而定。 EBC在880 nm處的質量吸收截面(MAC)值估計為9.3 m2  g-1。而一年裡以三月份EBC質量濃度之中位數為最高(3.3 μg m-3)是由於在有利的氣象條件下,生質燃燒(包括森林火災和農業燃燒)的排放,加上行星邊界層內的城市空氣污染、化石燃料(EBCFF)和木材燃燒(EBCBB)排放量對總EBC的貢獻進行量化。 EBC來源結果顯示,與化石燃料(交通排放)相比,生質燃燒對EBC總濃度的貢更最大(34-92%)。 研究結果顯示大氣中EBC水平與被動吸煙造成等量的健康風險,突顯出暴露於高EBC環境對於健康有相當大影響。減少EBC排放將有助於提升改善氣候和健康共同效益。

pic2
北東南亞環周邊月火災數。 紅點為清邁所在位置,並顯示 NCEP 再分析 925 hPa 風(向量)。大氣系提供。

 

北東南亞環周邊月火災數。 紅點為清邁所在位置,並顯示 NCEP 再分析 925 hPa 風(向量)。大氣系提供。

  原文網址:https://www.ncu.edu.tw/tw/news/show.php?num=1162&page=3

2021未來科技獎——中央大學大放異彩,共13件獲奬

2021年「未來科技獎」獲獎名單出爐,中央大學展現卓越的研發能量,計有13件技術獲獎,另有13件技術入圍展示名單,成果大放異彩!中央大學無論在太空科技、大氣科學、材料、生醫理工、認知神經、機械工程、電機工程等領域均深受評審青睞,成為未來科技獎大贏家之一,展現中大豐沛研發創新實力。 為盤點前瞻科研成果,選出符合產業需求的關鍵指標技術,在科技部、中央研究院、教育部、衛生福利部四大部會的支持與號召下,2021年「未來科技獎」產學研各界報名逾500件,歷經層層嚴謹篩選,最終選出未來科技獎技術100件。該獎項著重「科技突破性」與「產業應用性」,獲獎科研成果皆為當今學界頂尖創新技術。 中央大學為國內頂尖綜合性研究大學,具有獨步全國之地球科學學院和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研究範圍涵蓋太空科技、國土監測、災害調查、海洋偵測、大氣分析、整合性地球科學研究等,在理、工、資電學院,亦具備豐沛研發動能,並在各應用領域皆有突出研發成果。生醫理工學院整合校內跨領域基礎科學與工程技術,旨在開創新醫療照護模式,以造福社會並協助研究與產業轉型,近年相關研究亦成就斐然。近兩年透過中央大學產學營運中心國際產學聯盟鼓勵並協助教師踴躍參與評選之下,中大得獎件數創下新高,造就中央大學成為未來科技獎大贏家之一,見證積累多年之輝煌研究成果深獲各界肯定。 今年未來科技獎線上館將自10月14日至10月23日盛大開展,除透過數位展示技術外,並有多場線上國際趨勢論壇與主題對談,內容橫跨「數位轉型」、「精準健康」與「太空科技」,邀請國內外產官學研界巨擘與會暢談,歡迎一起來見證國內最具科技創新力的科研發表活動, 詳情請參閱官網:https://www.facebook.com/futuretech.org.tw/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領域在全國引領風騷。台灣自製衛星航電,太空探索任務與地面操控系統獲得評審肯定。陳如枝攝

  原文網址:https://www.ncu.edu.tw/tw/news/show.php?num=1149&page=6

2022 世界大學影響力 成大全球排名 33 全臺居冠

成功大學2022年的最佳成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議題的精神
成功大學今年的最佳表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關鍵議題的意義與貢獻

「作為一所頂尖大學,成功大學一向是看見價值、承擔使命、有能力去前瞻、確定自己能夠改變,堅持影響世界共好、共融的價值,這就是我們人才在世界存在的方式與力量。」國立成功大學 2022 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 33 名、全臺第一。 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說:「願景是透過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使得理想成為可以被實現的風景。成功大學很幸運可以帶動關切未來問題,解決未來挑戰,建構可長、可久、共好的夥伴合作,成就世界永續發展的大平台。」

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臺灣時間 4 月 28 日公布 2022 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這是根據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重要內涵評量各大學對社會的關鍵影響,成功大學從全球 1406 間大學中脫穎而出,創下該項世界排名啟動以來最佳表現。 在本次 17 項評比指標中,成功大學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項目位列世界百大,更有 2 項進入全球前 10 名,包括排名全球第 5 的「SDG9 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全球第 8 的「SDG7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這兩項與「SDG6 淨水與衛生」全球第 33 及「SDG17 永續發展夥伴關係」全球第 55,4 項指標皆是全臺第一,代表成功大學是具有競爭力、綜合性、全方位並能夠產生實質影響力的高等教育學術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2022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33名、全臺第一
國立成功大學 2022 年在世界大學影響力全球排名 33 名、全臺第一

自 2019 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開辦以來成大持續位居前峰,繼 2019 年獲得全球第 80 名,2020 年之後,連續 3 年位居全臺第一。蘇慧貞校長指出,永續的議題極為廣泛且多元,成大檢視自己的標準是「我們的貢獻到底能不能確實回應人類生存發展的挑戰。」從課程設計、人才產出、科技解方甚至是社會參與,每一個面向都需有具體、可被檢視的實踐方案。 成大獲得最佳成績的「SDG9 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目標在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設施、促進包容性且永續的工業,並強化創新。成功大學在此項目評分中取得 99.8 的高分,逼近滿分,SDG9 項目裡包含了 4 大細項指標,分別為研究(research)、專利(Patents)、大學衍生企業(University spin offs)以及產學合作收入(Research income from industry and commerce)。成大在研究項目取得 98.7 分,其餘 3 項指標皆獲得滿分。反應出成功大學的創新與發明,在未來韌性社會生態系的發展中已經發揮實質的效能。

(由左至右)成大未來智慧工場蔡妤珮執行長、呂佩融主秘、蘇慧貞校長、研發處校務資
(由左至右)成大未來智慧工場蔡妤珮執行長、呂佩融主秘、蘇慧貞校長、研發處校務資料組組長林聖翔、研發長林財富

蘇慧貞校長進一步說明,成功大學定義我們的社會責任在於創新科技與產品必須能夠實踐;第二,如果產生新的文化思維或不同的典範,它必須落地生根,我們將這樣的價值原則落實在每一個院系所,再由院系所盤點自己能夠整合的面向,最後在跨院的校級平台上檢視知識必須創新、方法必須可行,最後必須產生長久的影響。 至於在「SDG7 可負擔的永續能源」部份,面對全球能源需求和化石燃料帶來的問題,成大已經發布「撤資碳密集能源產業行動聲明」,宣示目前校務基金投資碳密集能源產業僅占 1.18 %,除聲明不再加碼,並將俟機撤資;同時,成大也已制定永續投資政策,將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議題納入投資分析及決策考量重要因子,將優先選取獲社會責任評選優良或參加國際氣候倡議之企業進行投資,落實責任投資原則(PRI)。 此外,成大以綠色生活為願景,在 2018 至 2020 年期間,校園中即有 4 棟建築獲得銀級綠色建築(EEWH 綠色建築認證),包含海工教學大樓、生物科技大樓、理學教學大樓和游泳池及球類場館。2011 年落成的臺灣第一座零碳綠建築「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綠色魔法學校」不但取得臺灣最高鑽石級綠色建築標章,更被收錄進今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評估報告中的綠建築典範,作為全球減碳技術的政策參考。 為了打造臺南低碳城市,成大整合政府與企業,建構創新研發所需的產官學三螺旋共創機制,於 2020 年成立「沙崙智慧產業創新聯盟」,以 5G、AI、資料交換平台技術,串連到智慧醫療、未來運輸、減碳綠能、循環經濟等應用領域,發展前瞻科技創新、實驗場域測試,以及建立資料交換平台智慧化。在同年 9 月,成大也與台灣歐洲商會及沙崙智慧產業創新聯盟(SIA)續簽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台灣綠色能源發展,實現永續智慧生態城。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自 2019 年啟動,是各項重要排名系統中唯一一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透過研究、推廣和延伸管理三大領域進行全面且均衡性的比較,以評估大學影響力的平台,今年邁入第 4 屆,全球涵蓋 106 個國家,共 1406 間學校參與,台灣也有 45 所學校參與。成功大學今年的最佳表現體現了頂尖大學主動回應社會與世界關鍵議題的意義與貢獻。   原文網址:https://web.ncku.edu.tw/p/406-1000-220770,r3095.php?Lang=zh-tw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