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餐大辦學有成獲國際認定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穩坐38名

依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於2024年4月最新發佈QS世界大學之學科排名,國立高雄餐大學在「餐旅暨休閒管理」學科評估中,連續四年入榜全球五十頂尖大學,在國際名校激烈競爭中穩坐第38名,身為國內唯一餐旅與觀光的專業大學,顯見辦學成效獲得國際高度認同,為亞洲地區最具競爭力的國際學府,學生不用遠赴海外留學,高餐大畢業證書如鍍金,全球皆採用認同,就業市場更為廣大。 QS機構相關資料顯示,2024年餐旅暨休閒管理學科評估中多達2千多所參與競逐,最後能上榜大學僅160名。在如此激烈競逐中,高餐大能脫穎而出位居全球第38名,殊屬可貴。 高餐大在QS世界大學之學科排名不斷創新高,且與知名大學並駕齊驅,例如2021年高餐大與美國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並列第50名(克大是美國二十所頂尖公立大學之一),2022年則攀升至第49名,2023年更躍進至第38名,超越多所餐旅與觀光領域的國際知名大學,逐步將高餐大推進國際頂尖餐旅大學之列。 高餐大向來堅持「人文化、專業化、企業化、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在學校過去堅實的人文與專業基礎上,校長陳敦基特別重視學校國際化與企業化兩個面向的發展,持續推動翻新築底的系列改革,從「三新運動」提出新課綱、新服儀、新宿舍的翻新;另針對學務更新的「三服教育」,從服務勞作、服儀端莊到服從紀律,為立校以來的教育傳統,使學生與業界無縫接軌。高餐大為國內唯一由國家設立的餐旅大學,肩負著為國家、企業培育餐旅菁英人才的使命。 觀光與餐旅業本質上即具國際性,其人才養成自然須以國際化為導向,復配合教育部「雙語大學」政策的推動,高餐大邁向國際頂尖大學行列。 國際頂尖大學的聲望向來是招攬國際師生、學生海外實習及就業的最佳利器。高餐大赴海外實習學生佔比達1/4之多,遍及四大洲17國。高餐大與近百間國際姊妹校,國際交流研習頻繁,展現高度國際移動力。 在企業化方面,高餐大本身即以培育產企業界所需人才為旨,近年來結盟餐旅界知名企業,如洲際酒店集團(IHG)、萬豪酒店集團(Marriott) 、雄獅旅遊集團、乾杯餐飲集團、麥當勞等開設「企業學苑」系列,修課學生實務性密集課程學習且優先錄用,未來將持續與多家知名奢華酒店,如台北文華東方酒店、W Hotel等簽約結盟;而每年國內約有180家企業爭相提供實習機會,畢業後留用者佔有2/3之多,畢業即就業且薪資比同業平均水平高出一至兩成,顯示高餐大畢業生確為企業界所青睞,而創業有成的校友亦遍及臺灣各地,使高餐大成為企業最佳夥伴、創業家搖藍。 當前旅遊市場欣欣向榮,觀光餐旅產業需人孔急,高餐大畢業生更加炙手可熱,國內外業者紛紛調高薪資爭搶人才。如新加坡金沙酒店集團(Sands)即開出高薪招攬高餐大學生,如此翻轉景象,必將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餐旅服務業,高餐大將秉持「培育餐旅菁英,躍升國際頂大」的目標,持續為企業作育英才,創新永續經營,以不負國立大學使命。 原文網址:https://www.nkuht.edu.tw/p/406-1000-32121,r18.php?Lang=zh-tw

得天獨厚的環境,無微不至的照顧

結合在地企業共同規劃課程,引進業界師資授課,提升學生實務理解與操作能力。以「中小企業」與「中部地區在地特色產業」之經營與發展所需,建構成為管理學院重點研究方向。結合在地企業共同執行參訪、實習、專題製作、實務演講、產學合作,並深入企業,協助企業解決管理問題,並提升管理學院師生實務解決能力。融入「中小企業」與「中部地區特色產業」永續發展之需求,強化管理學院師生因應環境變遷之多元應變能力。

創新所李東明教授指導學生獲2024 DNA 巴黎設計獎 優勝

賀!創新設計研究所李東明教授指導學生葉子豪,以傑出作品「茶文化藝術空間」榮獲 2024 DNA 巴黎設計獎 優勝。

作品1
作品2

茶產於森林及山區;陶瓷來自大地。兩者都誕生於大地,關聯密切,與大地遙相呼應。為了讓空間充滿詩意,空間的意境是從詩發展出來的。核心理念是讓每一步展現出不同的觀點。讓人們放慢腳步,用心品味茶,欣賞藝術,擁抱茶和藝術空間傳遞的靈感。當人們向空間內部看去時,視野是重疊的,他們可以看到陰影從白天到晚上的變化。 獲獎網址資訊:https://dna.paris/winner/zoom.php?eid=71-91083-23 原文網址:https://news.ntut.edu.tw/p/406-1000-139723,r1492.php

管理學院培育多元跨域永續商業管理之優質人才

嘉義大學管理學院設有企業管理學系、應用經濟學系、科技管理學系、資訊管理學系、財務金融學系、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管理學院外籍生全英文授課觀光暨管理碩士學位學程(MTM),以及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近期更成立「企業永續發展與管理中心」,致力於推動永續發展教育與研究,在國內外產業中樹立出實踐導向的商管教育領導地位。 教育理念乃在發掘學生之潛能,培育成為德術兼修之優質專業管理人才,對產業以至對社會帶來正面貢獻;教學目標強調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中心,培養學生重視群我倫理關係,具備領導統御、明辨性思維、溝通協調、團隊合作、國際視野與社會責任之核心能力。發展特色為建構學生專業管理知識系統,從理論基礎與實務應用中,創造學生就業競爭優勢;整合學院豐沛資源,教師教學與課程規劃採用人文素養、專業知識與工具應用能力三者並重,以跨(院)系支援發揮綜效;進而強化產學合作能量,透過在地產業與地方政府相關機構連結、深耕服務,注重企業實習,落實理論與實務應用,縮短學用落差;並致力於專業輔導與產業創新,推廣社會創新理念,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為因應未來商管教育發展,結合企業經營與資訊科技,藉由科技整合、資源共享概念,綜整各學系(所)特色教學與研究領域,運用學分學程模式,提供食農產業管理學程、金融科技與巨量資料分析管理學程及國際行銷觀光學程等,鼓勵學生跨域學習多元創新;獎勵教師全英語授課,強化學生外語訓練,積極促成姊妹校交換學生、雙聯學制(日本尾道市立大學、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美國斯托克頓大學),提升學生國際移動力,增進國際交流學習與文化體驗(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同簽訂「亞洲商業教育聯盟」(Asian Business Education Network, ABEN) MOU)。 企業管理學系 注重通才教育,教學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在人資、財務、行銷、策略及物流等專業領域,聘有具備國內外(美、日、泰)頂尖大學管理博士之優秀多元背景師資,提供基礎至進階之系列完整課程;並推動企業實習,縮短學用落差。歷年來培養出無數傑出系友貢獻所學,服務於產官學各界。為因應未來商管發展趨勢,本學系除持續強化資訊科技運用(如:大數據分析、金融科技)、外語訓練、溝通表達能力外,增設服務業與高科技事業相關管理課程,以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使其順利接軌職涯。期能造就學生成為兼具專業知識、敬業態度、創業精神且能善盡社會責任的成功經理人。 應用經濟學系 以培育學生具備宏觀視野的基礎經濟分析人才,建立畢業生發展所需之競爭力與獨立思考能力。本學系國際化成效在嘉大名列前茅,包括鼓勵在學生選修第二外語、參加國際交換生、國際雙聯學位生之申請,提供相關活動獎助學金。產業關聯分析為研究特色,本學系已有多位教師從事相關領域研究。歷年來之人才培育方面,在研究所考試、公職人員考試、國營事業考試之表現亮眼;未來鼓勵畢業生亦能朝往製造業求職。本學系之未來具前瞻發展特色,係將課程結合傳統經濟數量分析方法、統計相關課程與程式設計、資料庫管理、巨量資料分析等課程,成為一系列資料分析課程,增強畢業生未來發展就業之競爭力。 科技管理學系 以培育具備創意思考、創新管理及創業家精神之全方位永續經營人才。課程上,建構科技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利用辦理永續相關議題之培訓課程以及系列性創業專題講座等方式,與產業現場實務連結。本學系教師團隊中擁有科技與創新政策、新產品開發與設計、永續發展、專利檢索與分析等專長,提供學生多元領域學習,增進畢業生在未來升學或就業之彈性。透過教師指導學生畢業專題製作,激發學生整合應用所學,提升未來職場競爭力。升學方面,可依據個人興趣及專長,申請或報考本校或其他國內外大學科技管理、智慧財產等相關研究所。就業方面,可朝高科技產業及生物相關產業從事產品管理、專案管理、行銷企劃、大數據分析、企業永續性議題管理工作,亦可投入新創事業,成就與眾不同的人生。

資訊管理學系 生成式AI、人工智慧、元宇宙、自動駕駛及智慧醫療等科技領域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貫穿未來生活的每項新技術,都與資訊管理息息相關,而資管系的教育理念,正是培養兼具「資訊管理涵養」及「資訊科技知識」的專業人才,輔以金融科技與巨量資料分析、電子商務及雲端運算等趨勢,訓練學生整合學習理論與技術實務應用,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資訊系統開發專案,藉由實作提升自我競爭力,致力滿足社會及企業需求。並與國際大廠微軟、思科、甲骨文等建立產學合作計畫,輔導學生參與各項資訊證照認證考試與實習。此外,資管系與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KSU)、日本尾道市立大學(OCU)合作1+1碩士雙聯學位,可在較短的修業年限同時取得兩校之學位,不只具有跨領域職場競爭力,更能拓展國際視野,贏在起跑點。 財務金融學系 財金系提供「證券投資」、「公司理財」與「金融市場與機構」三大主要課程,並與金融科技趨勢同步,與資訊管理學系共同開設金融科技與巨量資料分析管理學程,以強化學生金融資訊跨領域訓練。師資團隊擁有國內外知名大學的財務金融博士學位,並具備多領域專長,包括財務、經濟、會計和保險。而師資團隊中擁有會計師、(副)精算師,全國唯一,滿足各類金融知識學習之管道。近年來舉辦多場學術研討會,2023年主辦台灣風險與保險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且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已有許多校友在各大金融機構、跨國企業和政府機構擔任要職,例如:臺灣銀行、第一銀行、台積電、台塑、可成、中華電信、台鐵、台電、長榮航空、調查局、國稅局及百大上市櫃公司等。 行銷與觀光管理學系 以行銷與觀光休閒領域專業聞名,強調培養具競爭力的多元能力人才,並提供學生實地考察、產學合作和國際交流等實踐機會,拓展學生國際視野,以備未來社會競爭。針對學士、碩士和博士發展路徑完整規劃,設有五年一貫學程,以及與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的雙聯碩士學位,提供學生國際化學習機會。2018年本學系在上海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獲得臺灣旅遊休閒類第一名;2020年全球排名位列51-75名;2023年再度榮獲上海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臺灣第一。此外,本系致力於人工智慧、數位行銷、智慧觀光等跨領域專業學程,培育具備全球競爭力、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行銷與觀光管理專業人才為使命,積極推動行銷與觀光產業的永續發展。 全英文授課觀光暨管理碩士學位學程(MTM) 本學程為嘉大第一個全英語授課的碩士學位學程,外籍學生來源多元化,由院內畢業於歐美知名大學之教授授課。課程規劃分為兩主要領域:觀光休閒領域及企業管理領域。為落實所學理論與實務之結合,分別邀請國際學者進行專題演講及安排校外參訪行程,使學生體驗臺灣觀光休閒產業文化與風土人情,亦提升學生國際視野,了解產業與學術新知,並與世界潮流接軌,期培育出具有就業競爭力之觀光休閒產業及企業管理國際專業人才。畢業學生未來就業發展,可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於國內外大學擔任教職;或於觀光遊憩事業、觀光旅行業、觀光飯店業、一般企業、多國籍企業中,擔任中高階經理人職位或自行創業。 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 為順應企業競爭條件之變遷、配合企業界人力資源需求,EMBA係以培育國內外各級企業、醫療資訊產業、創意產業及觀光休閒產業之中高階管理人才。本專班教師團隊兼納校內各系所師資共同授課,以發揮最大之整合效益。EMBA校友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畢業後多數晉升為中高階主管。在發展方向與課程設計上,強調培養基本的企業五管專業能力;課程安排針對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培養表達與溝通技巧、以及強化邏輯分析能力,並著重於實務診斷及個案研討,訓練學生解決企業問題之能力。除注重學術理論,也強調對企業經營之管理實務,進行國內外企業參訪及業界高階主管演講,藉由各領域之經驗交流分享,獲得跨產業知識、拓展寬廣視野。本專班透過前瞻規劃與職場實務導向之課程設計,進而增進學生於職場上晉升或轉職時所需之專業知識、能力與人脈。   原文網址:https://www.ncyu.edu.tw/ncyu/Subject/Detail/191337?nodeId=835

可收集電磁輻射與人體機械能的纖維布料 興大創新研發登頂尖期刊

環境中充滿電磁波,周圍電器(如電腦、電視、冰箱等)使用時也都有電磁輻射,這些電磁輻射甚至可能對人體有危害。孕婦會特別購買防電磁波衣,來防止電磁輻射,那有沒有可能把這些環境電磁輻射的能量收集起來給手機充電?同時,有沒有可能把身體的動作也拿來發電? 中興大學材料工程學系副教授賴盈至與學生盧弘惟,利用液態金屬與特殊高分子,研發出可蒐集環境電磁波輻射、人體動能的發電紡線,供個人小型電子使用,研究成果刊登今(2021)年3月於國際頂尖能源期刊《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同時被選為VIP文章與期刊封面故事。 賴盈至表示,電池的續航力是物聯網、個人電子、穿戴電子的最大罩門。大家一定都遇過要用手機,但手機卻沒電的情況,但是,無限制的提升電池容量,會造成安全性的問題。在環境中充滿電磁輻射,尤其電器在使用時,都會產生電磁波;而人體無時無刻都有各種身體、肌肉運動。因此,他便想到何不將從環境中收集到的能量,提供給個人電子、穿戴電子使用。 賴盈至以好萊塢科幻電影《終結者》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為發想。2年前,他就曾藉由電影中的機器人啟發,開發出一款皮膚可自行修復的軟性機器人,之後,他持續思考液態金屬能穿在人體身上嗎?能把環境電磁輻射和身體動能等能量收集發電嗎?透過這個發想,經歷1年的研究,開發出了一款可收集能量的液態金屬紡線。 賴盈至指出,液態金屬鎵銦共晶,無毒、無味,在室溫下為液體,同時保有金屬特性,搭配特殊高分子能製作成可穿在身上的液態金屬紡線。液態金屬紡線可蒐集各種電器(如筆電、冰箱、電視等)的電磁輻射,並將其轉換成電能。例如從筆電回收20秒的電磁輻射,可以產生約20伏特的電壓;除了回收電器的電磁輻射,也可以蒐集身體動能,如手臂運動5分鐘,可產生20伏特的電壓。這些回收的能量,可以驅動小型電子,如手錶、計算機等。除了發電,由液態金屬製成的紡線,也可以做成智慧衣的人機介面,當作自發電的感測器,可用來偵測手勢動作、撥放音樂、控制電腦玩遊戲等。 賴盈至表示,最新發現液態金屬與其紡線可以回收電磁輻射與蒐集人體動能,未來將對於物聯網、個人電子、穿戴電子的電力發展打開新的可能。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02/aenm.202100411


興大研發發電布料 國際期刊也關注

衣服布料竟然也能發電,台中中興大學師生,利用液態金屬,研發出可以蒐集電磁波的發電紡線,把這種紡線織成布料穿在身上,坐在筆電前面20秒,吸收的電磁輻射,就能產生20福特的電壓,並驅動手錶和計算機等小型電子設備,而這項研究成果也登上國際期刊。 穿上特殊紡線織成的布料,坐在筆電前20秒,吸收的電磁波,竟然可以發電,並驅動手錶和計算機,興大研究團隊說:「對收集好了就可以按下去,然後它就會啟動。」布料不但能吸收電磁波發電,也能透過手部動作,用身體動能發電,興大研究團隊說:「它會一亮一滅的對。」甚至還能改裝成智慧人機介面,用來操作電腦播放音樂、玩遊戲。 中興大學師生花了一年時間,研發出可以蒐集環境電磁波輻射的發電紡線,它的材料,是來自液態複合金屬與特殊高分子,中興大學材料工程學系副教授賴盈至說:「鎵銦合金那它是無毒無味,那它又有液體的特性,它有很好的導電性,也因為這個很好的導電性,我們可以有效的吸收,環境的電磁波的能量。」 可以發電的布料,為將來物聯網、個人電子和穿戴電子的電力發展,打開新的可能,研究成果還登上今年三月國際能源期刊「先進能源材料」,台灣積極開發綠色能源,受到世界矚目。


興大新材料蒐集人體動能發電 國際頂尖期刊關注

人們生活環境中充滿電磁波,國立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研發出液態金屬紡線,可蒐集環境中電磁波及人體動能,再轉供應個人小型電子裝置使用,研究成果刊登國際頂尖期刊。 中興大學今天指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賴盈至、學生盧弘惟利用液態金屬與特殊高分子,研發出可蒐集環境電磁波輻射、人體動能的發電紡線,再提供個人小型電子裝置使用。 中興大學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在2021年3月刊登能源研究國際頂尖期刊「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同時被選為VIP文章與期刊封面故事。 賴盈至指出,電池續航力是物聯網、個人電子、穿戴電子的最大罩門,但在環境中充滿電磁輻射,尤其電器在使用時,都會產生電磁波;另外,人體無時無刻都有各種身體、肌肉運動產生動能,他便想到可從環境中蒐集能量提供給個人電子、穿戴電子使用。 賴盈至以好萊塢科幻電影「魔鬼終結者」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為發想,他思考液態金屬能穿在人體身上嗎?能把環境電磁輻射與身體動能等能量收集發電嗎?經歷一年研究,開發出一款可蒐集能量的液態金屬紡線。 賴盈至指出,液態金屬鎵銦共晶,無毒、無味,在室溫下為液體,同時保有金屬特性,搭配特殊高分子能製作成可穿在身上的液態金屬紡線。液態金屬紡線可蒐集各種電器(如筆電、冰箱、電視等)的電磁輻射,並將其轉換成電能。 例如從筆電回收20秒的電磁輻射,可產生約20伏特的電壓;除回收電器的電磁輻射,也可蒐集身體動能,手臂運動5分鐘可產生20伏特的電壓。這些回收的能量可驅動手錶、計算機等小型電子裝置。 由液態金屬製成紡線還可做成智慧衣的人機介面,當作自發電的感測器,可用來偵測手勢動作、撥放音樂、控制電腦玩遊戲等。(編輯:戴光育)1100408

液態金屬(右)製成液態金屬紡線(左)可蒐集電磁輻射
液態金屬(右)製成液態金屬紡線(左)可蒐集電磁輻射
中興大學材料工程學系副教授賴盈至團隊,利用液態金屬與特殊高分子,研發出可回集環境電磁波輻射、人體動能的發電紡線,供個人小型電子使用
中興大學材料工程學系副教授賴盈至團隊,利用液態金屬與特殊高分子,研發出可回集環境電磁波輻射、人體動能的發電紡線,供個人小型電子使用
中興大學材料工程學系副教授賴盈至,利用液態金屬與特殊高分子,研發出可回集環境電磁波輻射、人體動能的發電紡線,供個人小型電子使用
中興大學材料工程學系副教授賴盈至,利用液態金屬與特殊高分子,研發出可回集環境電磁波輻射、人體動能的發電紡線,供個人小型電子使用

原文網址:https://www2.nchu.edu.tw/news-detail/id/50816

馬來西亞優秀傑出學生心得分享

 

鍾佳穎

( 馬來西亞/2019入學 )

系別: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 姓名:鍾佳穎 國籍:馬來西亞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Amanda Chung. I am a Malaysian student from Kota Kinabalu, Sabah. I am currently a freshman in the Arts Management department at Shu- Te University. To begin, 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Sabah Taiwan Alumni Association for helping me get admitted to the Arts Management department at Shu-Te University. Shu-TeUniversity is among one of the best schools in Taiwan that offers an Arts Management course which includes areas of expertise such as visual arts and art curating. I was attracted to the Arts Management department because I realized that I was able to learn various skills in this field as well as effective problem solving skills as an individual and a teammate. One of the best features about STU is the number of clubs and after school activities that the school has to offer. As a student in the arts management department, we are encouraged to join all kinds of different events throughout campus. For example, students can participate in monthly group exhibitions and community service opportunities. Through these events, students are about the lear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amongst a group of people. I‘m so grateful to the faculty and students at STU who have influenced my creativity and broaden by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around me. With so many inspirational things around me, I’ve completely forgotten about feeling homesick. Ultimately, I would say that I made the right choice in studying at Shu-Te University. I’m sure after my 4 years, I’ll graduate as a student with a bright future and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world around me.   原文網址:https://www.oica.stu.edu.tw/%E9%8D%BE%E4%BD%B3%E7%A9%8E/

【僑生榮譽榜】本校僑生榮獲全國獎項。

互動系原始公告:https://ixd.ntut.edu.tw/p/406-1089-141672,r1745.php?Lang=zh-tw

競賽名稱 : 2024 第七屆台灣數字媒體設計獎 大專組 新媒體互動類

得獎名次 : 金獎

作品名稱 : 吉照大冒險 作者 : 史卓嘉、謝茵萁、黃芷柔、張愷瑩、陳善婷 指導教師 : 蕭雨青老師 作品說明: 遊戲的開始接續《清道夫的孩子》劇情的結尾,玩家扮演著清道夫的孩子「阿吉」,因為一次懲罰對於勞動的意義產生誤解,從而害怕上學,只能在小鎮中閒逛。劇情分為三日,玩家透過吉照的視角與其他居民互動,完成各種任務,逐漸解開吉照的心結,重返學校。除了重溫短篇小說的劇情外,遊戲還包含多個有趣的小遊戲,提升玩家的遊戲體驗。

                   


得獎名次 : 佳作

作品名稱 : 464階 作者 : 范姜昱任、郭亦文、柯欣慈、吳佳麗、後藤脩 指導教師 : 曹筱玥、莊育鯉與蕭雨青老師 作品說明: 馬祖有許多傳說故事,我們利用遊戲的方式讓玩家了解這些故事的背後的歷史。464階是安東坑道的樓梯階數。以此命名代表當玩家走下坑道的階梯,他們也將步入恐怖的靈異世界。

 

            得獎公告連結 : https://tdmd2024.ntub.edu.tw/91-2/ 原文網址:https://oia.ntut.edu.tw/p/406-1032-142302,r1149.php?Lang=zh-tw

高餐大辦學有成獲國際認定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穩坐38名

依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於2024年4月最新發佈QS世界大學之學科排名,國立高雄餐大學在「餐旅暨休閒管理」學科評估中,連續四年入榜全球五十頂尖大學,在國際名校激烈競爭中穩坐第38名,身為國內唯一餐旅與觀光的專業大學,顯見辦學成效獲得國際高度認同,為亞洲地區最具競爭力的國際學府,學生不用遠赴海外留學,高餐大畢業證書如鍍金,全球皆採用認同,就業市場更為廣大。 QS機構相關資料顯示,2024年餐旅暨休閒管理學科評估中多達2千多所參與競逐,最後能上榜大學僅160名。在如此激烈競逐中,高餐大能脫穎而出位居全球第38名,殊屬可貴。 高餐大在QS世界大學之學科排名不斷創新高,且與知名大學並駕齊驅,例如2021年高餐大與美國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並列第50名(克大是美國二十所頂尖公立大學之一),2022年則攀升至第49名,2023年更躍進至第38名,超越多所餐旅與觀光領域的國際知名大學,逐步將高餐大推進國際頂尖餐旅大學之列。 高餐大向來堅持「人文化、專業化、企業化、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在學校過去堅實的人文與專業基礎上,校長陳敦基特別重視學校國際化與企業化兩個面向的發展,持續推動翻新築底的系列改革,從「三新運動」提出新課綱、新服儀、新宿舍的翻新;另針對學務更新的「三服教育」,從服務勞作、服儀端莊到服從紀律,為立校以來的教育傳統,使學生與業界無縫接軌。高餐大為國內唯一由國家設立的餐旅大學,肩負著為國家、企業培育餐旅菁英人才的使命。 觀光與餐旅業本質上即具國際性,其人才養成自然須以國際化為導向,復配合教育部「雙語大學」政策的推動,高餐大邁向國際頂尖大學行列。 國際頂尖大學的聲望向來是招攬國際師生、學生海外實習及就業的最佳利器。高餐大赴海外實習學生佔比達1/4之多,遍及四大洲17國。高餐大與近百間國際姊妹校,國際交流研習頻繁,展現高度國際移動力。 在企業化方面,高餐大本身即以培育產企業界所需人才為旨,近年來結盟餐旅界知名企業,如洲際酒店集團(IHG)、萬豪酒店集團(Marriott) 、雄獅旅遊集團、乾杯餐飲集團、麥當勞等開設「企業學苑」系列,修課學生實務性密集課程學習且優先錄用,未來將持續與多家知名奢華酒店,如台北文華東方酒店、W Hotel等簽約結盟;而每年國內約有180家企業爭相提供實習機會,畢業後留用者佔有2/3之多,畢業即就業且薪資比同業平均水平高出一至兩成,顯示高餐大畢業生確為企業界所青睞,而創業有成的校友亦遍及臺灣各地,使高餐大成為企業最佳夥伴、創業家搖藍。 當前旅遊市場欣欣向榮,觀光餐旅產業需人孔急,高餐大畢業生更加炙手可熱,國內外業者紛紛調高薪資爭搶人才。如新加坡金沙酒店集團(Sands)即開出高薪招攬高餐大學生,如此翻轉景象,必將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餐旅服務業,高餐大將秉持「培育餐旅菁英,躍升國際頂大」的目標,持續為企業作育英才,創新永續經營,以不負國立大學使命。 原文網址:https://www.nkuht.edu.tw/p/406-1000-32121,r18.php?Lang=zh-tw

專出各行各業MVP!台南應用科大以文創設計、藝術為主軸,帶學生躍登世界舞台!

台應大隨處可見學生坐在校園一隅,怡然自得地寫生。

走進位於台南永康區的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旋即被眼前熱鬧的景象吸引。只見美術系的學生,安靜坐在校園一隅,怡然自得地寫生;舞蹈系和音樂系的學生,則在市集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歌舞才華;至於餐飲系的學生,才剛端出一盒盒烤得熱騰騰、香噴噴的泡芙,便立刻被內行的師長、同學們搶購一空。 「我們南應大真的很有特色吧?」去年八月甫就任的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校長楊正宏笑著反問。楊正宏每每提起學校,總笑得合不攏嘴,儼然是最佳宣傳大使。但事實上,曾任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校長的他,專長是資訊科技與數位學習,與文創、藝術八竿子打不著邊,但本來就愛好藝術的他,可不同意被安在身上的「刻板印象」。他笑稱,自己來南應大後,每天沉浸在藝術氛圍裡,簡直是如魚得水,「我一定要為學生打造大秀才藝的舞台,將學校的好發揚光大。」。 文創設計與藝術為主軸 與台南在地資源相得益彰 1964年成立、前身是台南女子家政專科學校的台南應用科大,即將邁向創校60年,向來以推廣家政教育、培養治家知能為辦校核心。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演變,學校持續發展、深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更具專業技術與人文藝術氣息的系所,包括美術、音樂和舞蹈系,都以「七年一貫制」聞名,學生能在此培養出深厚、扎實的功底,「現在我們是以文創設計與藝術為主軸,再搭配台南獨特的宜居優勢和文化資源,讓彼此相得益彰。」。 楊正宏提到,自己上任後心心念念的,一來是在過去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南應大裡繼續成長,二來則要將學生推上各種「舞台」,面對群眾,使所有人看到學生亮眼的一面,「南應大的學生都是各行各業的MVP,而MVP的好,也要一步步讓普羅大眾知道,需要你的地方才會愈來愈多!」。 修習微學分學程、跨域學習 創造獨特優勢

校長楊正宏表示:「在全球化的年代,台南應用科技大學一直致力於提供全面的國際教育資源,讓學生具備國際就業能力,了解外國市場趨勢是非常重要。」

為了達到目標,楊正宏首先強調「跨域學習」。他堅持,學生一定要在文創、藝術、設計等科系的專長外,再增加語言、資訊、財金等專業,以產生創新創意,創造獨特優勢。他舉例,廣受現今年輕人歡迎的「Cosplay」(角色扮演),其實是個龐大產業,裡頭有美容造型、服飾設計、商品設計、漫畫、音樂和舞蹈等各種元素,正好都是南應大的專長,「我會建議,漫畫系、美容造型等系的學生,再搭配企管專業,然後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就能組成團隊、創業了!」對此,南應大開設了各項微學分學程,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多元接觸不同領域;同時,學校還建置「行動學習」系統,從語言到專業知識,學生都能依照需求隨時在線上修習,提供學習自主的空間與彈性。 其次,南應大積極申請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與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鼓勵學生在國內外實習,降低產學落差和培養站上國際舞台就業的視野與勇氣。例如光是在南應大校園內,便有對外營運的實習旅館、SPA芳療中心,供旅館管理系、養生休閒管理系與美容造型設計系的學生,在裡頭親自服務顧客;學校並與洲際酒店集團、台北文華東方酒店和萬豪國際集團等國際旅宿品牌,設有人才培育專班與學院。 有學生遠赴泰國蘇美島與清邁的四季度假酒店實習後,提到這次經驗為自己開啟了和過往完全不同的眼界;還有漫畫和多媒體動畫系的學生,在前往日本動畫遊戲公司實習後分享,「日本的團隊合作、注重細節的嚴謹精神,非常值得學習。」學生直言,藉由實際沉浸在職場氛圍中,習得許多新技能,也加強了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學生走到社區、民眾進入校園 彼此共存共榮 但當學生完備登上舞台的能力後,又可以在哪些管道,一展長才?「大學的其中一項職責,是落實社會責任、做社區民眾的好厝邊。因此,從『社區』出發,是學生展現自我的舞台之一。」楊正宏分析,例如學校就觀察到,台南做為歷史悠久、廟宇密度最高的城市,擁有底蘊厚實的刺繡工藝,可惜近年隨著老師傅逐漸凋零,導致刺繡人才出現斷層。對此,南應大的全球刺繡研發中心,提出「消失的針線—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計畫,整合跨域資源,開設專業培訓課程與工作坊,實踐「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和「文化永續」三大議題,總計108至110學年間,已為逾200位學生培育刺繡技能。 而師長帶著學生走進社區、向外伸展,也真的吸引許多樂齡長輩,主動進入校園,形成善的循環。就有長輩直接對楊正宏「許願」,說自己想學跳舞、畫畫,希望學校能滿足願望,「人不可能一天24小時都在工作,總是需要休息、休閒和嗜好,而我們有舞蹈、音樂、美術、時尚、餐飲等專業課程,這些都是生活所需、快樂的來源,每個人統統要來(南應大)。」。 帶學生出去,展現MVP的一面;讓民眾進來,陶冶身心。南應大的校園,就在和社區、世界的互動中共存共榮,持續增添源源不絕、豐富多元的景象。 原文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1743

興大創業育成一條龍輔導 師生成果亮眼 號召整合中部資源

中興大學104年起積極推動創新創業,從創業教育、育成孵化、加速產業三面向,協助輔導師生創業,成果亮眼。104至108年期間累計培育人數1719人,累計創業團隊數274隊,獲獎及計畫補助件數100件以上,新創公司數52家,新創公司資本額達9.9億元以上,累計獎助計畫金額達5億元以上。 全台第一的「學生專屬創業基地」興創基地

興大106年設有全台第一的「學生專屬創業基地」興創基地。

興大106年設有全台第一的「學生專屬創業基地」興創基地,學生團隊通過審查可以免費入駐,並可登記設立公司,240坪的興創基地,內有共同工作空間、創客空間及創業工坊及3D列印、工具機等創客硬體設備。同時,興大管理學院現有13位教師已取得Babson College創業教育訓練結業,Babson College被視為是全美創業教育第一名,透過專業的師資與硬體設備,提供創業團隊更完整的創業訓練。 興大表示,創業教育的理念是希望培養學生「實踐做中學」與「培養創業家精神」,透過創業學程的內容讓學生在接受結構化知識訓練,對於風險與非結構式的問題,可以學習一套因應的方法。同時,學生在可容忍的風險之下,兼顧社會責任,勇敢的嘗試,創造出新的產品或商業模式。


興大創業生態系三大特色 興大多年來形成的創業生態系共有三大獨創特色。首先,興大有產業人士組成之業師輔導團,創業團隊均派有學校專任老師(經師)以及業界顧問(業師)共同輔導,業師包含IBM前董事長許朱勝、3M前董事長吳東陽、萌芽創投董事長王國雄、台灣人壽前董事長凌氤寶等,由學長姐陪伴式輔導。第二,興大EMBA校友所集資籌設之「萌芽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間設址於學校且股東全由校友組成,專門投資母校衍生新創公司的天使創投,董事長王國雄為興大EMBA第一屆校友,105年號召興大EMBA校友成立創投,股東成員包含微熱山丘創辦人藍宏仁、閤家歡集團董事長張建森、磐鈺建設總經理沈瑞興等人。經歷一年規劃,共募集新台幣2240萬資金,目前已有5家校內新創公司接受萌芽創投協助,其中更有團隊因萌芽創投之協助已經登錄創櫃版或取得國發基金投資。第三,興大創業生態系從創業教育、育成孵化到產業加速已經整合完成,學生團隊可以從最開始的創意發想階段,一直到成立公司後之輔導,均有「一條龍」式之輔導服務。
109年跨平台整合大中部創業資源 104至109年為興大創業文化與機制的奠基期,109年興大擴大整合中部創業資源,109年12月14日由中興大學發起,結合東海大學、靜宜大學、臺中科技大學、臺中教育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嶺東科技大學、建國科技大學,成立臺中市創業創新育苗資源共享平台,整合臺中8所大學創新創業資源,提供創業團隊客製化諮詢,提供中市學生創業團隊、創業草創階段或創業初期之新創公司,所需要的各方面資源媒介、營運計畫書輔導與政府創業補助資源的協助申請等,提供全方位輔導資源,強化臺中市整體創新創業能量。 計畫主持人、興大主任秘書林金賢表示,目前多數政府創業資源集中在創業的育成階段及後育成階段,大專院校雖扮演前育成的角色,但是學校在各自的專長領域以及資源上有所差異,而創業教育之實行方法與輔導能量亦不相同,所以各校之間缺乏相互流通、觀摩、甚至相互整合、使用共同資源之機制。此平台不僅提供創業輔導,而是透過結合臺中市大專院校的師資、資金及創新創業能量,透過跨校觀摩競賽以及教師間的交流研討,共享校內外之創業資源,共同深化臺中市之校園創業扎根。
國內教授創業標竿 聚焦新農業及智慧機械 為了將我國科研技術轉化為產業成長動能,帶動教授技術創業新風潮,科技部分別於101年推動萌芽計畫,106年推動價創計畫,挑選大專校院中具商業潛力之研發成果,首創產學研共同創業機制,鼓勵學界延攬業界人才籌組創業團隊。中興大學10年來在兩計畫支持下,師生研發團隊已成立20間新創公司。106年創價計畫推動首年,興大聚焦於新農業及智慧機械兩大領域,獲補助數3案、經費1億3000萬元,案件數及經費均為全國之首,106至109年累計11案,獲補助經費2億8880萬元,共成立7間新創公司,出場數居全國大學之冠。
教授創業案例一 楊秋忠院士成立地天泰 中研院院士、土環系國家講座教授楊秋忠與農科院合作的價創計畫「新農業4.0廚餘煉金:快速處理廚餘製成有機質肥料之創新技術」,107年正式成立地天泰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該團隊研發出獨門酵素分解技術,將有機廢棄物處理時間自3個月大幅縮短至3小時,以酵素反應劑取代微生物的快速處理技術,解決傳統堆肥過程中產生之惡臭、污水、大面積需求及費時的問題。為價創計畫第1個出場案例,首輪募資成功獲國內鑽石生技投資公司、馬來西亞Mega Investment Group(完美集團)、富邦創投及台新金控等投資人共新臺幣3億元資金。 楊秋忠表示,地天泰首創的「酵素」處理農業廢棄物的方法,能快速、無汙染地轉化廢棄物,成為有用的東西,農業廢棄物包括木屑、廚餘、動植物之殘餘物等,處理起來都費時費工。他譬喻,糞便是有機物,但直接施於泥土中,作物無法吸收甚至會造成傷害,因此,必須堆放六個月,讓有害物質轉化,即使堆放六個月後,堆肥的「惡臭」問題仍然無解,而地天泰的技術,除了能快速轉化堆肥外,也能消除臭味,一舉多得。地天泰的技術名為「TTT®」,其技術為全球首創,以酵素取代微生物進行有機質的穩定及腐熟,突破傳統堆肥法的限制,可於三小時內將有機質完全腐熟轉化為高效有機質肥料。
教授創業案例二 陳政雄教授成立漢鼎智慧科技 興大機械系教授陳政雄與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以及國研院儀科中心合作的價創計畫「新材料應用與智慧智造帶動的智慧複合加工技術」,在107年成立漢鼎智慧科技公司,發展更輕量化、硬韌化和耐高溫的先進材料智慧多軸超音波複合加工技術,應用於半導體、光電、航太、醫療器材、能源、智慧電動車、3C電子、精密機械與精密模具等各種產業。 陳政雄投入超音波精密加工領域超過 20 年,他觀察到,先前超音波加工技術主要應用在精密儀器、航太、國防等先進陶瓷與複合材料,現在則被廣泛應用於半導體、光電、電動車、3C 產品、醫療器材等民生產品領域,一方面代表超音波加工的需求急遽增加,另一方面也象徵市場對加工的品質與效率有了更高要求。過去超音波加工的設備與技術多由德國、日本掌握,再加上設備採購時必須整機購入,以至於售價高昂、過程耗時,很多廠商根本無心導入。 陳政雄表示:「漢鼎公司主要專門針對新材料的加工,設計出的超音波刀把,能直接整合在工具機廠現有的機台,讓它的機器,從一個本來只能夠做金屬零件加工的一個機器,轉變為能夠加工這種所謂的陶瓷複合材料,跟超合金的一個機器。」 漢鼎科技以「外掛式」為技術核心,採取無接觸式電力傳輸驅動刀把,方便快速且經濟的安裝整合在 CNC 工具機的主軸與自動換刀系統上,對精密陶瓷、石英玻璃、氧化鋁、鎢鋼、超合金或複合材料等難切削材料進行加工。如此一來,擺脫過去必須整機購入才能進行超音波加工的困境,也讓超音波加工成本大幅降至國外大廠的1/10、導入時間只需兩周。
學生創業案例一 帝霖股份有限公司 帝霖公司為興大生命科學系碩博士生楊佳慈、張恭豪等人組成的團隊,由生科系教授黃介辰指導,102年以3百萬資本創立,106年興大EMBA校友成立的萌芽創投公司挹注5百萬,資本額提升至8百萬。主要技術為開發植物組織培養苗透過非基因改良之生物技術,提升種苗產品的抗病、生長發育及產量,成立「興大苗圃」,銷售香蕉、草莓及木瓜等種苗產品。 帝霖執行長楊佳慈指出,臺灣香蕉植株栽培過程中因感染香蕉黃葉病導致產量降低,農民需更替種苗或找尋新地種植,估計臺灣每年就約有5千萬以上的抗病種苗市場需求。一直以來該團隊選用性狀優良品種,以組織培養方式進行無性繁殖,於不同階段生長期,有不同處理誘導抗病的方式,誘發香蕉自己產生抗病反應,提升植物對病害的抵抗力,經1年時間的培育,當苗長至15公分高時才可離開苗圃,轉種植於田間。出身屏東佳冬鄉香蕉世家的業務長張恭豪剛開始先向親戚們推廣耐病種苗,他說,「一旦香蕉遭到黃葉病的侵襲,甚至高達五成的香蕉樹死掉,必須廢園。」有了親情贊助,再加上種香蕉的人有賺錢便願意投資,第1年就推廣了5千株種苗。 帝霖公司的抗病種苗,如今吸引供貨給好市多、7-11的專業蕉農採購,目前一年銷售量達到12萬株,使用的田區超過100公頃。因應增加的訂單,博士農夫楊佳慈又再斥資上千萬元,在嘉義中埔擴廠。
學生創業案例二 智耕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由興大學生創業的智耕創新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台唯一生產適合洗腎腎臟病患者及一般民眾食用的低鉀蔬菜團隊。

智耕創新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台唯一生產適合洗腎腎臟病患者及一般民眾食用的低鉀蔬菜團隊,藥師出身、現為中興大學博士生的智耕創新執行長黃明發,不忍洗腎多年的岳母為了控制飲食中「鉀」的攝取量,需先將蔬菜切碎後以清水汆燙後才能食用,蔬菜原本清脆的口感全無,中年轉行投入低鉀蔬菜創新與研發,106年獲得教育部創新創業獎、107年獲得科技部萌芽計畫補助,108年5月起量產,栽種種類包括小白菜、青江菜、油菜、小松葉、萵苣等五種;108年11月獲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目前除了中部各大醫院外,也在臺灣楓康超市十多個門市店上架銷售。 萌芽創投董事長王國雄,109年1月率先以天使資金投資智耕200萬元,同年再獲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及萌芽創投合計1,000萬元的挹注,這也是台灣農業團隊首度獲得國發基金天使投資的注資。 興大推動創新創業,以培育具創業家精神的年輕世代為目標,近年來積極透過跨領域及跨單位之資源整合,積極建構良好的師生創業環境,協助師生將研發成果快速轉化為商品,增加產業化之價值,開創臺灣新興產業經濟發展。   原文網址:https://www2.nchu.edu.tw/news-detail/id/50907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