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寰宇團隊為罕見病童築起藝術城堡

As part of the “Global Cultur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students and faculty from Yuan Ze University visited the Heng’an Nursing Home in Sanxia to organize the “Global Art Castle” event for 23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rare diseases. The activity began with lively readings of illustrated storybooks, followed by a hands-on clay art session led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 volunteers. Together, they creatively crafted adorable gingerbread figures, showcasing boundless love and care beyond borders. The scene was heartwarming and deeply moving 【本報訊】 元智大學「寰宇文化領航」計畫師生,前往三峽衡安護理之家,為23名罹患罕見疾病兒童舉辦「寰宇藝術城堡」。活動從生動有趣的繪本故事導讀,帶入,由外籍大哥哥和大姐姐們陪伴小朋友黏土手作課程發揮創意,同心協力創作可愛的薑餅人,展現愛與關懷無國界,場面溫馨而感人

47600

(元智寰宇團隊為罕見病童築起藝術城堡/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計畫主持人黃郁蘭教授表示,「寰宇藝術城堡」是專為特教學童設計的課程,這次首次與醫療照護機構合作,將社會責任精神落實到更需要協助的場域。當天來自泰國、印度、史瓦帝尼、土耳其等10位元智外籍學生,耐心地陪伴小朋友完成色彩繽紛的作品,為寰宇計畫開啟醫療關懷的新創舉。元智護理系將於明年招生,未來可跨域合作幫助更多病童,擴大社會影響力。

47599

(大哥哥和大姐姐們陪伴小朋友創作可愛的薑餅人/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衡安護理之家有23名需特殊照護的孩童,多無親屬或家庭關係疏離,同時患有多重特殊疾病,如結節性硬化症、高位無肛症、萊氏症候群、唐氏症等。他們起居需專人照顧,缺乏親人關懷,在資源相當拮据的環境中,生活非常辛苦。儘管照護罕見病童極具挑戰,衡安仍不遺餘力為孩子們打造溫暖的「家」,只希望他們能平安長大,看見世界的美好。 衡安護理之家陳吟倩主任說,這是第一次開放外籍團體進衡安舉辦關懷活動,孩子們對於訪客的到來感到無比興奮,元智外籍生透過親切的互動和溫柔的引導,讓孩子們感受元智師生的熱情,儘管無法用言語表達,也能從小小的臉龐看到喜悅和滿足的笑容。

47602

(外籍大哥哥和大姐姐們陪伴小朋友進行黏土手作/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活動結束時,一位唐氏症寶寶緊緊抱著泰國籍姐姐不願她離開,依依不捨的畫面令人動容。黃郁蘭教授說,元智師生的愛心已深刻烙印在衡安的每個孩子心中,寰宇團隊將定期探視這群小天使,共同打造璀璨的藝術城堡,陪伴他們快樂的成長。

47601

(一位唐氏症寶寶緊緊抱著泰國籍姐姐不願她離開/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原文網址: http://yzunews.yzu.edu.tw/rare-disease-children/

影視傳播系 陳瀚恩導演,獲111年文化部電影長片輔導金

黎明技術學院 影藝學群 影視傳播系 陳瀚恩導演 電影長片計劃《野地球生》獲111年文化部電影長片輔導金1,200萬補助,將啟動長達一年的專業長片拍攝製作,並提供黎明技術學院數十位學生的實習機會,影藝學群師生一起參與此製作完成高規格的專業創作。 陳瀚恩導演 黎明技術學院 影視傳播系 助理教授 21 屆高雄電影節- 亞洲新浪潮獎 23 屆金馬獎- 最佳短片提名 58 屆金馬獎- 最劇情佳短片名提 56屆 金馬影展最佳劇情短片入圍 21屆 台北電影節 最住短⽚入圍 獲香港藝術中心 IFVA 獨立短片比賽 公開組金獎 31屆法國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電影節入圍 國際競賽單元 31屆法國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電影節。   原文網址:https://www.lit.edu.tw/18502/

向國際發聲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於聯合國衛星活動發表推展成果

海大張正杰主任於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海洋十年實驗室的衛星活動中介紹臺灣海洋教育
向國際發聲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於聯合國衛星活動發表推展成果 

(本校訊)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灣海洋教育中心主任張正杰於臺灣時間7月8日晚間在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海洋十年實驗室的衛星活動,透過影片為國際介紹臺灣海洋教育的推廣歷程與執行成果,會議中有來自日本、香港、中國、菲律賓、韓國、孟加拉及印尼等國的專家學者,張主任也提供臺灣建置海洋素養資料庫的見解與國際交流。 聯合國宣布2021年至2030年為海洋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十年,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的任務是與世界海洋相關單位合作,制定十年實施計畫,並成立「海洋十年實驗室」(Ocean Decade Laboratories)機制,於網路上開放各式活動及研討會,激勵所有對海洋感興趣並與海洋有連結的人,包含科學家、決策者、管理人員等,將來自全球的不同參與者聯繫起來,以實現海洋十年的願景,強化多方交流及連結,構建促進夥伴關係和共同設計十年行動的平台。

張正杰主任為衛星活動第二場次與談人
張正杰主任為衛星活動第二場次與談人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張正杰主任受亞洲海洋教育者協會(AMEA)之邀請,參與以海洋十年實驗室「鼓舞人心且引人入勝的海洋」為題的其一衛星活動,由協會會長佐佐木剛(Tsuyoshi Sasaki)教授主持。張主任以影片介紹臺灣海洋教育政策與計畫,並透過現場教師推廣,達到將海洋教育融入課程、與生活情境結合,內容包含建構海洋素養資料庫、海洋教育者培訓機制、海洋職涯試探及與全臺各地方政府教育局處的合作和教學研發基地課程研發,讓臺灣海洋教育於國際發光發熱,使與會的國際學者無不讚嘆臺灣海洋教育之多元性及豐沛能量。 會議主持人佐佐木教授期許國際間持續保持聯絡、分享海洋新知、為下一個世代的地球環境努力。張正杰主任表示,臺灣的海洋素養調查已實施多年,我們透過會議中分享經驗,讓其他國家得以參考,另臺灣海洋教育中心於2019年翻譯美國國家海洋教育者協會海洋素養指引手冊,並配合國家政策推展海洋教育,期許海洋教育從小扎根,與各位夥伴一同努力,以讓臺灣海洋教育深耕為理念,和國際接軌為目標。  

世新圖傳系師生製作拍攝 專業攝影棚打造世新女籃形象照

https://youtu.be/zopzHcrnFwY?si=aj8pZpOK8Yiy09Bw 世新圖傳系大二生陳敏瑄:「在我進入圖傳之前就知道,世新是一個實務重於理論的學校,在進入圖傳之後我也發現真的可以學到很多,像現在J503的攝影棚就有很多道具、設備。」 跟著系上老師規畫製作的拍攝計畫,世新圖傳系學生在世新數位攝影輸出中心的攝影棚,為世新女籃打造新一年度的形象照,發揮專業所學,也大量接觸設備,提升經驗更滿足攝影熱忱。 提供學生大量接觸攝影設備 世新數位攝影棚磨練技能寶地 世新圖傳系大二生陳敏瑄:「我們今天是拍女籃的形象照,也就會有很多學習的經驗,學到了很多。」 世新圖傳系助理教授胡齊元:「這次女籃隊四連霸,我覺得對我來講也是一個挑戰,學以致用,希望能夠帶著學生一起來參與這樣的拍攝工作。我們是使用瑞士的Elinchrom 5燈具,不管在光的品質,在控光設備上面其實都蠻優質,對於學習攝影的同學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試驗場所,對他們來講是一定有幫助。」 每年不斷創新教學場域的世新大學,不僅持續優化校內設備,也投入心力調整課程,回應跨域科技的新發展。 世新大學圖文傳播學系正式更名 視覺美學代替語言傳達影響力 世新圖傳系主任尚祚恒:「我們系名已經改成圖文傳播學系,就是希望說把設計、攝影給變得更為著重,把其他新的科技業的科技運用的老師們納入進來。像我們這學期就新聘了兩位老師,有一位曹書睿老師的話,他的影像的東西已經受到國際的肯定,我們也想借重他的專長,即早訓練學生在這個領域上面能夠扎實的訓練,以前認為說只有平面而已,我們已經把它變成影像跟數位化,這是我們系上新的一個想法。」 每年的畢業展,學生作品數量持續創新高的世新大學圖文傳播學系,類型多元,創意更是天馬行空,系名簡化後不僅好聽好記,更加深耕圖文傳播及數位應用科技的專業,期許以視覺傳達、設計風格與美學,達成無限影響力。

陳金益留學經歷分享

陳金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 Present : Founder & CEO Pawan Fiber 從意外開始我穿越了留學生活 某天下午和在台灣的姊姊通話,偶然中姊姊問我想不想到台灣留學,她可以幫忙想辦法。我毫不猶豫立馬點頭回答「要」。但是電話掛掉後,我開始憂愁到底要怎麼達到這個目標,因為自己完全沒學過中文、加上家境的關係,覺得距離“國外留學”這個目標很遙遠。經多天深思熟慮後,我決定放棄原本早已錄取的國內大學,也放棄考到的獎學金,嘗試多給自己一年時間學習中文及了解留台相關訊息。終於2007年7月7日,踏上台灣這塊土地,開始「國外留學」生涯。 失敗的滋味 失敗乃成功之母。剛到台灣初期,因語言障礙加上跨文化衝突,我覺得自己很像廢人。這些陌生的人、事、物讓我一度很沮喪。舉例:在僑先部一年我連馬斯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達不到,肚子餓,得比手畫腳才能點餐;生病了,也不敢去看醫生,擔心不能溝通,上課時,完全聽不懂老師在教什麼。 2008年底, 大一上學期得知三門主修課被當時,這冬天的寒風刺骨猶如針一樣穿透心靈。我失去重心,對未來感到心灰意冷,甚至也做好了回國的打算。姊姊告訴我新北市有一間烘爐地南山福德宮很靈,於是我們便到那裡拜拜求指示。途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看不見盡頭的超長階梯,爬到最高處時已經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雙腿發麻。轉身一看背後是壯觀的101大樓,向下眺望,市區夜景盡收眼底。那一刻,我突然頓悟成功的背後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困苦,但只要堅持到底這些苦也只是考驗罷了。俗話說「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現在的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此刻內心對自己承諾絕對不能因此放棄「國外留學」生涯!我要把挫折和失敗化為奮進的勇氣! 重振旗鼓、整頓力量、從新出發 最初在得知被錄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時,我並不排斥,但心裡清楚自己並不擅長數學推理、性格方面也不太適合讀統計或金融類,可當時也不清楚管理學院還有哪些科系。我不斷在反省大一這段時間的學習瓶頸,糾結著,每天反覆地詢問自己,這是不是我想要的大學生活?探索自我的過程中,我看清自己的優缺點,唯有揚長避短,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經多次諮詢班導師及學長姊後,決定轉到休閑學與觀光管理學系。 2010年大三上學期,我正式成功轉系。轉系之後最大的成本是時間的不可逆,以及沒有朋友。當看到同屆財金系的朋友開始在拍畢業照時,心裡難免有小失落感,但我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在休閑學與觀光管理學系裡,我主修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其中包括探討:文創產品、品牌開發、整合行銷、產業實習、個案研究等課程。課堂上主要講解案例或是實務操作,提倡靈活的思維模式,而大多數的作業也都是以小組進行。藉由小組作業我很快就融入班上並結交很多新朋友。轉系後,我不僅找到了學習熱忱,也找到自己的生涯方向,因為課程裡的知識都是我後續就業及創業時的指南針。 經歷這一系列的波折,我最大的領悟是:不管你現在念什麼系,都沒有人可以 100% 確定自己的未來,花多一點時間,探索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喜歡什麼,然後努力變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半工半讀,自足自給 「國外留學」生涯初期除了前半段提到馬斯洛基本生理需求的困境,我也陷入馬斯洛第二層次-安全需求的窘境。經濟上姊姊資助我來台第一張機票及第一學期學費,後續得靠自己努力,掙取學費養活自己。我的計畫清單內含:筆電、學費、生活費等,而這些願望皆透過工讀及獎學金一一實現。在台灣工讀的機會很多,只要老闆不嫌棄我的語言限制,我都肯做。 以下是我在台期間的工讀經歷: 炸雞排店員 餐廳服務生 清潔人員 發傳單人員 飯店房務員 電信印尼語客服人員 圖書館工讀生 系辦工讀生 教務處工讀生 宿舍工讀生 影印店工讀生 雙語翻譯人員等等 為了滿足安全需求,下課後一天可以兼職三份工讀,但相對的,我也失去很多和朋友出去玩樂的時光。有時候,看到身邊的朋友可以去逛夜市、看電影、出遊、買機車既羨慕又嫉妒。如今,我反而很感謝這些困境逼我心智早熟,才塑造現在的我,想要什麼就得靠努力去掙取。 在學期間,我領了不少獎學金。感謝台灣政府、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海外聯招會、中印尼文化經濟協會提供的各式各樣的獎學金。這些獎學金對於我意義非凡,不僅給了我在學業表現上的實質獎勵,也大大減輕我的經濟負擔。謝謝美麗的台灣讓我有個充實的大學人生。 創業人生 2013年,在台灣的生活劃下了句點。六年居留在台的關係,回到印尼彷彿遇見了熟悉的陌生人一樣。必須適應環境並調整自己。那時第一天上班,我心中有著如火焰般燃燒的希望,信心滿滿,準備接受新的挑戰,可以勝任新工作。一路經歷了六年工作的磨練培養後,我想繼續努力上班,不如勇敢嘗試出來創業。多次回去西加里曼丹,看到自己的家鄉這麼多年都沒什麼進步。於是我從中看見了新商機,便可以為自己出生長大的家鄉做了一點貢獻。我採用現在的智慧城市的生活趨勢,以創新的意念規劃了B2B B2G B2C 的商業服務模式,開創了一家網際網路連線服務公司。創業的路程辛酸艱難,創業的環境也充滿不確定性。但是,在台灣的魔鬼訓練我會永遠銘記在心。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或挫折,還是老一句話;「只要堅持到底這些苦也只是考驗罷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最後,我深深地感謝台灣影響了我一生,感謝師長們的教養,感謝在台灣的所有親朋好友、感謝同學們。祝福就讀中的學弟妹一切順利, 創造最美好的留學時光吧! 為了滿足安全需求,下課後一天可以兼職三份工讀,但相對的,我也失去很多和朋友出去玩樂的時光。有時候,看到身邊的朋友可以去逛夜市、看電影、出遊、買機車既羨慕又嫉妒。如今,我反而很感謝這些困境逼我心智早熟,才塑造現在的我,想要什麼就得靠努力去掙取。 在學期間,我領了不少獎學金。感謝台灣政府、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海外聯招會、中印尼文化經濟協會提供的各式各樣的獎學金。這些獎學金對於我意義非凡,不僅給了我在學業表現上的實質獎勵,也大大減輕我的經濟負擔。謝謝美麗的台灣讓我有個充實的大學人生。

清華學者發表晶面效應理論 啟發半導體研究突破

清華學者發表晶面效應理論 啟發半導體研究突破

 

本校化學系黃暄益教授(左)及博士在職生陳柏豪(右)以研究實證晶面效應

  本校化學系黃暄益教授團隊發表「晶面效應」理論,以研究證實即使採用同樣化學元素製成的晶體,只要形狀不同,就會因晶體表面薄層和內部晶格排列的差異,產生不一樣的電性、光學性質及光催化活性。這項研究成果登上頂尖期刊《Small》,可望啟發下一世代半導體研究的創新突破。 學界過去認為,相同晶體的導電度、光學性質等各項理化性質應該都是一樣的。但黃暄益教授多年前就發現,氧化亞銅八面晶體最導電,其次是立方晶體,菱形十二面晶體則完全不導電;此外,氧化亞銅菱形十二面晶體的光催化活性最佳,其次是八面晶體,立方晶體則不具光催化活性,且不同形狀晶體呈現的顏色也不一樣。 許多研究者面對這些差異,並未進一步探究這個現象,但這反而激起了黃暄益教授的好奇心,希望能以實驗數據證實這奇特的晶面效應。 黃暄益教授假設晶體表面有一薄層,因原子位置的極小差異,使得表層的晶格排列方式與內部晶格出現變化,因而造成不同的電荷移動、光吸收效果。「就如同生魚片表面用火焰微烤一下,外觀貌似相同,但香味及口感就會產生變化。」黃暄益教授比喻。 為證實這項假設,黃暄益教授團隊使用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的高解析度X光照射晶體,並以高解析電子顯微鏡進行觀測,果然發現八面晶體、立方晶體、菱形十二面晶體上的晶格排列都不一致,證實了「晶面效應」理論。依此理論,半導體也會產生不同的壓電性及磁性。 本校化學系博士在職生、同時也是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研究助理的陳柏豪說明,台灣光子源高解析粉末繞射實驗站的光源強、光束直且不易發散,因此實驗準確度很高。他取氧化亞銅奈米晶體粉末,填充在只有直徑0.3mm的毛細管中,並用X光照射曝光,發現圖上有兩個繞射峰,顯示晶體表面跟內部確有兩種不同的晶格排列方式。 黃暄益教授認為,了解晶面效應產生的機制,能讓未來的半導體材料應用更廣泛,例如利用晶面控制電荷轉移,或挑選適當的晶面組合製成電晶體。黃暄益教授感謝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技術支援,讓他堅信多年的假設終於得到證實。 由本校化學系教授黃暄益教授組成的跨領域團隊成員包括化學系博士在職生陳柏豪、博士畢業生高達姆(Gautam Kumar)、本校化學系陳益佳教授、碩士生魏佑容、碩士畢業生馬學恆、碩士畢業生周柏融,及陽明交大材料系羅友杰副教授、博士生高睿成、彰師大物理系周至品副教授、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莊裕鈞副研究員。 原文網址:https://www.nthu.edu.tw/hotNews/content/1147

玄奘大學與印尼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轄下中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玄奘大學與印尼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轄下依巴斯科中學(Ehipassiko School)及佛法菩提中學(Sekolah Dharma Budhi Bhakti) 於8月8日上午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透過資源共享與師生交流,促進台灣與印尼佛教中學之間的合作交流。 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創辦人釋學源法師與基金會主席Mr.Febrian Temansjah 於8月8日上午10點在玄奘大學進行簽約儀式。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位於印尼雅加達,轄下分設各基金會於不同城市辦理從幼稚園至中學之完全中學。本次來台簽約人員除了創辦人釋學源法師與基金會主席Mr.Febrian Temansjah,另包含基金會核心成員: 黃幸娟副會長、EDBB基金會財務長Mr.Saidy Kusno、BSD基金會財務長Mrs. Berinah Bong、BPE教育集團主管Mr. Marcus Tanihaha、EDBB中學校長Mr.Wiharta Adi Putra。 玄奘大學簡紹琦校長表示,今年四月曾至印尼拜會了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轄下各中學,有感於該基金會愛生護生與辦學理念與本校契合,加上該基金會創辦人釋學源法師曾二次至玄奘大學參觀座談,對本校教學與設備印象深刻,遂促成此次簽約。此外112學年度該基金會已推薦2位學生到玄大就讀。除了簽署合作備忘錄,基金會轄下的體正大學校長釋學親法師亦將親自率領學者參加本校8月12-13日「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原文網址:https://www.hcu.edu.tw/HCU/hcu/zh-tw/-masterhcunews/FD69B5DECA334E058B504A21C11D63BE

LINK鏈國際刊第五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馬來西亞在學經驗分享

2019大專足球聯賽金手套獎得主 鄭一恆 臺師大體育學系鄭一恆,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境外生,也是臺師大足球隊的守門員,熱愛足球運動的他,2019 年在大專足球聯賽榮獲金手套獎。他很謙虛的將這份殊榮成就,歸功於臺師大體育學系的多元學習資源,以及尊重學生發展自我專長的環境空間。 「我以前在馬來西亞是專攻跆拳道和排球,但一直對足球很有興趣,直到來師大就讀後,因為學長姐的介紹,加入了臺師大足球社,才開始有機會,正式的學習足球。」談到足球,感覺他的眼神,射出像火焰般的炙熱光芒。鄭一恆真正與足球結緣,是從就讀臺師大開始。 在體育學系就讀的他,正式接觸有系統的正規足球訓練,算算不過兩年的時 間,就讓他在今年的大專足球聯賽獲得金手套獎殊榮。 他謙虛的表示,自己是半路出家,是臺師大讓他認識真正的足球運動,所以他比別人更投入的努力練習,無論晴雨都會去執行自我訓練行程,為了保持守門員的球感,每天的練習分量絕對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因為球到了我這邊,就是最後一道防線了,身為守門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把球給守下來。」鄭一恆認為這是守門員的使命。 完全不能懈怠的訓練份量,幾乎佔據他生活的大部份,而且平日還要兼顧繁重的課業,下課後還要參與團隊訓練,有時候周末還要參加友誼賽,藉以累積更多的實戰經驗。 如此繁忙的生活,令人好奇,他會不會有想要放棄的時候?「不會呀,因為是我自己選擇的嘛!」 他享受自己的選擇,或許就是這樣的堅持,讓他獲得每個在足球場上的守門員都在競逐的金手套獎。 犧牲美食只為守住這道門 鄭一恆認為,會選擇擔任守門員的位置,與他過去專攻跆拳道和排球有關。因為以前打排球的時候,他是擔任防禦的角色,而跆拳道也需要學習防禦對手,這兩種運動都具有防禦特質,或 許就是這樣的運動訓練經歷,讓他比較不會害怕面對直接的肢體衝撞。「當時學長再三問我,是不是真的要選擇這個守門員的位置,因為真的特別辛苦,但是我依然決定,就是要當守門員。」 個性也不害怕肢體衝撞的他,毅然決然的選擇守門員的角色。 守門員的位置需要承受較其他球員更多的身體碰撞,在訓練過程中,足球員應該具備的腳上功夫,也不能馬虎,但是同時還要接受更多的上半身重量訓練,以增強身體的強度,承受瞬間的衝擊。還要搭配飲食,要犧牲很多美食,否則會 影響比賽時的表現。臺師大週邊的美食環境,經常是學生們在社群媒體分享的主題之一,在這樣的環境中,不能盡興的享受美食,確實是很大的犧牲,當然還需要個人絕佳的自制力。 足球守門員必須要有「閱讀比賽」的能力, 這是個許多人陌生的足球專有名詞,鄭一恆解釋: 「當球到了我手上時,我必須要能在第一時間, 立刻知道要把球傳遞給誰。」這是每個守門員都要具備的直覺反應,要完全掌握球賽進行的節奏,知道每位隊員的狀況,扮演隊員與教練之間的溝通橋樑。「因為守門員的位置是直接在場上觀看整場比賽的人,也因此需要十分了解每個球員在場上的反應。」他說。稱職的守門員還要勇敢的表達,在足球場上與教練溝通並執行戰術。 再者,從鄭一恆的言談中也不難發現,除了良好的表達溝通之外,還要有強健的心理素質。「身為運動員,一定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心,要學會對球產生直覺,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守門員沒有時間多想,想太多就會被進球,相信自己, 勇敢執行。」鄭一恆堅定的說。要說服自己相信直覺,最好的方法,就是訓練自己的直覺。他會藉由參加友誼賽來培養與累積直覺能力,累積愈多的比賽經驗,就會擁有愈準確的直覺判斷力。 在臺師大累積的足球訓練與經驗,讓他回到馬來西亞受邀參加職業足球隊,在團隊中展現出更為出色的足球技巧與心理素質,不辭辛勞的球隊訓練,讓他蓄積多年的能量,開始找到最佳的發揮出口。 師長支持 是最堅強的後盾 「其實同學之間的鼓勵,也是一股很大的力量。」他很感謝足球隊員們,每當他在訓練過程遇到困難時,總是能夠適時給他許多鼓勵與建議。鄭一恆更接著說道「臺師大足球社成員來自日本、韓國及法國等地區,隊員們也時常從不同角度,給我很多很好的建議,跨文化的交流也讓我獲得很多的啟發。」 而鄭一恆對於自己未來的規劃,除了努力朝向職業足球的方向邁進,他也正努力報考與運動防護相關的證照,因為臺師大體育學系所開設運動防護相關學程,得提供更多資源,協助學生們取得相關證照。他認為,運動員要盡力在場上「衝鋒陷陣」,但是同時也要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避免受傷,要懂得解決突發狀況,避免自己在場上, 無法展現最佳狀況。有一次,他不小心在訓練過程中受傷,同學與學長姊都很關心他的傷勢、他還收到很多的飲料和美食,讓他心裡感覺到特別的溫暖,每次想到這件事,心裡就會很感謝大家。 長期的訓練與競賽,雖然累積很多的經驗與能量,但仍然免不了對課業上的疏忽,需要很多的協助。「十分謝謝學校的老師同學們,還有國際事務處的老師,也常常提供許多協助,真的很 謝謝臺師大的老師們!」他很感性的說。老師們的支持是他最堅強的後盾,他參加校外比賽,校方還會提供交通津貼,老師會同意他請假,以及 提供他因為參加比賽而未能出席考試的彈性補考機會。 「我十分建議來臺師大唸書,尤其如果有志於修習教師教學相關課程,那麼臺師大絕對是你的首選。」鄭一恆毫不猶豫的說,然後又堅定的表示:「足球是我的志業,關於足球,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我會一直踢足球」。 原文網址:https://www.ntnu.edu.tw/oia/pdf/linkno5malaysia.pdf

東海大學國際化 培育全球移動力人才

東海大學全球逾300所國際姐妹校,致力推動國際教育,提供學生海外研修、交換、異地教學、2+2、3+2雙聯學制計畫,以及國際職場實習等多元交流機會,提升學生國際移動力與就業競爭力。2020年開始,全球受COVID-19疫情影響,跨國交流活動減少。有鑑於此,東海大學除了積極爭取與國外大學、高教機構合作,校方也提供哈佛、牛津等名校線上課程機會,並邀請美國師生到東海國際學院進行移地教學。

為了讓疫情期間的國際交流順利推展,東海大學積極參與海內外高等教育組織聯盟,爭取和國外優質大學的合作機會。2021年東海正式通過成為美國基督教學院及大學聯盟(CCCU)之成員,並與全球19個國家30多所聯盟校共同推動校際國際學術、文化交流等實質互動,也提供學生更多元的海外學習機會。此外,也配合教育部及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簡稱FICHET)主辦的國際交流線上會議,持續透過網路互動與推廣,讓更多海外學生認識東海大學並了解教學特色。

東海大學致力推廣國際教育,外籍師資比例及國際化名列前茅 今年4月,東海大學校長王茂駿與台灣非洲經貿協會理事長孫杰夫簽訂產學交流合約,以推動東海與非洲國家之雙邊交流,深化台非產業與學術合作為目標。南非聯絡辦事處代表麥哲培(Mr. Robert Seraki Matsebe)也親至本校拜訪,希望深化兩國學術合作,建立更多交流及人才培育的機會,持續創造多贏的局面。 拜教育現場數位轉型之故,東海大學鼓勵學生修習海外頂尖大學線上課程,本校應用物理系結合實體課堂與線上資源,推行了近十年的「物理榮譽線上課程」,本學期系上共計15位大一新生取得哈佛大學線上課程學分並取得證書,每人修課費用139美元,全額由東海大學物理系第5屆系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陳敏博士捐贈的MIT獎學金支付。 本校國際處也推動牛津大學SCIO線上課程,是以個別指導及研討為課程核心,在線上與牛津大學的老師一對一會談,並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儕討論與辯論,目前已有2位外文系學生完成課程並接受牛津大學頒發結業證書。校方也針對完成海外線上課程之學生祭出獎勵,除了高教深耕計畫獎補助課程費用,外文系學生另有系所加碼補助,而修習課程18小時也可折抵東海相關通識課程一學分,藉此鼓勵學生充實自我。 東海大學也與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簽署與「臺美高教聯盟(CSAT)」合作協議,開設課程邀請美國師生到本校國際學院進行移地教學,在5月進行第一梯次開學,交換生來自美國戴維森學院、東北大學、匹茲堡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研修「通識暨華語課程」、「永續科學」及「商業管理」等超過20門專業學分的密集全英語課程,由東海大學國際學院老師及美國3位教師進行授課,開放國際學院學生選修,並鼓勵本國學生與外籍師生進行互動。

東海大學深耕國際教育,提供學生移地教學及國際職場實習等交流機會 東海大學試圖利用各種方式,在COVID-19干擾下,仍突破國際教育困境,帶領學生走向更寬闊、多元的學習世界。 原文網址:https://www.thu.edu.tw/web/news/news_detail.php?id=3375

國立高雄大學教授群 再度榮登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榜單

2024-09-24 美國史丹佛大學日前公布最新「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國立高雄大學教授群再度上榜,包括8名榮登「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3)」;4名入榜「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 「全球前百分之二頂尖科學家」已連續五年公布,由史丹佛大學專家透過 Scopus的論文影響力數據計算得出,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使用總引用次數等六種指標,反映出學者的學術論文影響力。 參考資料來源: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7

原文網址:https://www.nuk.edu.tw/p/406-1000-81331,r70.php?Lang=zh-tw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