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甜點師 元培餐管系校友返校分享創業心得

「未來從現在開始!」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校友胡冠均,因為一年的海外實習見識到甜點的創意空間,而確立自己想創業的職涯方向,在不斷增加自己的經驗與能力後,不但成功創業、更在一年半內就擴大營業,他不吝分享心得鼓勵學弟妹。 胡冠均不但是元培餐管系108級畢業系友,也是瑞士飯店管理大學(HTMi)107級榮譽校友,大三那年獲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補助,一整年在海外實習,半年的課程、半年的實作,跟著實習餐廳西點主廚,從每日餐後甜點到大型活動點心的設計製作,視野與能力不斷提升,甚至接受外籍老師訂單、挑戰客製化蛋糕,也成為日後創業的經營模式之一。 自詡為夢想甜點師,胡冠均2022年3月創立「起飛‧降落」蛋糕店,從只有8人座位的店面開始,今年9月已經擴展成30人座位的店面,除了內用咖啡及蛋糕,精緻、栩栩如生的客製化蛋糕也廣受顧客喜愛;日前他應邀返校與學弟妹分享創業心路歷程。 胡冠均國高中都在加拿大求學,大學回到台灣因為對烹飪有興趣選擇進入元培餐飲管理系就讀,與其他高中就讀餐飲科的同學不同,他從零開始學習,卻相當樂在學習中,除了餐飲專業的累積,擔任系學會副會長及學生會會長的社團經驗更讓他發揮統合及領導力,對於創業有很大幫助。 他說,創業是為夢想、也為創造更高的收入,從選擇地點到採購設備、內部裝潢,胡冠均都一手包辦,過去在學校所學的專業及社團甚至打工經驗全派上用場;他鼓勵學弟妹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職涯方向,設定目標、訂定計畫後就勇往直前。

胡冠均分享在瑞士管理飯店大學海外實習時做的第一個客製蛋糕

胡冠均分享在瑞士管理飯店大學海外實習時做的第一個客製蛋糕

元培餐管系主任陳盈秀(左)致狀感謝系友胡冠均返校分享創業心得

元培餐管系主任陳盈秀(左)致狀感謝系友胡冠均返校分享創業心得

元培餐管系友胡冠均(右三)返校演講開心與師長及學弟妹合影

元培餐管系友胡冠均(右三)返校演講開心與師長及學弟妹合影
原文網址:https://www.ypu.edu.tw/p/406-1000-78061,r848.php?Lang=zh-tw

開南大學推動高中生認識綠色航空產業環境教育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513 10:16:43)桃園國際機場是全台灣最大的國際機場,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已經迎來旅客大爆發。桃園航空城計畫已經是桃園市重大之國家建設,未來將提供大量之工作機會,如何取得產業發展與環境管理之平衡更為重要。 開南大學是台灣作接近桃園國際機場之大學,近年來一直推動以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為基礎之產業發展,並設置全國唯一之空運管理學系,可提供航空產業及航空城發展之專業訓練及學術能力。 在教育部及桃園市政府的支持之下,自111年11月至112年5月間,總共辦理了20梯次的航空城綠色永續運輸與能源運用營隊,利用開南大學特有之設備,提供北部地區高中學子基礎之航空產業職涯發展基本能力及綠色永續運輸之相關認知。課程內容包括綠色航空運輸飛行原理、模擬飛行體驗課程、綠色航空客艙體驗課程等課程,讓學子了解航空產業永續發展之趨勢,並親自DIY製作以橡皮筋作為動力之模型飛機,體驗航空器能源使用之知識,期間共有將近800位高中學生參與。

圖:北部地區800名高中學子參與航空產業職營隊認識。 空運管理系孫國勛主任表示,台灣是海島國家,航空運輸是對外交通之重要選項。桃園在航空產業發展有絕對之地理優勢,開南大學依據學術專業及大學社會責任,提供航空產業所需之專業人才是重要責任,配合桃園機場陸續展開之重大建設及航空城之持續開發,急需大量之空運產業人才,在高中階段讓學子了解航空產業之重要性,並成為未來航空產業發展之重要基石,是本營隊之重要目標。

圖:老師說明綠色航空運輸飛行原理課程。

圖:學生們親自DIY製作以橡皮筋作為動力之模型飛機,體驗飛行 原文鏈接:開南大學推動高中生認識綠色航空產業環境教育

淡江機器人稱霸世界 電機系團隊獲12金7銀歷來最佳

淡江機器人再次稱霸世界 2023 FIRA Cup電機系團隊獲12金7銀 歷來最佳

淡江機器人團隊2023 FIRA機器人世界盃賽佳績(製表/淡江時報) 【本報訊】本校電機系教授翁慶昌、助理教授劉智誠與博士後研究員林怡仲所指導的機器人研發團隊,參加2023年7月17日至21日於德國沃爾芬比特爾(Wolfenbüttel, Germany)所舉辦之「2023年FIRA機器人世界盃(FIRA RoboWorld Cup)」,獲得12金7銀的佳績,為歷屆以來奪得最多金牌的一年。翁慶昌表示:「感謝學校長期的支持才可以有如此漂亮的成果。此外,由於COVID 19疫情剛結束,機票費高漲,幸好有穩懋半導體董事長陳進財的捐助,才有更多研發團隊的學生可以到德國參與比賽,替學校爭取到這次佳績」。 今年有10個國家20支隊伍共23台機器人參與FIRA「人形機器人組(HuroCup)」的競賽,臺灣除了本校,尚有臺灣師範大學、高雄科技大學參賽。本校團隊參與小型組(Kid size)與大型組(Adult size)比賽,在二個組別分別競技的10個競賽項目中,小型組獲得8項冠軍、1項亞軍;首次出賽的大型組則獲4項冠軍、6項亞軍,兩組皆以優異的分項積分,雙雙獲得全能賽(All Round)冠軍(成績詳附表)。其中,小型組在馬拉松項目更是刷新了大會的世界紀錄,以58分30秒的時間完成260公尺。來自印尼泗水理工學院(ITS)的ICHIRO團隊包辦小型組亞、季及大型組亞軍;台灣高雄科技大學(NKUST)則獲大型組季軍。 本次出賽的小型人形機器人組為「第11代FIRA小型人形機器人」,大型人形機器人則是由團隊於2022年開始全新設計與研發的「第1代FIRA大型人形機器人」,兩者的機構、電路與程式皆由團隊設計、開發。翁慶昌表示:「每個競賽項目都在考驗機器人的穩定性與不同的性能,而且每年都會提升一些難度,讓參賽隊伍必須不斷地提升技術及發揮創意才可以完成競賽項目。團隊以有限人力要同時進行維護與研發,實屬不易。」18位團隊成員為:張維軒(隊長)、趙子賢、李柏陞、賴靖文、林恩澤、呂浩睿、周承緯、陳致嘉、陳冠宇、周品甄、莊丞硯、梁凱傑、游智傑、朱陳佳祐、蔡益城、陳虹蓁、蔡緹葳、以及江智真。 翁慶昌也表示,一開始共有29位研究生與大學生參與本次競賽的各項準備,但由於COVID 19疫情剛結束之機票費高漲,無法讓所有參加競賽準備的學生都到德國參加比賽。因此團隊在人員篩選上進行了一些考核機制,以「團隊的配合度」、「競賽項目掌握的程度」、「可負責競賽項目的數量」以及「團隊事務參與的積極度」等項目,先後從29位學生中篩選出18位能夠配合團隊集訓的人員,最後由4次模擬賽的考核中,決選出11位去德國參加比賽。而團隊在最後一次的模擬賽中,更是依照著本次賽事的賽程進行,透過實際競賽流程來培養團隊的默契,並從中發現可能的問題,再加以修正與調整,使得團隊可以在本次的競賽中獲得到歷年來最好的成績。  

淡江機器人再次稱霸世界 2023 FIRA Cup電機系團隊獲12金7銀 歷來最佳

人形機器人研發團隊合影,二排左一為指導教授翁慶昌。(電機系提供)

淡江機器人再次稱霸世界 2023 FIRA Cup電機系團隊獲12金7銀 歷來最佳

人形機器人研發團隊合影,前排左二為指導老師劉智誠,後排左一為博士後研究員林怡仲。(電機系提供) 原文網址: 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6574

明志科大提供高額獎學金 協助優秀學生追逐夢想

明志科技大學前身為明志工專,創立於1963年,連續三年榮獲遠見雜誌評選為「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私立科大第一,辦學成效卓越,且財務穩健透明,由於秉持兩位創辦人王永慶及王永在先生精緻務實辦學理念,每位學生平均投入經常性成本約24萬元/年(其他科大約15萬元),享有資源全國科大排名第一,畢業後高就業率(約95%)及高起薪(平均月薪35,000元以上),歷屆畢業校友在各行各業的表現均備受肯定,為許多家長公認的深具優良傳統與卓越辦學績效之技職學府。 明志科大為了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就讀,提升整體學習風氣及研究成果,109學年特別規劃新生入學獎學金,並提供完整產學合作及海外研習計畫,以培育未來產業所需之科技領袖人才。大學部依學生入學考(甄)試成績核給40-160萬元獎學金,碩士生核給25-60萬元獎助學金,博士生核給最高108萬元獎助學金,總獎學金高達7,500萬元,不僅如此,獲大學部入學獎學金者,均安排參加學校榮譽學程,同時也安排學生赴海外研習一學期以上,希望同學在拓展國際視野的同時,強化與世界接軌的能力。 台灣為科技產業發達國家,為因應工業發展不斷革新的趨勢,人才的競爭力也與時俱進,國內各大專院校儼然成為培育新興產業人才的重鎮。配合科技需求變化快速,明志科大近年來聚焦重點領域,持續選派教師赴國內外進修或研習,並提供彈性薪資、退撫基金增額提撥等,期能以更好的師資待遇延攬及留任優秀師資,提升教學品質與研發能量,迄今已設立九個校級研究中心。近期更與台灣大學、台塑汽車貨運及艾歐圖公司共同組成台灣iAuto團隊,參加杜拜世界自駕運輸挑戰賽榮獲新創組第2名,成績斐然,為發展成為產業應用型科技大學奠定良好基礎。 校長劉祖華表示,明志科技大學為讓學生可以提早接觸到AI跨領域學習課程,特別設立AI研究中心,把專業領域跟AI人才結合在一起,不僅加強學生的科技實力,也提升職場競爭力。在這樣的規劃下,明志近年來廣受業界委託,老師們帶領著學生實際參與產學合作計畫,協助產業解決了許多問題,並創建了新思維。台塑企業更提供明志師生共同研究設備預知保養、產品品質檢測、製程參數優化的AI應用場域,這是產學合作促進生產效能的最佳典範,且讓學生們能夠在畢業後立即與產業接軌,減少就業前焦慮,成為業界未來發展科技趨勢所需求的人才。 未來,明志科大將持續鼓勵師生參與實務研究,期望能成就每位學生成為具備問題解決力、實作力、創新力及就業力之專業技術人才,以善盡大學培育優秀人才的社會責任。 原文網址:https://www.mcut.edu.tw/p/404-1000-42411.php?Lang=zh-tw

南開科技大學112學年度僑生及港澳生申請入學單獨招生簡章

https://ic.nkut.edu.tw/front/admission_/admision112/archive.php?ID=bmt1dF9pbyZhZG1pc2lvbjExMg==

原文網址:

https://ic.nkut.edu.tw/front/admission_/admision112/archive.php?ID=bmt1dF9pbyZhZG1pc2lvbjExMg==

海大34名學者入榜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海大34名學者入榜2022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本校訊)美國史丹佛大學近期發表最新的「全球前 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7位學者入榜「學術生涯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2)」,18位學者入榜「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不重複計算共有34名教授及研究者入榜。研究範圍橫跨應用科學、自然科學、經濟與社會科學等多面向研究,顯示海大科研在學術上累積的傑出貢獻受到國際肯定。 「全球前百分之二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是美國史丹佛大學 John P.A. Ioannidis 團隊從全球最大的引文摘要資料庫Scopus所建立,並由 Elsevier 旗下 Mendeley Data 公佈,依據下列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總引用次數、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單獨作者、單獨或第一作者,以及單獨/第一或者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反映出學者的學術論文影響力。 分析團隊更新數據至2022年底,使用截至2023年10月1日中所有Scopus作者來計算,遴選出世界排名前2%的頂尖科學家,涵蓋22個主學科和174個子領域,最終各選出約10萬名科學家進入榜單,分為「學術生涯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2)」以及「2022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兩份榜單。 臺海大張文哲研發長表示,兩份榜單中,本校共有34位教授及研究者上榜,其中不論是「學術生涯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或是「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人數都比去年成長,顯示本校師長在學術界的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 原始資料來源: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

2%科學家
全球前 2%頂尖科學家兩份榜單不重複計算海大共34名學者上榜,名單依師長英文字母順序排列,藍底為雙榜皆入選者(李選士教授自111年8月1日起借調至銘傳大學擔任校長)

靜宜大學印尼僑生徐曉嘉獲得2022年傑出應屆畢業僑生委員長獎

僑務委員會自去年首次核發委員長獎給應屆畢業僑生傑出應屆畢業僑生委員長獎,靜宜大學已連續兩年有學生獲獎。 僑務委員會核發委員長獎給應屆畢業僑生,全國僅核發20位。各位獲獎僑生都是「千挑萬選」,能夠在眾多僑生中脫穎而出獲得委員長獎,可說是非常不容易。 徐曉嘉很高興的表示,讓她家中經濟的負擔減輕一些,也讓她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更加順利。 徐曉嘉非常感謝僑委會給了她這個機會獲得這筆獎學金,這筆獎學金對她而言是一個很重大的幫助及意義。目前全世界正在奮力對抗疫情之狀況下,由於她的家鄉印尼的疫情也還很嚴重,導致家庭的經濟苦難,此外,在前兩個月從家人有聽到的訊息說疫情變嚴重之後,父親也因此失去了工作,這樣的狀況讓她感到壓力且擔心。此外,這筆獎學金也代表僑委會對她在求學階段裡作出努力的肯定,這樣對她在未來發展求職的道路上增加很大的信心。 徐曉嘉亦表示,一定會妥善的利用這筆獎學金盡心盡力來完成學業與努力發展自己的能力。希望畢業之後能夠成為更好的人,能找到好的工作,不會讓父母親後悔已經把我送來臺灣念書,將來有機會也會回饋給學弟學妹    

「AI+SDGs=∞」成專屬淡江註冊商標

「AI+SDGs=∞」通過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認證,成為本校專屬註冊商標。(圖/秘書處提供)

【淡江時報潘劭愷報導】「AI+SDGs=∞」自2023年8月1日起,正式通過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認證,成為專屬淡江大學註冊商標!校長葛煥昭表示,本校2021年正式以「AI+SDGs=∞」為校務發展願景,兩年來在同仁的努力推動下,慢慢融入教學、行政各面向,並展現不少優異成果,希望大家持續努力,幫助淡江「超越現在,共創未來」。 「AI+SDGs=∞」為葛校長於2021年10月30日110學年度教學行政革新研討會中揭示,強調本校未來將以「SDGs」為核心理念,整合在地、國際、智慧、未來等要素,同時運用「AI技術與雲端服務」做為創新的策略工具,以達成「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的願景。同年11月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提出註冊商標申請,並開始積極推動相關措施。2022年6月7日與遠傳電信簽署「5G元宇宙淨零碳排校園」MOU,在與臺灣微軟合作「全雲端智慧校園」的基礎上,持續推動數位轉型;同時成立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中心,整合「在地」、「國際」、「智慧」、「未來」4項要素,積極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以達成「共創大淡水、智慧大未來」願景;更於111學年度起開設AI與永續「特色雙塔」課程:「AI與程式語言」及「探索永續」各1學分的通識必修課程,搭配「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之「涵育永續力」14門永續發展課程,希望培育學生具備「AI及永續」跨領域通才能力。 本校積極推動「AI+SDGs=∞」,獲得不少肯定與鼓勵,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連續兩年大幅躍進,2022為全球301-400名,2023年為全球201-300名,SDG4、6、7等單項排名更是名列國內前茅;另「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Revitaliz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淨零碳排宣示•地球永續共生)」方案獲得2022亞太永續行動獎金獎肯定,另有10件USR方案分別獲得2022台灣永續獎及2023亞太暨台灣行動永續獎的肯定;總務處也透過開發AI節能系統等措施,除成功達成節能目標,更獲得111年度經濟部節能標竿金獎肯定。 獲得初步「AI+SDGs=∞」成果後,本校將更積極邁向「ESG+AI=∞」目標,除增設永續中心「淨零碳排推動組」及「韌性治理規劃組」,搭配原有的「社會實踐策略組」,持續推動「e永續教育」、「E淨零碳排」、「S社會實踐」、「G韌性治理」等相關事務;資訊處也將持續推動數位轉型,推廣全校教職員使用微軟MS 3AP(MS365、Azure、Power Platform),在本校特有數位助理「淡小虎」的協助下,提升個人生產力,強化團隊協作力及增進分析統整力,同時大幅減少校園碳排放量;人力資源處則持續規劃並實施彈性友善的人事制度,以謹慎穩健的方式,因應不同單位的業務特性,在少子女化的衝擊下,維持學校的永續發展。

原文網址:https://events.tku.edu.tw/FocusDetail.cshtml?sn=2426

清華推出全台第一輛無人駕駛電動賽車 8月征戰歐洲

清華推出全台第一輛無人駕駛電動賽車 8月征戰歐洲

 

清大賽車工廠第七代無人駕駛電動賽車21日正式亮相

征戰國際且屢獲佳績的清大賽車工廠(NTHU Racing Team)21日舉辦新車發表會,第七代學生方程式賽車「TH07」首度亮相,是全台第一輛無人駕駛的電動賽車。全車輕量化後,重量比上一代輕了40公斤。本校表示,清大賽車工廠將於8月前往歐洲,挑戰德國和捷克的學生方程式大賽。 本校戴念華副校長、新竹市高虹安市長21日與賽車工廠團隊拉開布幕,和贊助商一同歡呼慶祝本校第七代賽車的正式亮相。 戴念華副校長表示,由動機系創立的清大賽車工廠聲名遠播,甚至有高中生為了想出國參加方程式賽車而選擇就讀清華。團隊成員在比賽過程中能學習應用專業,和不同領域的同學合作,並且在爭取廠商贊助支持時,更了解業界需求,是全方位的學習與磨練。 高虹安市長去年就曾和台北市柯文哲前市長一同參觀清大賽車工廠,驚訝於團隊組織架構的完整性,包括了理工、經濟及外文專業的同學在同一團隊貢獻所長,還要去募款。 高虹安市長說,她看到影片裡中華民國國旗在國際賽場上揚起,主持人高喊「Where is Taiwan?」時,令她非常感動,台灣雖面臨外交困境,但清華大學的學生從2015年以來在賽車領域就登上世界舞台,是新竹之光,更是台灣之光。她也祝福清大賽車工廠今年出賽也能一圓夢想,為國爭光。 本校工學院蔡宏營院長表示,每年6月他最期待的就是清大賽車工廠的新車發表,他看著學生們在短短的7年間,從汽油車、電動車進步到無人車,征戰的賽場從亞洲前進到歐洲,真的很為他們喝采。他也特別感謝贊助商對學生團隊的支持,「你們的logo就貼在賽車上,賽車工廠會帶著你們每一位的祝福馳騁歐洲賽道。」 「清大賽車工廠」2015年由一群熱愛賽車及工程的動機系學生創立,自行設計及研發學生方程式賽車,創下許多輝煌成果,打造出台灣第一台電動賽車、第一台四輪驅動車。 清大賽車工廠今年取得了德國、捷克、瑞士、匈牙利、荷蘭以及克羅埃西亞的學生方程式賽車參賽門票,並在賽前的德國線上測驗中拿到第三名。綜合考量賽程安排後,團隊決定於8月挑戰捷克賽事(Formula Student Czech Republic)以及德國大賽(Formula Student Germany),以全新的第七代賽車參與電動車及無人車項目。 清大賽車工廠隊長、動機系大四生白泓均表示,第七代賽車最大亮點是整合電動車跟無人自駕車系統,團隊研發Q-Racer演算法和速度感測器,將無人駕駛系統加裝在前一代的載人電動賽車上,「這是個高難度挑戰,要跨越的技術難度不亞於當年我們從汽油賽車轉型為電動賽車。」 白泓均補充,第七代賽車以第六代動力系統為基礎,改善過重和維修困難等問題。他表示,第六代賽車擁有很強的動力,但重量接近3百公斤,評審建議若能將賽車減重,未來潛力無窮。團隊分析車上各零件的受力點並優化,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重量,空力套件比上一代輕了25%,將總重量降到250公斤;並在封閉式的鋁單體殼上增加維修孔,方便迅速檢測維修。 清大賽車工廠副隊長、化工系大三生覃昭雅指出,團隊從去年9月開始設計、製造、試車,耗時10個月打造全台第一輛無人駕駛的學生方程式賽車,並將於8月7至12日參與捷克賽事,緊接著14至20日參加德國賽事。 「德國賽事是學生方程式賽車的最高殿堂。」覃昭雅說,德國賽事難度最高、規模最大,許多世界排名頂尖的學生車隊來同場競技,也有機會使用F1(一級方程式賽車)賽道來比賽。 覃昭雅補充,歐洲賽事分為電車組、油車組、無人車組,本校今年將以第七代賽車參加電車及無人車組,也是台灣首支參與無人車組競賽的學生車隊。 覃昭雅表示,學生方程式賽車是目前工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比賽之一,全球著名的車廠如保時捷、特斯拉等都透過比賽發掘人才。曾有本校學長因此獲得入場券,進入頂尖車廠擔任工程師。

清大賽車工廠第七代無人駕駛電動賽車21日正式亮相

清大賽車工廠花了10月打造第七代無人駕駛電動賽車

清大賽車工廠創立於2015年,次年首度參加在日本舉行的學生方程式賽車競賽(Formula SAE)。最初打造的是汽油車,2018年首度參加電動車組競賽,就獲得第四名的佳績,2019年的第二代電動車更奪下亞軍。團隊從此決定放棄汽油車,專攻電動車。 2022年清大賽車工廠成為台灣首支參與歐洲賽事的學生隊伍,在全球最高難度的德國賽事中,與全球頂級車隊競爭,取得耐久賽第五名佳績,並在克羅埃西亞賽事拿下總排名第五名。 清大賽車工廠團隊目前有70人,成員來自動機、電機、物理、經濟、化工、工工、工科等系,從大一生到碩二生都有,由教授林昭安與王培仁共同指導。

清大賽車工廠第七代無人駕駛電動賽車21日正式亮相

  原文網址:https://www.nthu.edu.tw/hotNews/content/1136

資管系師生挑戰「內政黑客松」躋身全國前八強

2023-09-27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林杏子指導洪麗珵、王證衡、顏志豪、周恩禧等學生,挑戰內政部日前舉辦的「2023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內政黑客松」,有鑑於青年創業大不易,提出「協助民眾創業」為核心主軸產品,與全台各路好手較量,躋身前八強,不只展現青年創意,也活用課堂所學,運用資料力量解決社會真實問題。 林杏子與校內創新學院合開「資料設計思考」課程,培力學生具備資料認識、應用與提升「資訊軟實力」,同時鼓勵參與內政黑客松競賽,見賢思齊也累積實戰經驗。 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大四洪麗珵、大二王證衡、大二顏志豪、周恩禧所組成的團隊,從政府開放數據中發現台灣青年創業大不易,因此提出「騷年!你渴望創業嗎」為服務主題,協助使用者克服(創業)過程諸多疑難雜症。 為增加參賽產品深度與廣度,洪麗珵等學生也參與創新學院舉辦「當桌遊相遇SDGs」工作坊,學習運用「全球永續視角」認識在地社會議題,包括SDG-4.4「大幅增加掌握就業、體面工作和創業所需相關技能」;SDG-8.3「支持體面就業、創業精神、創造力和創新」。 創新育成中心經理劉建成、副理陳映諪也加入諮詢,協助團隊建構服務發展藍圖,打造「騷年!」創業資訊服務平台,其亮點包括「地圖查找」、「分析商業模式九宮格」,幫助「少年頭家」提高效率收集政府相關政策法規、資訊、新創資源,乃至「潛在紅海(現有競爭者)」,更有機會躍身產業新秀。 內政黑客松競賽今年適逢10週年擴大舉辦,包括內政部統計處、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勞動部資訊處,以及台北市政府資訊局等政府部門都加入出題行列,除了更貼近社會需求也更具挑戰難度。   原文網址:https://www.nuk.edu.tw/p/406-1000-68344,r83.php?Lang=zh-tw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