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體育大學 四大學院定位明確 把握臺灣運動產業榮景

孕育許多奧運選手的「國立體育大學」,副校長黃東治認為,即便面臨少子化、高教人才外流等挑戰,國體大仍秉持培養高等體育人才的定位,「本校定位明確,持續培養學生具備運動科學的專業知識,保持一流體育大學水準,創造難以取代的價值。」更介紹該校競技、體育、運動與健康科學、管理等4大學院的特色,使學生在臺灣蓬勃發展的運動產業發光發熱。 黃副校長同時兼任教務長,重視校務研究數據,依據國體大畢業生流向調查資料,校友除了教職和運動員的職業類別外,在行銷、觀光休閒、藝文影音傳播、金融、醫療保健、資訊科技等產業,都可看見國體大傑出校友的身影,「學校積極開拓,與不同領域、企業的跨領域合作,因此職業選擇上,就會如同畢業生流向調查所示,遍布在各行各業。」 目前國體大「競技學院」著重學生運動競技實力的養成,且透過運動指導、科學訓練、技術分析來實踐,使運動員和教練能在大型國際賽事取得佳績;「體育學院」以運動教育、運動社會、運動心理、幼兒體育、適應體育,及運動賽會為重點,更讓學生在賽事舉辦,實踐上述所學,期許學生能發揮在該學院的所長,普及與擴大全民運動的參與,活絡臺灣運動產業。 「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致力於運動相關防護員、指導員、健康管理師,及科學研究員養成,扮演輔助運動員,營造健康生活氛圍的推手;「管理學院」更培養運動行銷、運動媒體、戶外和海洋等休閒場域的就業技能,兼顧學生職涯的多元發展。 長期耕耘運動社會學研究的黃東治,以美國學者Ronald Woods於2021年,提及的運動未來為例,人口高齡化和多元化、職業運動管理與投資、運動訓練與器材研發、運動博弈,及教練專業效能,涉及的相關行業,不但是運動產業熱門職業,也是未來發展重點。 黃東治觀察,臺灣運動產業當前蓬勃發展,中華職棒第六支隊伍「台鋼雄鷹」的加盟,PLG、T1兩大職業籃球聯盟的成立,皆象徵職業運動的榮景,況且全台各地紛紛推出,結合地方特色的馬拉松賽事,也帶動大眾休閒運動,「臺灣得天獨厚,所特有登山、海洋的地理環境,都彰顯運動產業的潛能。」只要學生妥善運用校內外所學,現今國內運動產業將是學生發揮的舞台。 結合運動產業第一現場的實務,和人文社會思辨,及國際化視野,為國體大學生和校友最大優勢,黃東治說:「這種面對問題的科學理論根據、人文關懷 ,和靈活思辨的應對,都是國體人在職場上的優勢。」回歸以人為本的思辨,加強永續發展的關懷,使學生擁有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核心能力,以便因應各種瞬息萬變的考驗。 原文網址:https://admissions.ntsu.edu.tw/p/404-1046-56499.php?Lang=zh-tw

國立體育大學 四大學院定位明確 把握臺灣運動產業榮景

孕育許多奧運選手的「國立體育大學」,副校長黃東治認為,即便面臨少子化、高教人才外流等挑戰,國體大仍秉持培養高等體育人才的定位,「本校定位明確,持續培養學生具備運動科學的專業知識,保持一流體育大學水準,創造難以取代的價值。」更介紹該校競技、體育、運動與健康科學、管理等4大學院的特色,使學生在臺灣蓬勃發展的運動產業發光發熱。 黃副校長同時兼任教務長,重視校務研究數據,依據國體大畢業生流向調查資料,校友除了教職和運動員的職業類別外,在行銷、觀光休閒、藝文影音傳播、金融、醫療保健、資訊科技等產業,都可看見國體大傑出校友的身影,「學校積極開拓,與不同領域、企業的跨領域合作,因此職業選擇上,就會如同畢業生流向調查所示,遍布在各行各業。」 目前國體大「競技學院」著重學生運動競技實力的養成,且透過運動指導、科學訓練、技術分析來實踐,使運動員和教練能在大型國際賽事取得佳績;「體育學院」以運動教育、運動社會、運動心理、幼兒體育、適應體育,及運動賽會為重點,更讓學生在賽事舉辦,實踐上述所學,期許學生能發揮在該學院的所長,普及與擴大全民運動的參與,活絡臺灣運動產業。 「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致力於運動相關防護員、指導員、健康管理師,及科學研究員養成,扮演輔助運動員,營造健康生活氛圍的推手;「管理學院」更培養運動行銷、運動媒體、戶外和海洋等休閒場域的就業技能,兼顧學生職涯的多元發展。 長期耕耘運動社會學研究的黃東治,以美國學者Ronald Woods於2021年,提及的運動未來為例,人口高齡化和多元化、職業運動管理與投資、運動訓練與器材研發、運動博弈,及教練專業效能,涉及的相關行業,不但是運動產業熱門職業,也是未來發展重點。 黃東治觀察,臺灣運動產業當前蓬勃發展,中華職棒第六支隊伍「台鋼雄鷹」的加盟,PLG、T1兩大職業籃球聯盟的成立,皆象徵職業運動的榮景,況且全台各地紛紛推出,結合地方特色的馬拉松賽事,也帶動大眾休閒運動,「臺灣得天獨厚,所特有登山、海洋的地理環境,都彰顯運動產業的潛能。」只要學生妥善運用校內外所學,現今國內運動產業將是學生發揮的舞台。 結合運動產業第一現場的實務,和人文社會思辨,及國際化視野,為國體大學生和校友最大優勢,黃東治說:「這種面對問題的科學理論根據、人文關懷 ,和靈活思辨的應對,都是國體人在職場上的優勢。」回歸以人為本的思辨,加強永續發展的關懷,使學生擁有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核心能力,以便因應各種瞬息萬變的考驗。 原文網址:https://admissions.ntsu.edu.tw/p/404-1046-56499.php?Lang=zh-tw

競技運動揚威東奧 國體培育多元運動人才

在SCI(科學引文系統)發表論文超過一百篇的大數據專家、於世界排名50的義大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擊劍高手同時也是腦科學專家、曾任FOX體育台美國職棒MLB球評、撰寫專欄評論運動時事,研究專長運動、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醫學院畢業的博士教授…,在看似沒有太多交集的專業領域裡,各自表現傑出的高手們有何共通之處? 他們都是國立體育大學臥虎藏龍的各學院教師,也是重要的教學研究與競技運動支援團隊成員。 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台灣選手們展現強大實力,在田徑、體操、舉重、射箭、跆拳道、桌球、網球與拳擊等項目,為沈悶防疫壓力下的台灣民眾帶來久未感受的興奮與驕傲,許多人更驚嘆台灣選手彷彿突然變得如此厲害? 國立體育大學校長邱炳坤直言,選手們的表現與實力絕非朝夕速成,除自身天賦與努力,也來自國家與學校等多方資源常年支持,一如今日的精準醫學,運動競技發展亦更為精確,國體精選了14個項目積極培養,其中即包括上述獲獎或進入決賽項目。 今日台灣運動競技訓練已迎頭趕上國際趨勢,不似過往單打獨鬥,燃燒自我為國爭光,而是更為系統化、科學化訓練,在跨域專業團隊支持下尋求穩定生涯發展。除了教練,針對項目特色與個人特質量身設計營養、體能與心理訓練,國體在近三年已投入近六千萬經費在各項輔助器材與專業儀器上,若須傾全村之力撫育一名孩童(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今日一名運動選手的培養也是傾注團隊與資源的成果。 國體更以運動競技為核心,發展出自選手擴及銀髮族、幼兒、成人等不同族群的運動專業人才,成為全民健康推手。 有心就能成為產業明日之星 如果還以為國立體育大學只招收運動選手,選手退役後只能轉任教練,那就大錯特錯!運動與體育其實大不相同,除競技外,舉凡運動推廣行銷、運動經紀…,這些專業不但帶動饒具各國特色的運動文化,更是一條在歐美大國早已行之有年的高產值產業鏈。 賽事轉播與報導推廣專業人才也屬於運動產業版圖,在東奧期間為國內媒體及民眾提供賽事與選手相關報導的NTSUper體育超人(運動傳播團隊),早於2019年拿坡里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即初試啼聲,由管理學院產經系運動傳播組學生們一手包辧供稿、攝影與影片。 東奧棒球賽裁判紀華文畢業於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也是體推系碩士班的校友,因熱愛棒球成為球賽裁判的他重返校園充電,傾囊相授的師長為賽季週末必須工作的他提供最大的協助與支持,不但專業學識獲得滿滿能量,更加入師生感情深厚的國體大家庭,打開廣寬視野。 從運動員、球隊、商品、器材到健身房,紀華文說運動產業產值高,對大眾身心健康有益,是能有效減少社會成本支出的產業,不論是否為運動選手,只要熱愛關心運動,都能在國體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科目,結合興趣與發展專業職涯。 以運動文化養人才,發展產業 邱炳坤指出國體旨在透過國際運動賽事與體育交流,為台灣運動業打下穩固基礎。他更希望推動運動文化來留住好選手,讓產業蓬勃發展。 於東奧勇奪銅牌的跆拳道國手羅嘉翎移地訓練時,須有教練、陪練員、防護員及翻譯隨行,若非國家投注資源經費,很難心無旁鶩,專注訓練。她坦言除了民間企業贊助,對選手持續關注與支持,去比賽現場身歷其境的實質參與,都有助於發展在地運動文化。 羅嘉翎覺得國體在資源、教練團與訓練氣氛都適合自己專心受訓,同時許多學長姐就讀國體大,進入這大家庭倍感親切,考量競技選手生涯短暫,甫升上大二的她已計畫退役後回國體研究所進修,融合學術研究與專業技術,讓她未來在體壇發展的內蘊更加茁壯充實。 「國體是體育運動的高級百貨公司。」邱炳坤表示,國體競技學院、管理學院、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四大學院所構成的專業領域提供多元學科選擇。歡迎來國體一起運動,成就自己,創造共好社會。 原文網址:https://admissions.ntsu.edu.tw/p/404-1046-56501.php?Lang=zh-tw

國立體育大學 四大學院定位明確 把握臺灣運動產業榮景

孕育許多奧運選手的「國立體育大學」,副校長黃東治認為,即便面臨少子化、高教人才外流等挑戰,國體大仍秉持培養高等體育人才的定位,「本校定位明確,持續培養學生具備運動科學的專業知識,保持一流體育大學水準,創造難以取代的價值。」更介紹該校競技、體育、運動與健康科學、管理等4大學院的特色,使學生在臺灣蓬勃發展的運動產業發光發熱。 黃副校長同時兼任教務長,重視校務研究數據,依據國體大畢業生流向調查資料,校友除了教職和運動員的職業類別外,在行銷、觀光休閒、藝文影音傳播、金融、醫療保健、資訊科技等產業,都可看見國體大傑出校友的身影,「學校積極開拓,與不同領域、企業的跨領域合作,因此職業選擇上,就會如同畢業生流向調查所示,遍布在各行各業。」 目前國體大「競技學院」著重學生運動競技實力的養成,且透過運動指導、科學訓練、技術分析來實踐,使運動員和教練能在大型國際賽事取得佳績;「體育學院」以運動教育、運動社會、運動心理、幼兒體育、適應體育,及運動賽會為重點,更讓學生在賽事舉辦,實踐上述所學,期許學生能發揮在該學院的所長,普及與擴大全民運動的參與,活絡臺灣運動產業。 「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致力於運動相關防護員、指導員、健康管理師,及科學研究員養成,扮演輔助運動員,營造健康生活氛圍的推手;「管理學院」更培養運動行銷、運動媒體、戶外和海洋等休閒場域的就業技能,兼顧學生職涯的多元發展。 長期耕耘運動社會學研究的黃東治,以美國學者Ronald Woods於2021年,提及的運動未來為例,人口高齡化和多元化、職業運動管理與投資、運動訓練與器材研發、運動博弈,及教練專業效能,涉及的相關行業,不但是運動產業熱門職業,也是未來發展重點。 黃東治觀察,臺灣運動產業當前蓬勃發展,中華職棒第六支隊伍「台鋼雄鷹」的加盟,PLG、T1兩大職業籃球聯盟的成立,皆象徵職業運動的榮景,況且全台各地紛紛推出,結合地方特色的馬拉松賽事,也帶動大眾休閒運動,「臺灣得天獨厚,所特有登山、海洋的地理環境,都彰顯運動產業的潛能。」只要學生妥善運用校內外所學,現今國內運動產業將是學生發揮的舞台。 結合運動產業第一現場的實務,和人文社會思辨,及國際化視野,為國體大學生和校友最大優勢,黃東治說:「這種面對問題的科學理論根據、人文關懷 ,和靈活思辨的應對,都是國體人在職場上的優勢。」回歸以人為本的思辨,加強永續發展的關懷,使學生擁有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核心能力,以便因應各種瞬息萬變的考驗。 原文網址:https://admissions.ntsu.edu.tw/p/404-1046-56499.php?Lang=zh-tw

巴黎奧運多元影音內容 NTSUper體育超人社群表現亮眼

含金量最高的 Reels」創下高觀看次數
「含金量最高的 Reels」創下高觀看次數 (圖/NTSUper 體育超人)

國立體育大學的「NTSUper 體育超人」由管理學院王凱立院長與江亦瑄副教授輔導學生成立,該運動媒體帳號經營多年,至今已於Instagram與Facebook兩大平台分別累積1.4萬與1.5萬粉絲,這次在巴黎奧運期間透過多元的企劃內容發布,於兩大平台創下近600萬的觸及,粉絲成長超過3000人,讓許多人一起參與運動的熱血與感動,而除了觸及與粉絲人數之外,「NTSUper 體育超人」還有更多的亮眼數據。 觀察發現,國立體育大學的新媒體團隊「NTSUper 體育超人」在巴黎奧運期間的社群貼文表現突出。從2024年7月25日至8月25日,NTSUper 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發布的98則貼文,獲得超過27萬次互動,互動率較前一個週期提升了989%。其中,8月11日發布的Instagram Reels 短片,集合了五組奪牌選手的精彩片段,獲得了5.8萬次互動,被網友譽為「含金量最高的 Reels」;同時於Facebook發布了「拳擊金牌林郁婷的教練曾自強的自創慶祝舞蹈」,獲得近40萬次觀看與76萬次的觸及人數。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透過 Comscore Social 觀察運動行銷傳播團隊社群貼文狀況。Comscore 為國際知名第三方數據監測單位,透過與各大社群平台串接後台數據,取得第一手官方數據後,再經嚴謹的資料處理程序,產出傳播行銷人員與品牌適用的社群分析工具 Comscore Social。 經過分析 NTSUper 體育超人的社群網友喜好,與運動相關的佔據了前十大興趣偏好當中的六項,包括籃球迷、棒球迷、電競迷、球鞋狂熱份子、賽道迷和健身房魔人等。此外,NTSUper 的社群網友也更容易與汽車、工業、運動休閒、零售和出版類的社群互動,也展現了運動傳播社群網友的多樣貌。 原文網址:https://www.ntsu.edu.tw/p/406-1000-55953,r162.php?Lang=zh-tw

雲科榮耀,成果豐碩;雲科印象,豐富多元

校園美景

YunTech為技職教育之高等學府,從創校、紮根、起飛、領航、品牌、典範階段,經過30年的努力,秉承「誠敬恆新」校訓,以YunTech為品牌,期能發展以「產學一體、創新設計」為主軸之國際名校。 ◆全球大學、國內大學排名 1.2021英國泰唔士全球大學排名產業收入指標全球第28名 2.2021英國泰唔士全球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201-250名 3.2021英國泰唔士全球大學影響力排名301-400名 4.2021遠見最佳綜合大學第13名 5.2021全球綠色大學排名第74名 ◆2021年所獲之國際競賽獎項 1.第15屆波蘭華沙國際發明獲10金6銀 2.德國iF設計獎,榮獲1件「視覺傳達設計」獎 3.德國iF設計新秀獎,榮獲1件「winner」獎 4.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榮獲3件「winner」獎 5.德國紅點品牌&傳達設計獎,獲1件「Best of the Best」殊榮、3件「winner」,共4面獎。 6.義大利A’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榮獲鐵獎。 7.金點新秀設計獎,榮獲1金點新秀設計獎&2廠商贊助特別獎。 8.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本校榮獲金牌1面與銀牌2面 9.第23屆俄羅斯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本校榮獲金牌3面與銀牌2面 10.第35屆「日本東京創新天才國際發明展」,本校榮獲金牌2面與銀牌1面 ◆專利績效、學生創業成功案例

YunTech於109年合計有56件專利已核准,其中發明專利共27件(48.21%)、其中包含4件美國專利,設計專利共3件(0.05%),新型專利共26件(46.42%)。 KOLpower(超酷能股份有限公司)109年9月23日設立,為知名Youtuber六指淵(45.7萬位訂閱者所創立、觀看次數:1,049,682次),KOLpower可以免費在線為影片進行自動化粗剪,通過對影片聲音部分的智能分析,自動剪掉無聲片段,大大節省了創作者的時間,深獲好評! 該公司入圍FITI創新創業激勵競賽10強(於創業潛力奬獲25萬元)、入圍S2B新創培育計畫(Startups To Business) 10強。 小時空設計有限公司(Tinco錫器)109年8月25日設立,由傳統職人錫工藝出發,結合數位客製技術,致力打造「抗菌環保、永續循環、生活美學、體驗DIY」的綠色品牌,並開發出全球首創的「錫銀合金」,發展出一系列優化生活、環境的錫器產品。 ◆學術國際化 本校致力於招收優秀國際學生、創新發展多元化,來自20餘國之國際學生約佔全校學生總數 4.8%。亦引進外籍師資,強化教學研究競爭力。 YunTech與全球35國336所著名大學簽訂姊妹校院協定,立足國內頂尖科技大學 躋身國際尖端學術社群,並鼓勵在校學生參與交換學生計畫。 針對來校外籍學生、僑生,國際事務處提供完善國際學生輔導、獎學金支持機制,致力創造國際化友善校園。 ◆各學院特色 工程學院

工程學院建築

配合國家重點科技發展,促進工業升級,工程學院以應用工程與系統整合技術為教育之重點,培育國家經建發展所需之高級科技人才,達成提昇國家競爭力之政策目標。 1.配合經建發展、培育工程人才。 2.加強科技研究、促進學術交流。 3.整合學院資源、增進產學合作。 4.強化專業領域、發展學院特色。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建築

培養獨立、自主、敬業、樂群之管理人才。 提昇管理學術研究,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 整合管理學院教學及研究資源,提供企業推廣教育、建教合作與諮詢顧問之服務。 設計學院

設計學院建築

提升我國設計教育水準,培育優秀設計人才;並配合校內的院際整合系所間的專業互補,加強教學、研究與服務品質,朝向國際一流的多元化設計學院發展。 1.配合國家發展,培育設計專才 藉由各系所相互的合作與整合,奠定新時代設計師的整體設計觀念,以期發揮設計績效,強化我國設計界的國際競爭能力。 2.加強設計研究,促進學術交流 加強整合性的學術研究,並建立國際交流管道,擴展設計教育、設計學術及設計推廣至國際層面。 3.整合系所師資,落實設計服務 整合各系所師資與人力,從事設計專案研究,並推動各項建教合作計畫與服務。 4.擴充設計領域,發展學院特色 逐步擴充相關設計系所,以期成為多元化的一流設計學院。 人文與科學學院

人文與科學學院建築

配合國家發展與業界需求,依據本校教育宗旨,在「科技與人文並重」和「理論與實務合一」的理念下,推動人文、數理化、通識教育;鼓勵學術研究並加強交流;進行產學合作與社區服務。 1.培養人文及應用科學領域的專業人才。 2.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觀與奠定紥實學術基礎。 3.推動產學合作提昇師生實務能力。 4.加強國際學術交流開拓師生國際視野與提昇研究風氣。 ◆連結 1. https://www.yuntech.edu.tw/index.php/2019-04-02-07-04-39/1/2019-04-02-07-23-55 2. https://go.yuntech.edu.tw/  

國立中正大學惠燊紀念獎學金

本校設有香港學生專屬「惠燊紀念奬學金」,歡迎就讀中國文學系、歷史學系或哲學系的香港籍學生提出申請! 申請資格:具香港永久居民身分,依香港居民來臺就學辦法在本校中國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入學,修讀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之學生 獎助額度:每學年獎助名額以最多6人為原則,每人獎助金額新臺幣7萬元整

海大學子赴日本高知大學 與三國學子共同實踐地方創生理念

海大師生於黑潮町與三國五校師生場域體驗交流
海大學子赴日本高知大學 與三國學子共同實踐地方創生理念

(本校訊)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以專業服務社會,注入特色產業活水推動地方創生,從在地連結國際,實踐社會責任。8月20日至25日,共5名海大學子在「三漁興旺–國際藍色經濟示範區」計畫支持下,赴日本高知縣,與日本高知大學、印尼茂物農業大學、印尼加查馬達大學、高雄科技大學等各校學生近30人交流,共同參與高知大學地域協働學部「地方創生GLOCAL演習」課程下的場域體驗活動,將在地經驗推向國際。

來自臺灣、日本、印尼的學生共同交流參與地方創生的經驗與想法
來自臺灣、日本、印尼的學生共同交流參與地方創生的經驗與想法

高知大學長年投入地方創生領域,並設有日本首創的地域協働學部,推廣「地方創生推進士」認證,是培育地方創生人才的知名大學。本次交流是繼海大與高知大學簽署MOU後,跨國社會責任合作的進一步實踐。交流團隊師生透過剖析少子高齡化下的地方發展困境,實地理解日本地方創生的現況,深化對創生成果的認識。參與交流的海大師生也從學習者的角度,取經高知大學地域協働學部國際交流課程之設計,於日本高知縣黑潮町展開考察,重新思索國際交流課程的可能方向。

海大學子與高知大學學生於高知市內共同踏查交流

在黑潮町場域體驗交流期間,海大學子除了和不同國家的學生分享過去社會責任實踐的經驗、一同學習與構思如何永續經營地方創生成果。參與本次交流的海洋政策碩士學位學程蔡宛廷同學分享,很開心可以透過移地交流學習不同文化,了解當地特色、發展困境與創生經驗,並反思地方創生之意義。高知大學將海外交流與地方場域體驗活動納入正式學分課程,並且在交流前提供學生充分訓練,體系十分值得借鑑學習。海洋觀光管理學士學位學程陳信妤同學表示,非常榮幸能先以觀察者的角度,聆聽日本地方創生的理念,再實地走訪黑潮町場域,了解日本與臺灣地方創生的差異,反思如何運用現有資源,創造出更不一樣的價值。期待未來海大也能開設這樣的課程,開拓更多國際討論機會,認識到各國的文化差異與對於地方創生的不同觀點。

前往黑潮町砂濱美術館創作漂流木作品,感受「沒有建築物的美術館」的設立理念

此次特別感謝高知大學赤池慎吾教授、岡村健志教授與増田和也教授在活動期間的細心安排,以及黑潮町、砂濱美術館提供協助。隨團教師海洋法政學士學位學程楊名豪助理教授表示,這段跨越國界的交流之旅不僅是與遠方夥伴之間友誼與文化的交織,更讓參與同學們成為臺日地方創生交流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期許同學們勇敢地踏出舒適圈,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並將交流的精神帶回校園,激勵更多海大學子展開人生冒險。

海大師生與參與交流活動各校師生合影

魟魚現身 機長分享138天飛行夢

魟魚現身 機長分享138天飛行夢
同學在演講結束後一擁而上,向老學長請益。(攝影/賴映秀)

【賴映秀淡水校園報導】航太系於10月6日中午12時30分邀請「2022台灣Red Bull 飛行日」獲得第二名和最佳人氣獎的「機長,飛得起來嗎?」團隊回校演講。E413教室擠滿了有飛行夢想的同學們,聆聽這幾位老學長這段瘋狂又熱血的經歷。團隊一行8人出席講座,除本校航太系校友范光毅、高偉良、練文志、蔡福居,及財金系張能翔,另兩位為梁天堯、吳心宸。成員囊括4位機長、1位航管經理、1位航行標訓部講師,和技術顧問、美工設計各1位,幾乎全為航空業。梁天堯打趣地說,第二名的獎品原來是「機長飛行體驗」,主辦單位最後因此認真和他們討論是否要更換。 他們把飛行器「魟魚」第三代等比模型從南崁工廠搬到教室,和同學們重溫今年9月18日在台中港舉行的台灣首屆飛行日活動當日,他們的飛行器——「魟魚」的飛行成果。在影片一次又一次倒帶、播放之中,團員意味猶濃的接力回憶從報名以來,一直到比賽這138天的點滴。當天亦有機師校友劉以德等親友團,坐在聽眾席為他們打氣。 航空系(航太系前身)12屆范光毅說以前唸書的時候對於空氣動力學沒有學好,這次參賽製作模型時,真正實證,體會什麼叫「翼地效應理論」、「雷諾數」。他要求一再重播「二次加速」的證據:「看到沒有?機長高偉良的頭向後動了一下!」讓大家看清楚,證明飛機真的有在飛。負責製作縮尺模型的航空系15屆系友練文志說,大學時代第一志願進航空系,曾經當過航模社社長,一天到晚「搞飛機」,雖然滿懷飛行夢,卻不能如願。他感慨萬分,記憶又回到年輕的時候:「感覺自己活過來了」。他說雖然模型在等比放大3倍之後,已然為9米長的龐然大物,但大家常為了飛機的精準、漂亮反覆測量、討論,連0.5mm都不放過,他說:「這0.5mm的堅持是最可貴的!」。 14屆高偉良是香港僑生,他說他年輕到現在都在搞飛機,這次是「不同世代的合作」。候補團員一號蔡福居是12屆,在比賽兩天前臨危受命,答應候補上場。他說,一件事情能不能成功就看決心夠不夠,這個團體這項特質非常明顯,是很珍貴、獨特,且值得珍惜的。18屆黃浩程是二號候補團員,現在己經開始退休生活的他說航空永遠都要有第二個備案,也鼓勵大家不要自我設限。最年輕的團員張能翔從財金轉行當機師,在最後播放5分鐘的影片,把參賽138天的點滴從設計手稿開場,經過模型製作、試飛、上樑拜拜,連大夥頭戴爆炸頭假髮的表演排練、噴香檳慶祝紀錄都公諸於世,為演講帶來輕鬆熱鬧的句點。

魟魚現身 機長分享138天飛行夢

「機長,飛得起來嗎?」團隊一行8人出席講座,把飛行器第三代「魟魚」模型從南嵌工廠搬到教室,左起梁天堯、張能翔、高偉良、黃浩程、范光毅、航太系主任蕭富元、吳心宸、練文志、蔡福居。(攝影/賴映秀)

原文網址: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5332

競技運動揚威東奧 國體培育多元運動人才

在SCI(科學引文系統)發表論文超過一百篇的大數據專家、於世界排名50的義大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擊劍高手同時也是腦科學專家、曾任FOX體育台美國職棒MLB球評、撰寫專欄評論運動時事,研究專長運動、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醫學院畢業的博士教授…,在看似沒有太多交集的專業領域裡,各自表現傑出的高手們有何共通之處? 他們都是國立體育大學臥虎藏龍的各學院教師,也是重要的教學研究與競技運動支援團隊成員。 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台灣選手們展現強大實力,在田徑、體操、舉重、射箭、跆拳道、桌球、網球與拳擊等項目,為沈悶防疫壓力下的台灣民眾帶來久未感受的興奮與驕傲,許多人更驚嘆台灣選手彷彿突然變得如此厲害? 國立體育大學校長邱炳坤直言,選手們的表現與實力絕非朝夕速成,除自身天賦與努力,也來自國家與學校等多方資源常年支持,一如今日的精準醫學,運動競技發展亦更為精確,國體精選了14個項目積極培養,其中即包括上述獲獎或進入決賽項目。 今日台灣運動競技訓練已迎頭趕上國際趨勢,不似過往單打獨鬥,燃燒自我為國爭光,而是更為系統化、科學化訓練,在跨域專業團隊支持下尋求穩定生涯發展。除了教練,針對項目特色與個人特質量身設計營養、體能與心理訓練,國體在近三年已投入近六千萬經費在各項輔助器材與專業儀器上,若須傾全村之力撫育一名孩童(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今日一名運動選手的培養也是傾注團隊與資源的成果。 國體更以運動競技為核心,發展出自選手擴及銀髮族、幼兒、成人等不同族群的運動專業人才,成為全民健康推手。 有心就能成為產業明日之星 如果還以為國立體育大學只招收運動選手,選手退役後只能轉任教練,那就大錯特錯!運動與體育其實大不相同,除競技外,舉凡運動推廣行銷、運動經紀…,這些專業不但帶動饒具各國特色的運動文化,更是一條在歐美大國早已行之有年的高產值產業鏈。 賽事轉播與報導推廣專業人才也屬於運動產業版圖,在東奧期間為國內媒體及民眾提供賽事與選手相關報導的NTSUper體育超人(運動傳播團隊),早於2019年拿坡里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即初試啼聲,由管理學院產經系運動傳播組學生們一手包辧供稿、攝影與影片。 東奧棒球賽裁判紀華文畢業於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也是體推系碩士班的校友,因熱愛棒球成為球賽裁判的他重返校園充電,傾囊相授的師長為賽季週末必須工作的他提供最大的協助與支持,不但專業學識獲得滿滿能量,更加入師生感情深厚的國體大家庭,打開廣寬視野。 從運動員、球隊、商品、器材到健身房,紀華文說運動產業產值高,對大眾身心健康有益,是能有效減少社會成本支出的產業,不論是否為運動選手,只要熱愛關心運動,都能在國體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科目,結合興趣與發展專業職涯。 以運動文化養人才,發展產業 邱炳坤指出國體旨在透過國際運動賽事與體育交流,為台灣運動業打下穩固基礎。他更希望推動運動文化來留住好選手,讓產業蓬勃發展。 於東奧勇奪銅牌的跆拳道國手羅嘉翎移地訓練時,須有教練、陪練員、防護員及翻譯隨行,若非國家投注資源經費,很難心無旁鶩,專注訓練。她坦言除了民間企業贊助,對選手持續關注與支持,去比賽現場身歷其境的實質參與,都有助於發展在地運動文化。 羅嘉翎覺得國體在資源、教練團與訓練氣氛都適合自己專心受訓,同時許多學長姐就讀國體大,進入這大家庭倍感親切,考量競技選手生涯短暫,甫升上大二的她已計畫退役後回國體研究所進修,融合學術研究與專業技術,讓她未來在體壇發展的內蘊更加茁壯充實。 「國體是體育運動的高級百貨公司。」邱炳坤表示,國體競技學院、管理學院、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四大學院所構成的專業領域提供多元學科選擇。歡迎來國體一起運動,成就自己,創造共好社會。 原文網址:https://admissions.ntsu.edu.tw/p/404-1046-56501.php?Lang=zh-tw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