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興趣成就我的專長

我是吳鎮添Timmy,來自香港,曾在新加坡、日本、台灣三地旅居,目前就讀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班一年級。過去的工作經歷,讓我感受到土地規劃與空間資訊應用的重要性,所以在選擇進修時希望涉獵相關領域,不斷地搜尋適合自己學習的管道,最終找到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我在2017年報讀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並於同年9月加入成為逢甲大學的一員。 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涯中,我學會多種專業與跨領域技能,除了基本的都市土地規劃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外,還有三維模型建置、空拍機實務應用、程式語言等。同時積極融入台灣生活,回饋學校與社會,參與校內招生服務隊、外語中心工讀等,並每年開辦鑽研空間資訊應用自主學習課程,輔導學弟妹學習最新的知識,加強應用實作能力。


假期停課不停學

回顧四年的大學生活,大一上學期初是適應期,修習都市計畫的專業課程,漸漸對學系有更深入的了解;寒假期間跟著人文社會學院-庶民文化研究中心陳介英老師深入南投魚池,走訪咖啡農的辛酸與甘苦。 寒假除了走訪南投外,更參加中鼎教育基金會所舉辦的「2018探索台灣120h」,同年暑假參與都資系的「日本金澤、京都和大阪的移地教學」,這兩個活動讓我對永續發展及都市計畫有更深入的了解。

自主學習課程活動照
自主學習課程活動照

從日本回來後,我和幾位同學加入都資系與資工系共同開設的PBL課程開發,各有不同領域(三維模型、程式設計與空間資訊)專長我們,以結合虛擬實景與物聯網技術為目標,打造以「校內導覽」為主題的互動式體驗,並在108年的科技與創意研討會發表成果,榮獲第一名。

受到都資系日本移地教學與中鼎教育基金會活動啟發,參加校內PBL課程,獲108年科技與創意研討會,發表成果第一名
受到都資系日本移地教學與中鼎教育基金會活動啟發,參加校內PBL課程,獲108年科技與創意研討會,發表成果第一名


製作課程教材,榮獲師長肯定

同年,進行坐標校正、適宜性分析、繪製都市計畫圖、製作三維城市模型及動畫等領域的研究;自行搜集網路資料的過程不易,遇到困難點就向系上師長和學長姊請教,成功改進相關軟體的傳統操作流程,並製作成教材,在師長鼓勵下,帶領同學一同完成專題實作。 從一竅不通到熟練應用,進而研發出便捷的進階技巧,鑽研、攻克新的知識點,使我得到很大的成就感;和全體同學們共同完成一學年的課程,並且在結束當下得到老師肯定,更是莫大的鼓舞。

二年級期末實習發表
二年級期末實習發表

 


學以致用,屢獲殊榮

除了基礎課業以外,每年也都會積極參與不同的研討會和比賽。從研討會中了解學術領域流行的研究方向、業界關心的議題及最新的技術發展;透過參加各種競賽發揮所學,在逢甲大學四年學習當中,先後獲得「第五屆全國大專院校暨高中職StoryMap校園競賽 – 大專組第三名」、「中華空間資訊學會109年學生實務專題競賽-優等獎」、「第六屆全國大專院校暨高中職StoryMap校園競賽 – 大專組第五名」、「2020國土測繪圖資GIS專題應用競賽-佳作」等獎項。參賽主題從最初的「臺中市中區城市導覽故事」、「青銀共居選址適宜性分析」,到進階的「雲林高鐵站造成環境變遷」及「臺中捷運合理性評估」,在老師的指導下在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活學活用。

產學雙長,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職場新鮮人

在學習跨領域的同時,掌握嶄新的專業知識點,點燃我對新事物的學習熱忱。在大二短短一年間內,學習並熟練掌握土地使用計畫、交通計畫、環境分析、空間資訊等專業技能。大二下學期開始與班上同學共同承接校外的工作專案,為西堤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辦理中科台中園區生態社區認證(EEWH-EC)推動計畫的實地現況調查與繪圖工作。 就讀大三時,加入都資系徐逸祥副教授的研究團隊,學習衛星影像處理及影像辨識等技術,透過航遙測的各種方法找出不同的參數,進行大面積農作物分類等相關應用。

我的興趣成就我的專長

同年暑假,我進入長豐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擔任實習生,協助辦理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及國土計畫鄉村規劃等專案。實際經歷工作生涯,擁有實戰經驗後,了解自己仍需再精進學習的部分,充分利用大四最後一年時間,補足還不擅長的專業領域,繼續累積知識與技術。 來自香港的我,雖然人生地不熟,但有幸得到師長們、學伴和各位學長姊的照顧,在大學生活的四年裡,走遍臺灣各地、曾經跨過山和大海,參加了各種不同的活動、比賽,譜寫了繽紛精采的大學詩篇。逢甲大學的學習讓我把興趣變成專業,相信你也可以在這裡找到與你趣味相投的機會,利用逢甲大學豐富的產學資源,為自己的大學生涯譜出一片新天地。   原文網址:https://www.fcu.edu.tw/differentbutbetter/share-detail/?id=34732&lang=zh

傑出應屆畢業僑生委員長獎 靜宜大學馬來西亞僑生徐詠倪

2021年傑出應屆畢業僑生委員長獎 靜宜大學馬來西亞僑生徐詠倪
2021年傑出應屆畢業僑生委員長獎 靜宜大學馬來西亞僑生徐詠倪

  為鼓勵僑生在臺求學期間優秀表現,僑務委員會首次核發委員長獎給應屆畢業僑生,全國僅核發20位。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童振源比喻各位獲獎僑生是「千挑萬選」,能夠在眾多僑生中脫穎而出獲得委員長獎,可說是非常不容易。童振源感謝葉詩卉心繫僑務,捐贈新臺幣100萬元獎學金獎勵僑生敦品勵學,鼓勵海外僑生來臺求學之外,更對僑委會各項政策的大力支持與協助。童振源叮嚀僑生們銘記這份鼓勵,把握求學期間來打下的堅實基礎,同時持續培養自己與時俱進的能力,以自信、勇敢的態度,繼續在未來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來自馬來西亞的徐詠倪畢業於靜宜大學,首先能夠經由母校的推薦,以及各位評審委員的認可,獲得2021年僑務委員會「傑出應屆畢業僑生委員長獎」,她備感榮幸。 徐詠倪個性較為活潑和開朗,身邊的人總是把她形容成是一個外向活潑的女孩,但其實骨子裡,卻是一名對自己要求甚高的女漢子。在臺灣留學期間,徐詠倪總秉持著「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之心態,在一般人認為不好的「失敗」和「忙碌」,對她來說都是進入職場以前最好的磨練機會。 作為一名境外學生,徐詠倪從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份而認為自己與臺灣格格不入,而是積極尋找熱情和創造自我定位。因為熱愛説話和主持,在學期間徐詠倪還是一名電臺廣播節目主持人、活動司儀、國中廣播社團指導老師,這當中主持累積超過60集廣播節目以及20場大小型活動。「將興趣轉換成日常,對我而言是件快樂且有成就感的事。」 那麼,是什麼一直驅使詠倪守在熱情的路上?大學有位教授曾經對我説過:「Stand Out For Outstanding」,這句話對她影響深遠。除了主持和說話,大學四年,徐詠倪曾任僑生會副會長,參與和帶領幹部舉辦了各式各樣僑生會的活動,並協助學校進行海外招生事宜;同時也參與了許多校内外的研習活動和志願服務。不管是聼講師們如何傳授和分享經驗,還是帶領國高中同學認識新媒體和製作廣播,每一次的磨練,對她來説都是不一樣的體悟和收穫。此外,為了增加自己的經驗值和賺取生活費,徐詠倪也擔任課程兼任學習助理以及校内行政單位工讀生。


「大學這四年教會我的事情太多,但影響我最大的三件事,不是將課業、社團和愛情,所謂的三大必修學分修好修滿。因為比學分更重要的,是懂得包容自己的缺失、不硬擠不屬於你的圈子、不害怕與別人不一樣。」 蒙受靜宜大學國際處的校内獎助學金,徐詠倪從來不需要擔心學雜費的問題;也因為僑委會的獎勵,自107年度開始至109年度,連續三年榮獲僑務委員會學行優良僑生獎學金,讓她在生活費上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在臺灣留學的這條路上,我遇到了很多貴人。不管是離家兩千9百多公里的第二個家-僑委會、靜宜大學教導我的每位師長,還是陪伴我并肩作戰的幹部和夥伴們」,如果說路是自己走出來的,那這些人便是指引她前進的明燈。以前她總覺得,和大家說「我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是一件很驕傲的事;但後來她發現,還能再附加一句「我畢業於靜宜大學,我是一名留臺生」,這句話更令她自豪。 這份「傑出應屆畢業僑生委員長獎」,對於徐詠倪來說,意義非凡。「我無法確認地說我以後一定會成為多麼偉大和了不起的人物。但此刻平凡的我卻因為有了感恩的心而變得不凡」。僑委會的認可,奠定了她即便面臨疫情當下就業與家人團聚的困難,也讓她更加努力,全面發展,期望不辜負僑委會和葉詩卉僑務委員的用心良苦。「我會將這份獎學金善用於額外增值的課程,還有遠在故鄉的父母和家人」。徐詠倪亦承諾,未來有能力之時,更會把這份愛傳遞,幫助和獎勵更多學弟妹。展望未來,徐詠倪將秉持謙虛態度,期許自己能帶著留學這四年不管是學業、社團還是工作給予的能量,繼續用心學習,挑戰自我。 原文網址:https://www.ocac.gov.tw/OCAC/Pages/Detail.aspx?nodeid=346&pid=29686016&fbclid=IwAR1ep-d_A472qsBuBp9UiJCPoWgR8M3Gx4B53gh75rTjpuV8ZnGyZIwjcso

巴黎奧運台灣獎牌數史上第二多!這間大學為何功不可沒?

坐落於桃園龜山區的國體,從1987年以來,經歷多次升格、合併與改名、轉型,在2009年正式以國立體育大學揭牌運作,身為學校第一屆校友,邱炳坤不論在選手、教練,還是校長生涯,都以「國際揚威、體育磐石」為基石,盡心盡力向海內外推廣運動。 邱炳坤在里約奧運期間,擔任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法人化後首位執行長,幫助中華隊奪得三面獎牌,這也奠定後來中華隊在東京、巴黎奧運能奪牌的實力。但,他也在學術研究上,實踐自身所強調的「跨域整合」,結合過去身為射箭選手的經歷,為國際射箭總會的經濟影響評估,做出重要貢獻。 從邱炳坤過去經歷,以及國體在奧運、亞運展現出的強勢競爭力,讓人不禁質疑,「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似乎不再是運動員所背負的標籤,運動競技與知識的結合,已成未來國家國力發展必要條件。

國體作為國家運動競技領頭羊,跨域合作成奧運佳績隱藏功臣!

巴黎奧運開始前,由於東奧主力選手的老化及帶傷,中華隊並沒有獲得太多期待,然而成果卻打破眾人預期,創下歷屆獎牌數第二高。可見台灣在運動競技的培育上愈加成熟,而邱炳坤也自豪地表示,這屆奧運表現其實是在他的預料之中,但能夠再創佳績絕非偶然,政府、學校、企業的合作,更不是一蹴可幾,而是在各界努力下促成。 尤其國立體大作為此次代表團重要成員,60位選手中就有31位來自於國立體大,包括桌球選手莊智淵、羽球選手周天成、網球選手曹家宜等人,以及諸多防護員、教練等等,堪稱明星級選手陣容與完整的後勤部隊,都足以證明,國體在運動科學人才的培育,不容小覷。 能夠有此佳績,邱炳坤指出,關鍵在於綜合能力的表現,除了運動競技的術科,運動防護、運動心理、科學等學科結合術科,幫助選手更清楚自身狀況,因此跨域整合的成功,是整體表現上升的關鍵。 誠如邱炳坤所言,國體在跨域知識的推動更是不留餘力,除了課程跨域,在今年5月也舉辦「運動科技應用跨領域人才培育方案論壇」,與清華大學、成功大學在培育未來運動科技人才上攜手合作。此外,隨著社群軟體、短影音愈加發達,轉播、行銷團隊在運動競賽上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吃重,運動員出身的邱炳坤,也充分認同影音行銷對運動員的幫助,投入各系所成員,組成國立體大的自媒體NTSuper。 相較美國運動產業在產業排名為全國第六,台灣明顯還有發展空間,根據體育署統計,在2022年運動場館營業額306.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規律運動人口比例更達到34%,擺脫疫情低迷,整體產業明顯是逐年上漲。 對於運動產業未來發展,邱炳坤同樣看好,以大巨蛋近期開放為例,其帶動周圍商業量能巨大,光是捷運載客量就不容小覷,可見運動產業的商業規模潛力之大。此外,成立體育部的謠言,也隨著行政院宣布成立運動發展籌備小組而四起,根據體育署表示,體育部發展十大任務中,就包含推廣運動產業、籌備國家運動產業發展中心等,可見運動產業將是我國未來重點發展項目之一。 產業擁有大好前景,對於學生選擇校系自然有十足吸引力,而對此邱炳坤也大方表示,過去只要有專長,能夠進體育大學,現在更希望,學生要保有熱情,不論研究選手心理、運動社會學等等,只要是熱愛運動都歡迎一同參與運動盛事。 原文網址:https://admissions.ntsu.edu.tw/p/404-1046-56500.php?Lang=zh-tw:

競技運動揚威東奧 國體培育多元運動人才

在SCI(科學引文系統)發表論文超過一百篇的大數據專家、於世界排名50的義大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擊劍高手同時也是腦科學專家、曾任FOX體育台美國職棒MLB球評、撰寫專欄評論運動時事,研究專長運動、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醫學院畢業的博士教授…,在看似沒有太多交集的專業領域裡,各自表現傑出的高手們有何共通之處? 他們都是國立體育大學臥虎藏龍的各學院教師,也是重要的教學研究與競技運動支援團隊成員。 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台灣選手們展現強大實力,在田徑、體操、舉重、射箭、跆拳道、桌球、網球與拳擊等項目,為沈悶防疫壓力下的台灣民眾帶來久未感受的興奮與驕傲,許多人更驚嘆台灣選手彷彿突然變得如此厲害? 國立體育大學校長邱炳坤直言,選手們的表現與實力絕非朝夕速成,除自身天賦與努力,也來自國家與學校等多方資源常年支持,一如今日的精準醫學,運動競技發展亦更為精確,國體精選了14個項目積極培養,其中即包括上述獲獎或進入決賽項目。 今日台灣運動競技訓練已迎頭趕上國際趨勢,不似過往單打獨鬥,燃燒自我為國爭光,而是更為系統化、科學化訓練,在跨域專業團隊支持下尋求穩定生涯發展。除了教練,針對項目特色與個人特質量身設計營養、體能與心理訓練,國體在近三年已投入近六千萬經費在各項輔助器材與專業儀器上,若須傾全村之力撫育一名孩童(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今日一名運動選手的培養也是傾注團隊與資源的成果。 國體更以運動競技為核心,發展出自選手擴及銀髮族、幼兒、成人等不同族群的運動專業人才,成為全民健康推手。 有心就能成為產業明日之星 如果還以為國立體育大學只招收運動選手,選手退役後只能轉任教練,那就大錯特錯!運動與體育其實大不相同,除競技外,舉凡運動推廣行銷、運動經紀…,這些專業不但帶動饒具各國特色的運動文化,更是一條在歐美大國早已行之有年的高產值產業鏈。 賽事轉播與報導推廣專業人才也屬於運動產業版圖,在東奧期間為國內媒體及民眾提供賽事與選手相關報導的NTSUper體育超人(運動傳播團隊),早於2019年拿坡里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即初試啼聲,由管理學院產經系運動傳播組學生們一手包辧供稿、攝影與影片。 東奧棒球賽裁判紀華文畢業於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也是體推系碩士班的校友,因熱愛棒球成為球賽裁判的他重返校園充電,傾囊相授的師長為賽季週末必須工作的他提供最大的協助與支持,不但專業學識獲得滿滿能量,更加入師生感情深厚的國體大家庭,打開廣寬視野。 從運動員、球隊、商品、器材到健身房,紀華文說運動產業產值高,對大眾身心健康有益,是能有效減少社會成本支出的產業,不論是否為運動選手,只要熱愛關心運動,都能在國體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科目,結合興趣與發展專業職涯。 以運動文化養人才,發展產業 邱炳坤指出國體旨在透過國際運動賽事與體育交流,為台灣運動業打下穩固基礎。他更希望推動運動文化來留住好選手,讓產業蓬勃發展。 於東奧勇奪銅牌的跆拳道國手羅嘉翎移地訓練時,須有教練、陪練員、防護員及翻譯隨行,若非國家投注資源經費,很難心無旁鶩,專注訓練。她坦言除了民間企業贊助,對選手持續關注與支持,去比賽現場身歷其境的實質參與,都有助於發展在地運動文化。 羅嘉翎覺得國體在資源、教練團與訓練氣氛都適合自己專心受訓,同時許多學長姐就讀國體大,進入這大家庭倍感親切,考量競技選手生涯短暫,甫升上大二的她已計畫退役後回國體研究所進修,融合學術研究與專業技術,讓她未來在體壇發展的內蘊更加茁壯充實。 「國體是體育運動的高級百貨公司。」邱炳坤表示,國體競技學院、管理學院、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四大學院所構成的專業領域提供多元學科選擇。歡迎來國體一起運動,成就自己,創造共好社會。 原文網址:https://admissions.ntsu.edu.tw/p/404-1046-56501.php?Lang=zh-tw

競技運動揚威東奧 國體培育多元運動人才

在SCI(科學引文系統)發表論文超過一百篇的大數據專家、於世界排名50的義大利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擊劍高手同時也是腦科學專家、曾任FOX體育台美國職棒MLB球評、撰寫專欄評論運動時事,研究專長運動、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醫學院畢業的博士教授…,在看似沒有太多交集的專業領域裡,各自表現傑出的高手們有何共通之處? 他們都是國立體育大學臥虎藏龍的各學院教師,也是重要的教學研究與競技運動支援團隊成員。 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台灣選手們展現強大實力,在田徑、體操、舉重、射箭、跆拳道、桌球、網球與拳擊等項目,為沈悶防疫壓力下的台灣民眾帶來久未感受的興奮與驕傲,許多人更驚嘆台灣選手彷彿突然變得如此厲害? 國立體育大學校長邱炳坤直言,選手們的表現與實力絕非朝夕速成,除自身天賦與努力,也來自國家與學校等多方資源常年支持,一如今日的精準醫學,運動競技發展亦更為精確,國體精選了14個項目積極培養,其中即包括上述獲獎或進入決賽項目。 今日台灣運動競技訓練已迎頭趕上國際趨勢,不似過往單打獨鬥,燃燒自我為國爭光,而是更為系統化、科學化訓練,在跨域專業團隊支持下尋求穩定生涯發展。除了教練,針對項目特色與個人特質量身設計營養、體能與心理訓練,國體在近三年已投入近六千萬經費在各項輔助器材與專業儀器上,若須傾全村之力撫育一名孩童(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今日一名運動選手的培養也是傾注團隊與資源的成果。 國體更以運動競技為核心,發展出自選手擴及銀髮族、幼兒、成人等不同族群的運動專業人才,成為全民健康推手。 有心就能成為產業明日之星 如果還以為國立體育大學只招收運動選手,選手退役後只能轉任教練,那就大錯特錯!運動與體育其實大不相同,除競技外,舉凡運動推廣行銷、運動經紀…,這些專業不但帶動饒具各國特色的運動文化,更是一條在歐美大國早已行之有年的高產值產業鏈。 賽事轉播與報導推廣專業人才也屬於運動產業版圖,在東奧期間為國內媒體及民眾提供賽事與選手相關報導的NTSUper體育超人(運動傳播團隊),早於2019年拿坡里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即初試啼聲,由管理學院產經系運動傳播組學生們一手包辧供稿、攝影與影片。 東奧棒球賽裁判紀華文畢業於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也是體推系碩士班的校友,因熱愛棒球成為球賽裁判的他重返校園充電,傾囊相授的師長為賽季週末必須工作的他提供最大的協助與支持,不但專業學識獲得滿滿能量,更加入師生感情深厚的國體大家庭,打開廣寬視野。 從運動員、球隊、商品、器材到健身房,紀華文說運動產業產值高,對大眾身心健康有益,是能有效減少社會成本支出的產業,不論是否為運動選手,只要熱愛關心運動,都能在國體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科目,結合興趣與發展專業職涯。 以運動文化養人才,發展產業 邱炳坤指出國體旨在透過國際運動賽事與體育交流,為台灣運動業打下穩固基礎。他更希望推動運動文化來留住好選手,讓產業蓬勃發展。 於東奧勇奪銅牌的跆拳道國手羅嘉翎移地訓練時,須有教練、陪練員、防護員及翻譯隨行,若非國家投注資源經費,很難心無旁鶩,專注訓練。她坦言除了民間企業贊助,對選手持續關注與支持,去比賽現場身歷其境的實質參與,都有助於發展在地運動文化。 羅嘉翎覺得國體在資源、教練團與訓練氣氛都適合自己專心受訓,同時許多學長姐就讀國體大,進入這大家庭倍感親切,考量競技選手生涯短暫,甫升上大二的她已計畫退役後回國體研究所進修,融合學術研究與專業技術,讓她未來在體壇發展的內蘊更加茁壯充實。 「國體是體育運動的高級百貨公司。」邱炳坤表示,國體競技學院、管理學院、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四大學院所構成的專業領域提供多元學科選擇。歡迎來國體一起運動,成就自己,創造共好社會。 原文網址:https://admissions.ntsu.edu.tw/p/404-1046-56501.php?Lang=zh-tw

AI學院開設微軟Azure專班 助境外生考照

AI學院開微軟Azure專班
外生微軟Azure專班學生與工學院暨AI創智學院院長李宗翰(前排右三)、境外生輔導組組長林玉屏(前排右二)合影。(圖/AI創智學院提供)
AI學院開微軟Azure專班
境外生微軟Azure專班上課情形。(圖/AI創智學院提供)

 


【本報訊】本校攜手台灣微軟由AI創智學院主辦之境外生微軟「Azure AI Fundamentals(AI-900)Workshop」專班一經推出,受到熱烈迴響。為滿足境外生需求,並鼓勵境外生培育AI跨領域通才能力,該專班於6月17日加開第二場,共有25位境外學生積極參與工作坊,並將於28日進行微軟國際證照考試,以呈現所學AI知識和技能。 該專班邀請台灣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雲端解決方案經理廖冠豪擔任授課講師,為確保境外生能充分理解和參與課程內容,全程以全英語授課,帶領境外生進行「Custom Vision」、「Machine Learning」、「QA Bot」等實作,為境外生提供扎實的專業學習和實用的技能培訓。 工學院暨AI創智學院院長李宗翰、境外生輔導組組長林玉屏出席課堂鼓舞學生士氣,李宗翰特向學生們說明AI創智學院實境場域智慧互動牆的AI運用技術,並進行大合影。學生們對於揮手便能召喚吉祥物拍照,感到十分驚喜有趣。 李宗翰並表示,開設該全英語專班為境外生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台,同時也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開啟了新的可能性。他進一步說明,「AI-900」專班並不要求學生具備AI相關基礎,即使是零基礎的學生也能夠參與學習,對於非專業科系但對AI有興趣的學生非常友善。 林玉屏表示,境外生們對於能參加AI-900工作坊,接觸AI新領域的機會非常珍惜。學生們表示期待在28日的證照考試中,能夠展現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績。(文/AI創智學院) 原文網址: 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6546

明日之星在醒吾,醒吾科大線上教育展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d7Kz9m49U&t=197s

關於東吳?你可能不知道的大小事

 

元智應外打造虛擬校園 遊戲中學華語

35373
元智應用外語系副教授陳怡蓁與應外系學生團隊推出結合校園地圖的「YZU Mandarin Fit」手機App,並打造虛擬校園的「YZU Mandaverse 元智華語宙」/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元智大學為協助外籍生即早熟悉校園且更輕鬆快速融入華語環境,由應用外語系副教授陳怡蓁與應外系學生團隊推出結合校園地圖的「YZU Mandarin Fit」手機App,並打造虛擬校園的「YZU Mandaverse 元智華語宙」,讓外籍學生身歷其境的認識校園、熟悉環境,甚或與他人學習合作。在元宇宙校園學華語,引領科技化教育的未來方向。「YZU Mandarin Fit 元智華語快易通」由越南籍碩士生黃黎淵芳及本國籍碩士生王凱薇共同開發。 指導老師陳怡蓁表示,「YZU Mandarin Fit」透過擴增實境(AR)技術、以遊戲破關方式,讓新生在校園中探索空間、熟悉各個處室所在、並配合提供華語會話教材,協助國際學生更自信地與同學和教職員工溝通。App中使用適合TOCFL Band A的詞彙列表,以協助學生準備華語能力考試。另一項特別功能是AR漢字演變,透過AR技術,學生可以探索漢字的演變和背後的文化故事,使學習華語變得更有趣。

35370
應外系邱昱哲同學解說「YZU Mandaverse 元智華語宙」/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以元宇宙為概念建置的虛擬校園應外系邱昱哲同學解說「YZU Mandaverse 元智華語宙」是由大學部、陳淑華、張廖家琪及戴祥恩共同研發。指導老師陳怡蓁表示,虛擬校園不僅讓外籍學生在入學前身歷其境地認識學校環境,甚至在入學後,也能在虛擬空間中與其他學生共同學習及合作,彷彿遊戲般的操作介面讓華語學習變得豐富有趣,提供了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引領科技化教育的未來方向。 陳怡蓁表示,科技輔助語言學習是時下的趨勢,透過虛擬校園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在這個虛擬校園中,應外系的學生展現了STEAM教育的成效,以英語專才為媒介、設計母語中文的教學,藉助科技輔助傳遞知識。結合外語專長與科技能力,使得跨文化的語言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未來將在虛擬空間引入「華語聊天室」活動,提供更多互動學習機會。 元智的創新教學特色,讓學生們展現出多元智慧及人文關懷,營造高度友善的國際化大學風氣,「YZU Mandarin Fit 元智華語快易通」及「YZU Mandaverse 元智華語宙」的推出,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展現。入學前適合用「YZU Mandaverse 元智華語宙」熟悉校園環境,入學後則可以透過「YZU Mandarin Fit 元智華語快易通」學習溝通華語,同時「YZU Mandaverse 元智華語宙」還可以當作線上學習平台,進行線上學習合作。科技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為元智大學的教育模式注入全新元素,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校友,無論身在何處,都能透過科技體驗未來教育的精彩與無限可能性。   原文網址: http://yzunews.yzu.edu.tw/virtual-campus/

人文薈萃、藝術青創之搖籃 -人文藝術學院

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為「人文」與「藝術」兩大學群的結合,設有中國文學系、外國語言學系、應用歷史學系、視覺藝術學系及音樂學系等5個學系,以及人文藝術中心與台灣文化研究中心2個附屬中心。該學院主要培育追求卓越與創新、術德兼備、全人發展及主動關懷社會,具備文化意識與全球視野之優秀人才,為積極拓展學生國際學習視野,該學院與日本岡山大學、日本德島大學、斯洛維尼亞盧比雅那大學、中國北京傳媒大學及德國姐妹校呂北克音樂院等簽屬MOU合作計畫,每年有交換生學習、見習及展演等,有助於未來從事國際文化教育、藝術創作或戲劇表演等相關工作。歷年來嘉大音樂劇公演、嘉大藝術節及「嘉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在雲嘉南地區已形成具代表性藝術文化活動,對陶冶地方人文素養與歷史文化發展極具影響力。 師生跨域合作學習,學生未來1+1大於2 該學院教師積極爭取跨域合作計畫,中國文學不再只是紙上談兵,文學攜手農學,辦理議題導向跨院系敘事力新創課程發展計畫「在故事田裡種出農業未來」,針對食農食安議題,推廣跨領域教師社群,開設創新課程,促進嘉大人文與食農專業合作,讓未來發展1+1能大於2,共創農業文創新發展;外國語言學系教師專研國小英語教學、英語寫作教學與跨文化研究、應用AR/VR或桌遊於英語教學、數位閩南語及華語語彙評估測驗發展、自閉症患者之隱喻研究及華語教學和句法語意研究等,因應數位科技潮流的發展,跨域數位人文、文創及CLIC英語教學。例如:結合數位科技(python程式、scratch程式、資料科學及大數據)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能;音樂學系推動「表演藝術與行銷產業人才培育及社會回饋計畫」,開設跨域「音樂劇製作學程」特色學程,利用兼具各類藝術技能之綜合表演「音樂劇」形式,提供非音樂學系學生劇場學習場域;視藝學系教師配合教育部政策發展,推動「中等學校暨國小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及「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培育國民扎根藝術美感之生活教育。 中國文學系 中國文學系志在傳承中華學術文化,培養學生具備中國文學及臺灣文學之學術涵養,厚實人文素養及思辨能力,積極培育以人文為主、科技為輔、理論與實際結合之新時代中文人才。每年師生合作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供學生與國際學者對談之機會,精進學術研究風氣;出版《嘉大中文學報》探究中國文學與文化;舉辦嘉大現代文學獎、勇於文學獎、中文之夜畢業公演,提供學生自由創作及表演的舞臺。該學系除專業課程外,為培育接軌社會所需人才,開設實用性課程,如「新聞編輯與採訪」、「劇場實務」、「報導文學」、「現代詩創意寫作」、「劇本寫作」、「文創實務」及「數位編輯與出版」等有助於縮短學用落差,畢業後可從事文化補教出版事業、媒體文字編輯、編劇創作或政府機關部門等文職工作。 外國語言學系 外國語言學系以培養對「英語教學」及「應用外語」有興趣之學生為主,分為英語教學組及應用外語組。「英語教學」組可進階學習英語理論基礎及溝通技巧,亦重在教學法之學習與運用,同時可結合數位科技發展及桌遊設計,培養學生具備英語教學力,如取得師資生資格修畢教育學程專業課程並符合教育部相關規範,未來有機會擔任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師,亦可於業界教育機構擔任英語教師、英語國際文教出版事業或專業外語企劃人員。「應用外語」組則為培養學生優秀英(外)語溝通、商務溝通及翻譯能力,除能精進英語能力,同時可修習第二外語(日語/法語)課程及商務類課程,將有助於從事交通運輸服務業、語言治療師、翻譯人員或國際貿易行銷專員等。語言是通往世界的鑰匙,具有良好外語能力,可以讓人探索世界無限的寶藏,每年教育部獎助學金補助供學生赴美國、英國及日本等大學擔任交換生或教育實習等,強化學生國際學習力。該學系教師專長豐富,涵蓋語言學、英語教學和英美文學,也與國外機構合作有多項合作案,近年榮獲教育部強化與東協及南亞國家交流、歐盟ERASMUS國際學術交流及2021年波蘭華沙大學國際交流協定等;系內教師積極指導學生爭取大專生研究計畫案及參與實作競賽表現優異,如獲得108學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創作獎、參與「2020商業實戰提案賽」榮獲優勝,展現跨領域合作與多元學習成果,以及參加黑克松程式設計競賽榮獲數位治理創意發想組第二名。 應用歷史學系 應用歷史學系為全臺首創應用歷史學系(所),以歷史為專業基礎,輔以環境與區域發展,積極與當代社會需求連結,融入當前生活議題,強化職能導向課程,培養學生具備人文與區域研究相互均衡之知識,以結合文化產業發展。未來可從事文化資產、導遊領隊、博物館管理、史料編纂或社區營造等相關產業。該學系為鼓勵全校學生跨域專長,將歷史文化與影像、數位動畫及圖文創作等數位結合,辦理「歷史文化推廣獎」競賽,以融入文化產業、觀光導覽、社區營造及多媒體產業等元素,厚植及提升學生史識底蘊及專業技能,發展學生實作及應用能力,提升學生創意及創作層次及思維,了解歷史多元應用之可能;出版《嘉大應用歷史學報》,扮演文化及歷史的探索者及承接者,跳脫出原本對地方文化資產既有的認知,企望發現不顯著或未發掘之歷史文化,增進學術交流及研究發展。 音樂學系 音樂學系教師專長完整,包括鋼琴、管樂、弦樂、聲樂、音樂教育、音樂學、理論作曲、指揮、爵士樂及錄音工程等各種專業領域,課程規劃強調學用合一,以學生為主體,提供專業級的教學場域,期培養學生音樂專業領域之基本素養、音樂專業演出能力、音樂專業教學能力及順應社會潮流的音樂應用能力。學生學習成就著重演奏(唱)技能的養成,除專業理論課程,亦可透過各類展演團體,如交響樂團、管樂團、爵士樂團、合唱團及音樂劇團等,強化實際演出及策展經驗,學習團隊合作精神,20年來膾炙人口大型音樂劇公演深耕雲嘉南地區,是每年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活動。近年為拓展學生配合教學及展演需求,斥資千萬打造最新專業教學空間,建置流行音樂練團室、專業錄音室及恆溫恆濕控制琴房等,同時增添演奏型平臺鋼琴,汰舊換新打擊樂器及活動式舞臺表演音響等設備,各項軟硬體設備均領先全國各音樂系,希冀培養具備音樂演奏之專門技術與專業精神,成為稱職的專業演奏人員與音樂教育人才。 視覺藝術學系 視覺藝術學系為培育專業藝術創作者、藝術設計師與藝術理論研究者,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藝術與設計之專業知識與研究方法;另方面使學生能夠從藝術材料與形式之探討中體會與表達視覺的觀念,強化視覺敏銳度及表現能力。每年提供學生嘗試獨立創作與研究之機會,推動與社區間的藝術文化合作,繼而提升社區居民對藝術的瞭解與欣賞能力,使學生親近鄉土,熱愛與美化這片土地。課程規劃著重提升學生在藝術創作、設計、藝術教育與藝術理論的知能,著重傳統藝術媒材與數位媒體之互補,讓學生無論升學或就業都具備高度競爭力,未來發展方向可從事藝術創作或設計,亦可擔任藝術行政人員或從事藝術理論研究與寫作。該學系教師除授予學生專業學理知識,更讓學生有無限的自由創作空間,研究生陳泓元參加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109年「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榮獲入選獎;109年甫畢業之傑出系友羅珮云參加「2020屏東美展」,以黑馬之姿一舉榮獲第二類屏東獎優選,該學系秉持教育目標,培育更多優秀青年學子與國內外藝術專業接軌能力。

應用歷史學系校外教學參訪地方宮廟,了解廟宇文化意涵及傳統宗教信仰文化。
外國語言學系學生可藉由獎助學生赴美國、英國及日本等大學擔任交換生或進行教育實習,提升自我國際學習力。
視覺藝術學系推動與社區間的藝術文化合作,辦理各項創作展覽,增進地方藝術涵養。

  原文網址:https://www.ncyu.edu.tw/newsite/news4.aspx?news_sn=3838&pages=7&d_1=2020-01-01&d_2=2021-12-31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