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開辦挑戰極限英語營 培養六角形人才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Culture Center of Yuan Ze University is conducting a month-long Intensive English Camp. This immersive camp allows students to surpass their limits and improve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in a concentrated manner. Students can rapidly enhance their English skills through an immer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iming to cultivate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with diverse capabilities. 【本報訊】

圖四元智開辦挑戰極限英語營 幫助學生超越自我
(元智開辦挑戰極限英語營,幫助學生超越自我/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元智大學國際語言文化中心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挑戰極限英語營,為校內學生提供超越自我、精進英語能力的密集式營隊,透過沉浸式的學習環境,跳耀式地增進自我英語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六角形人才。 元智大學為培育學生國際視野,創造國際學習環境上不遺餘力,多年來在相關軟硬體設施上投注龐大資源,今年更因雙語教學的優良辦學成果,深獲教育部認可,管理學院、電通學院與資訊學院皆榮獲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EMI)的支持。

圖一TOEIC 備考課程
(TOEIC 備考課程/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語言中心主任陳信宏表示,挑戰極限英語營在四週的密集式課程中,由19位老師提供120小時、13門多元課程,包含課間12場English Talk、午餐英語講座與English Corner、個別口語能力評估、夜間Tutorial Time,甚至週末更安排了4場文化之旅,學生透過師長帶領,分別到桃園、台北、台中以及宜蘭進行語言任務解題與文化踏查,探索臺灣的不同角落,發現當地的風俗與民情文化,再搭配期末的成果展,將過程中的學習,以英語方式呈現,達到學用合一的學習成效。 陳信宏說,透過專業的教師指導,掌握多元技能。課程設計在結合理論與實踐,透過豐富多樣的學習形式,包括課堂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和報告等,以幫助學員全面提升英語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日間課程採用任務式教學方式導入,除了理論知識的傳授之外,亦注重學員個人或小組的實作或報告的呈現。這樣的安排有助於學員將所學的說、聽、讀、寫技能整合並實際應用於實際情境中並可加強團隊合作和社交能力。週末戶外或企業參訪活動,讓學員了解當地文化和專業領域的最新發展。 會計系曾同學感謝學校舉辦營隊,不僅可提升英語能力外,更在許多小組任務中,學習到珍貴的軟實力;資工系邱同學提及營隊帶來許多意料外的收穫,包含朝夕相處下熟識跨領域的朋友、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更重要是自信心大幅提升,自己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陳信宏分享,看到參與學生於過程中的蛻變,尤其在成果展的自信表現,正是元智辦學的最佳體現。

圖二一對一寫作諮詢
(一對一寫作諮詢/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圖三英語辯論技巧課程
(英語辯論技巧課程/照片由本報訊提供)

          原文網址 : http://yzunews.yzu.edu.tw/challenge-the-extreme-english-camp/

亞大博班生陳郭益言連獲12項國際設計大獎

亞大博班生陳郭益言連獲12項國際設計大獎

「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獲得美國NYX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創作海報獲美國VEGA白金獎!

圖說:陳郭益言的作品「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拿下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數媒系博士班同學陳郭益言,近期設計7件作品,連續獲得美國等共12項國際大獎肯定。其中「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獲得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這項比賽今年有57個國家共 4876 件作品參賽,評審團由25個國家46名評審組成,陳郭益言博班指導老師謝省民教授表示,能獲得獎項實屬不易。

陳郭益言的作品「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拿下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
圖說:陳郭益言的作品「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拿下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

陳郭益言的3件作品獲5項國際獎:①創作論文「世界人權宣言海報設計創作研究」的30張海報作品,獲得美國VEGA國際數位設計獎,學生類組最高榮譽白金獎;②「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獲得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③「IT IS NOT A GAME」海報作品,分別獲得刊登在美國創意季刊第65期優勝組、2021年澳門設計大獎入選、2021烏克蘭COW國際設計雙年展入選等獎項肯定。

另外4件作品,獲7項國際獎:①「Love & Peace in Kinmen」字體設計海報作品,入選第32期日本國際字體設計年鑑、入圍了2022年美國字體傳達藝術作品;②「韓國印象」作品,獲得韓國駐台北代表處所舉辦「韓國設計徵件比賽」優等獎;③「Towards Peace」海報作品,入選伊拉克建國100年國際海報展;④「Know Love, Know Peace」海報作品,入選了2021第一屆韓國舉辦的B.I國際海報藝術雙年展,以及西班牙Signú Concurso大學生國際平面設計,及烏克蘭COW國際設計雙年展。

陳郭益言同學的「世界人權宣言海報設計創作研究」30張海報作品,獲美國VEGA國際數位設計最高榮譽白金獎。
圖說:陳郭益言同學的「世界人權宣言海報設計創作研究」30張海報作品,獲美國VEGA國際數位設計最高榮譽白金獎。

陳郭益言指出,「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作品以中國詩句的意境,轉化成數位山水的繪畫;:「韓國印象」是以韓國地標「南山塔」創作的海報作品;「Towards Peace」以伊拉克國旗在空中飄揚創作;「Love & Peace in Kinmen」以國字「金門」,加上金門風獅爺的造型創作;「Know Love, Know Peace」海報作品,以放下手中武器,握手言和為設計理念。

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大獎,和美國VEGA國際數位設計獎都是2016年創辦於美國紐約,隸屬於國際獎項協會International Awards Associates(IAA),針對重點設計賽事,集結全球跨領域設計思維,以發掘全球頂尖設計為宗旨,成就未來設計新潮。

博班生陳郭益言表示,今年他參加了40多個比賽,但真正獲得獎項的也不過10多項,期望亞大的同學能積極去為自己爭取獲獎。

陳郭益言的博士班指導教授、亞大設計學院教授謝省民指出,非常鼓勵同學自發性的投稿競賽,除是對自己設計能力測試,也是增加自己就學經歷,得獎也是對於所學的一項肯定,亞大會全力支援同學們透過競賽來讓自身所學,學以致用。

原文網址:https://www.asia.edu.tw/zh_tw/more_announcement/%E4%BA%9E%E5%A4%A7%E5%8D%9A%E7%8F%AD%E7%94%9F%E9%99%B3%E9%83%AD%E7%9B%8A%E8%A8%80%E9%80%A3%E7%8D%B212%E9%A0%85%E5%9C%8B%E9%9A%9B%E8%A8%AD%E8%A8%88%E5%A4%A7%E7%8D%8E-86754441

亞大博班生陳郭益言連獲12項國際設計大獎

亞大博班生陳郭益言連獲12項國際設計大獎

「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獲得美國NYX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創作海報獲美國VEGA白金獎!

圖說:陳郭益言的作品「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拿下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數媒系博士班同學陳郭益言,近期設計7件作品,連續獲得美國等共12項國際大獎肯定。其中「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獲得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這項比賽今年有57個國家共 4876 件作品參賽,評審團由25個國家46名評審組成,陳郭益言博班指導老師謝省民教授表示,能獲得獎項實屬不易。

陳郭益言的作品「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拿下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
圖說:陳郭益言的作品「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拿下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

陳郭益言的3件作品獲5項國際獎:①創作論文「世界人權宣言海報設計創作研究」的30張海報作品,獲得美國VEGA國際數位設計獎,學生類組最高榮譽白金獎;②「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獲得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金獎;③「IT IS NOT A GAME」海報作品,分別獲得刊登在美國創意季刊第65期優勝組、2021年澳門設計大獎入選、2021烏克蘭COW國際設計雙年展入選等獎項肯定。

另外4件作品,獲7項國際獎:①「Love & Peace in Kinmen」字體設計海報作品,入選第32期日本國際字體設計年鑑、入圍了2022年美國字體傳達藝術作品;②「韓國印象」作品,獲得韓國駐台北代表處所舉辦「韓國設計徵件比賽」優等獎;③「Towards Peace」海報作品,入選伊拉克建國100年國際海報展;④「Know Love, Know Peace」海報作品,入選了2021第一屆韓國舉辦的B.I國際海報藝術雙年展,以及西班牙Signú Concurso大學生國際平面設計,及烏克蘭COW國際設計雙年展。

陳郭益言同學的「世界人權宣言海報設計創作研究」30張海報作品,獲美國VEGA國際數位設計最高榮譽白金獎。
圖說:陳郭益言同學的「世界人權宣言海報設計創作研究」30張海報作品,獲美國VEGA國際數位設計最高榮譽白金獎。

陳郭益言指出,「陸羽居-數位山水詩境」作品以中國詩句的意境,轉化成數位山水的繪畫;:「韓國印象」是以韓國地標「南山塔」創作的海報作品;「Towards Peace」以伊拉克國旗在空中飄揚創作;「Love & Peace in Kinmen」以國字「金門」,加上金門風獅爺的造型創作;「Know Love, Know Peace」海報作品,以放下手中武器,握手言和為設計理念。

美國NYX 國際市場營銷設計大獎,和美國VEGA國際數位設計獎都是2016年創辦於美國紐約,隸屬於國際獎項協會International Awards Associates(IAA),針對重點設計賽事,集結全球跨領域設計思維,以發掘全球頂尖設計為宗旨,成就未來設計新潮。

博班生陳郭益言表示,今年他參加了40多個比賽,但真正獲得獎項的也不過10多項,期望亞大的同學能積極去為自己爭取獲獎。

陳郭益言的博士班指導教授、亞大設計學院教授謝省民指出,非常鼓勵同學自發性的投稿競賽,除是對自己設計能力測試,也是增加自己就學經歷,得獎也是對於所學的一項肯定,亞大會全力支援同學們透過競賽來讓自身所學,學以致用。

原文網址:https://www.asia.edu.tw/zh_tw/more_announcement/%E4%BA%9E%E5%A4%A7%E5%8D%9A%E7%8F%AD%E7%94%9F%E9%99%B3%E9%83%AD%E7%9B%8A%E8%A8%80%E9%80%A3%E7%8D%B212%E9%A0%85%E5%9C%8B%E9%9A%9B%E8%A8%AD%E8%A8%88%E5%A4%A7%E7%8D%8E-86754441

Maurice Durozier 2024駐校講學計畫

法國陽光劇團資深表演者Maurice Durozier 2024駐校講學計畫 法國陽光劇團資深表演者Maurice Durozier老師第五次應邀訪問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主持表演訓練工作坊。此次活動老師於7月22日起展開,並由Maurice Durozier老師帶領11位學員展開為期三週的工作坊課程。 戲劇學院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循例為本次教學計畫申請開設集中式實驗課程。繼2022年暑假集中式實驗課程帶領本所學生進行法國陽光劇團行之有年的「即興創作技巧」訓練,Maurice Durozier老師設計為期三週的工作坊,引導學員以即興創作技巧為基礎,進而結合戲劇文本分析與角色創作,完成戲劇文本的排演。 前期將帶領學員從基礎即興情境練習出發,讓想像力與肢體從情緒與文本的重量中釋放出來。以音樂引導身體律動,帶領學員開發身體覺知,直接回應旋律和節奏帶來的刺激,持續開拓身體動作創作的可能性。這樣緊張而密集的即興訓練擴大了想像與身心反應的維度,同時也刺激學員不斷向內尋找,挖掘可以用來回應狀態的身體記憶,為演員埋下在舞臺上冒險的能量來源。 隨著身體知覺與創作敏感度的提升,我們將在研討時段,引導學員從表演文化、當代社會政治、等面向去尋找故事,進而研讀分析俄國劇作家契訶夫劇作《凡尼亞舅舅》等戲劇文本,並由學員合作發展可行的動作故事與舞臺畫面。在學員們的學習成果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我們將開始進行表演文本排演工作坊,由學員以前期學習發展的成果為基礎,著手表演文本的編組、場面調度,並加強練習即興創作的實務練習。 M. Durozier老師曾於2015年5月至2017年11月,應聘於本校戲劇學系擔任教育部人才躍昇計畫國際講座教授,主持2015、2017年之表演工作坊,後續於2019、2022年暑假駐校主持表演工作坊。歷年的教學成果豐碩,已累積為脈絡性的教學計畫,對為學員帶來深刻的表演開發,深受學員歡迎。 為期三週的工作坊圓滿完成,Maurice Durozier老師也已經帶著十年內第五次造訪北藝大的豐碩成果和臺灣劇場表演者滿滿的祝福回到法國。 ──「從凡尼亞舅舅中,映照出了我們在家庭裡,道不盡的苦。」 第三週工作坊Maurice Durozier老師和演員進入《凡尼亞舅舅》第三幕的文本工作。從讀本、著裝到排練,不輕易放過劇本的每個細節,就只為了找到契訶夫所描繪的生活感。 Maurice Durozier老師認為契訶夫寫的臺詞已經很明確了,所以他特別在意演員在臺上創造出的生活感,而演員如何在舞臺上讓觀眾相信他們真的是角色?這就是他這次訪臺與演員工作的重點。當我們建立出空間,接下來就是角色會如何使用空間,而Maurice Durozier老師經常要求演員在臺上邊講臺詞邊做一件事,也許是削蘋果、洗臉、裝水、喝酒⋯⋯這些動作都是創造生活感的方式。 當教授提議將莊園賣掉時,角色們將內心積累許久的情緒爆發出來,Maurice Durozier老師和演員們共同經歷角色之間的痛苦。儘管該劇本寫於十九世紀的鄉村生活,但其情感超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在這一刻,大家似乎更靠近角色一些了。 Maurice Durozier老師時常和演員說:「去冒險,經歷失敗比什麼都沒做好。」三週的工作坊,看見演員們儘管經歷無數次失敗仍堅毅不拔地尋找自己的答案,也許這就是他這次想帶給大家的挑戰。

臺灣首登紐約砲臺舞蹈節 北藝大焦點舞團華麗登場

北藝大焦點舞團受邀參與第43屆紐約「砲臺舞蹈節(Battery Dance Festival)」,於8月11至13日為紐約觀眾獻上精湛的舞蹈演出。這個歷史悠久的舞蹈節匯聚了來自臺灣、美國、加拿大、德國、荷蘭、印度等8個國家的30支舞蹈團隊,共呈現近40場多元精彩的表演,而這也是臺灣舞者首次登上這個國際知名的舞臺。演出中,焦點舞團的舞者們展現了卓越的肢體能力,以充滿戲劇張力的舞蹈表現震撼了現場觀眾,贏得如雷般的掌聲與喝采。 本次焦點舞團的演出,由舞蹈學系吳易珊主任暨藝術總監領軍,帶領貫七生周子郁、吳芮錤、許雅昕、簡子勛、歐品妤、高聖庭、李家誠、葉承融等8位年輕舞者,為觀眾帶來編舞家洪綵希的作品《自畫像》。作品《自畫像》是美國首演,結合紐澤西州作曲家喬飛(Joe Fee)量身打造的音樂,以舞蹈表達在紛亂時代中對自由與控制、鬆弛與崩潰的精神拷問。演出時,舞者畫著妖媚妝容,身穿黑色舞衣,紅色的流蘇隨著舞步在臺上恣意揮灑,而舞者們帶有野性的肢體,替觀眾帶來一場頹美、奔放的舞蹈表演。 吳易珊主任表示,演出時除了要思考如何展現內在糾結,這次還得克服戶外表演及時差造成的體力負荷,因此她對於舞者的專業表現,感到相當欣喜。 今年的紐約砲臺舞蹈節也迎來了第四次「舞蹈新秀之聲」單元(Young Voices in Dance),此單元旨在發掘15至22歲的新秀編舞家。8月12日晚間,共有10位新秀呈現了他們的作品。其中,北藝大舞蹈系的同學葉承融便以作品《崎路》入選,探討擁有破碎靈魂的人們,如何在追尋遙遠目標的過程中陷入惡性循環。 此外,主辦單位也特別邀請焦點舞團於8月14日舉辦工作坊,由團員帶領參與者體驗東方太極的能量,並結合芭蕾與當代舞蹈的元素,共同探索身體的多種可能性,也為這次的藝術展演交流,劃上完美的句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畢業實習舞團-焦點舞團是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蹈系七年一貫制第一屆畢業生於2004年正式立案,傳承至今已邁入第20年,每屆皆安排兩支大師名作,其他舞作則為該屆學生之新銳作品,由藝術總監及校內專任教師評選而產生。所有畢業生皆必須參與表演,以展現精湛純熟之表演能力,及豐富多元的編創能力。 另在行政方面則以專業舞團的營運方式,培訓其獨立執行舞團行政之各項作業能力,並需自行籌措所有全臺巡迴演出經費,並肩負宣傳及票房行銷等各項舞團經營工作,讓同學們學習如何從表演面檢視作為舞者之能力,以及從行政面檢視獨立製作、演出,和經營舞團之分工與執行能力。

藝術駐地計畫與文史導覽創作

電光部落文化傳習計畫 X 災後遷徙之舊部落復振:藝術駐地計畫與文史導覽創作 「全球在地原民性專題」 是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災後遷徙之舊部落復振:藝術駐地計畫與文史導覽創作》的跨域創新教學課程。 此計畫規劃以現有課程為骨幹,結合三位授課老師之不同研究專長:張懿文(藝術創意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余昕晏(藝術教育研究所)、徐文瑞(藝術跨領域研究所),於本學期上課期間,聯合大社部落伊誕工坊及部落相關單位和族人,,於4月26、27、28日共赴舊大社部落進行三天的田野考察,協助盤點在地資源,檢視現有及未來部落復建之途徑與可行性。 透過田野研究過程,學生將能深入理解排灣族文化、殖民與現代化過程的歷史遭遇,訪視大社部落之藝術工作者與負責文化傳承之耆老,行程期間將逐步討論藝術駐地創作與文史導覽之規劃,以作為未來共同協作之基礎。惟行程前南部遭豪雨襲擊,同時適逢餘震活躍期,基於安全考量,於是在行程前取消了訪視大社部落,繼而由參訪屏菸1936文化基地屏東原民館代之,並由大社部落伊誕工坊為學生們導覽,參觀常設展覽「斜坡上的子民Kacalisan」,透過排灣族和魯凱族的文物,學習斜坡上的族群文化、精神與故事。 參訪結束後即銜接原定行程往禮納里部落產開3天2夜的田野調查行程。學生們在這過程中透過與場域的對話、和原住民藝術家的交流,得以建構學生參與部落重建的知識基礎且對原民問題的意識探究,如經歷流離失所的族人如何追尋失落的記憶與銜接路徑,以及文化歷史的傳承。 這次期末呈現乃是學生們在經過這次的實地考察後,將自身的經歷與體驗,透過各種不同的形式與與會嘉賓分享相關的展覽提案和文案設計,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趣的文案發表,如利用部落動線得到啓發的桌游,以部落神話為内容的獨立誌,結合采訪、照片故事、自我反思的文史誌,以詩文為創作主軸的舞蹈與即興音樂表演,口鼻笛音樂為電音節奏的混音創作及水彩畫創作。 透過學生們的呈現,落實「教育創新」、「文化價值再造」等面向,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優質教育」、「減少不平等」、「永續城鎮與社區」等指標, 透過文化推廣與教育,提升大眾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與欣賞,促進文化交流與價值創造。這也充分體現將學習和知識變成舊部落永續發展的助力,把教育與研究變成部落行動力的資源,作爲未來共同協作的之基礎。

2024 藝術永續國際論壇圓滿落幕!

2024 ???????????????????????????????????????????????????? ???????????????????? ???????????? ???????????? ???????????? ???????????????????????????????????????????????????????? 藝術永續國際論壇圓滿落幕!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辦之「2024年藝術永續國際論壇」,於YouTube平臺以中文、英文雙語頻道全程線上直播。此次論壇期透過「文化政策」與「產業發展」雙主軸,規劃「藝術永續文化政策」、「永續節慶」、「劇場綠皮書2.0」、「博物館永續發展」、「社會青年的永續實踐」五大主題,探討文化政策如何推動氣候行動,以及藝術文化領域如何發揮影響力、帶動社會更廣泛的永續認知與實踐行動。 「藝術永續國際論壇」自2022年開始,分別以「倡議」、「實踐」做為主題,吸取國際經驗、號召國內參與,兩年來本校已經與眾多夥伴機構攜手協力,展開藝術永續的策略和規畫、並且付諸實踐。今年第三屆論壇著眼於「推廣」,邀請近40位臺灣及國際專家學者參與盛會,期待集思廣益、啟動積極的參與力量,擴大永續影響力。 2023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成立「博物館永續發展委員會」(SUSTAIN –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Museu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為全球博物館搭建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資訊和行動交流平臺。該委員會主席Morien Rees應本屆大會邀請進行開幕專題演講,介紹全球博物館領域最新的永續發展策略與方向。 本屆論壇邀請的多位文化藝術領域國際專家,包括英國永續組織Julie’s Bicycle的專案經理Hannah Graham、《劇場綠皮書》創辦人Paddy Dillon及Lisa Burger、歐盟文化政策專家Eric Ponthieu教授。此外,英國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澳洲雪梨燈光音樂節、澳洲應用藝術與科學博物館、英國曼徹斯特博物館的機構組織的永續行動領導者,以及在英國、歐洲、澳洲等地實踐《劇場綠皮書》的業界先進,都將以線上講座方式參與論壇。 本屆大會亦邀請投入永續領域的青年行動者,分享文化藝術與教育領域的永續案例,展現臺灣青年付諸於永續行動的生命情懷與創業理想。來自臺灣多個政府單位或機構代表,將參與分享各自領域進行中的計畫與行動。 除舉辦兩天論壇之外,另於國家兩廳院舉辦「創意氣候領導力」、「劇場綠皮書2.0之永續營運」與「劇場綠皮書2.0之永續製作」三場專業工作坊。其中,創意氣候領導力工作坊(Creative Climate Leadership Workshop)為Julie’s Bicycle為全球文化藝術專業者設計的培訓課程,從文化角度探索氣候變遷議題,進行思考並採取具有影響力、創造力和韌性的行動,以正義和共融的方式倡導社會的積極變革。 劇場綠皮書系列工作坊由《劇場綠皮書》發起人Paddy Dillon與Lisa Burger親自解說《劇場綠皮書 2.0》的更新內容,指引參與者利用「場館營運檢核表」(Operations Tracker)、 「永續製作計算器」(Production Calculator)等工具,有效管理劇場營運與節目製作的永續方案,並在地化落實成為臺灣劇場的永續行動。 感謝所有講者、與談人以及觀眾們的熱情參與!從全球專家的洞見到臺灣在地的實踐經驗,這次活動啟發了無數永續的可能性。我們一起探討了如何在氣候行動與永續發展的道路上,讓藝術與文化成為改變的力量! 感謝參與線上直播的觀眾朋友。本屆直播,同時上線觀看最多接近200人,論壇兩天期間累計收看直播達2500人次。感謝線上和現場朋友熱情參與,兩天論壇的討論精彩熱烈;邀請您繼續一起關心永續,創造我們共同的美好未來! 論壇影片保留於YouTube頻道「藝術永續國際論壇 TNUA International Forum」,歡迎關注永續議題的朋友點擊觀看! ▍ Day 1 中文頻道直播➠ https://reurl.cc/MjVDAk ▍ Day 2 中文頻道直播➠ https://reurl.cc/RemD09

2024 WCC世界廚藝大賽 玄奘大學

玄奘大學今年由餐旅系的湯彩群老師帶隊,帶領餐旅系的8名同學於5月16日至18日參加「2024第三屆馬來西亞世界廚藝大賽」,本次大賽除台灣外有加拿大、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印度、印尼、寮國、馬來西亞、中國等1790名各國選手參加,大賽共設置210個競賽項目,邀請50位各國名廚擔任大會評委。台灣派出200餘位選手參加,共計10餘所大學共襄盛舉。 玄奘大學去年只有1名同學參加,取得1金1銀的亮眼成績,餐旅系的同學們受到激勵,今年共有陳可蕙(1特金,1金牌),陳慧筠(2金牌),錢慧佳(1金1銀),王浩傑(金牌),許馨予(金牌),黃文俞(銀牌),朱恩慈(銅牌),王姿婷(銅牌)等8位同學報名參加聖誕餅乾屋、自由式點心包、創意月餅、現代式丹麥酥皮麵包、杯子蛋糕、餅乾自由式8款、素食點心、特製炒飯等9個項目。 歷經3天的緊張刺激的比拼,共奪得2特金,6金2銀2銅的佳績。這次參賽的選手在湯彩群老師的帶領下,開始討論設計參賽項目及作品風格,定期開會設定練習的目標及時程,在賽前半個月更是在江勁毅主任及全系老師的配合與支持下展開集訓,簡紹琦校長也在百忙之中關心同學們的練習進展。


這次二年級的陳可蕙和陳慧筠同學是馬來西亞籍的僑生,其中陳可蕙同學獲得聖誕屋金牌以及聖誕彩繪餅乾的特金牌;陳慧筠同學獲得創意月餅金牌以及聖誕彩繪餅乾金牌。其中這次的彩繪餅乾競爭非常激烈,台灣就有8位選手參加,甚至包括其他學校的老師參加,陳可蕙和陳慧筠同學從年前設計好草圖到年後開始練習,幾乎課餘及假日都在結伴練習,隨著密集的練習一步一步的精進作品,到最後奪得1特金1金的佳績。公佈名次的時候陳可蕙同學高興的跳起來,因為看到那麼多人比這個項目,大家又都那麼厲害時,她很沒自信,湯彩群老師一直鼓勵她說她做的超棒的,最後證明只要肯努力總是會有收獲。 陳慧筠同學這學期參加了湯彩群老師參與的USR大學社會實踐計畫-新埔旱坑柿家創新永續計畫,湯彩群老師建議她在創意月餅中融合柿餅的元素,所以她做了非常有特色的柿柿如意酥,另外還有醒獅桃山月餅,以及福袋造型的月餅也很有中國特色,榮獲金牌殊榮。 大四錢慧佳同學去年比完和湯彩群老師說她今年還要參加,她也的確實踐自己的承諾,錢慧佳同學目前正在哈肯鋪實習,幾乎所有的假日都會到學校來練習,這次也挑戰了新的項目取得了1金1銀的好成績。尤其是自由式點心包融合了華人新年的元素做了燈籠、金元寶、萬柿如意包等具有鮮明特色的作品,獲得金牌的榮譽。 許馨予同學從開始報名就目標明確,因為她經常炒飯給家裡人吃,家裡人都很喜歡吃,因此想參賽看看自己的手藝到底怎麼樣。許馨予同學按著老師的安排一直訓練,一直調整口味越做越好,現場比賽時雖然緊張,但是臨場發揮優異,最後獲得金牌的佳績。

王浩傑同學是馬來西亞的僑生,這次參加的是現場製作的素食點心項目,王同學去年參加菩提杯,獲得了銀牌的好成績,因為他從小就是吃港式飲茶長大的,所以很喜歡港點。湯彩群老師建議他延續之前菩提杯的理念,為這次比賽設計了3款的素食港點,幾個月來不斷的調整口味,最終取得好成績。 此外,黃文俞同學參加現代式丹麥酥皮麵包的比賽項目,結合了台灣在地的水果和自己家裡種的桑葚作為麵包的內餡,非常有台灣特色,榮獲銀牌。朱恩慈同學參加聖誕屋的項目,這是她第一次畫糖霜,取得銅牌佳績,而王姿婷同學參加了杯子蛋糕的項目,亦獲得銅牌。 同學們都很開心的表示,這次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增廣見聞,也很感謝學校提供這麼優質的師資和教學環境給他們,他們會更加珍惜在校的學習時間,希望之後有機會再和老師出來觀摩學習交流。

    教師:迷你水果塔特金牌 學生:6金2銀2銅 陳可蕙 聖誕彩繪餅乾 特金牌 陳可蕙 聖誕屋 金牌 陳慧筠 創意月餅 金牌 陳慧筠 聖誕彩繪餅乾 金牌 錢慧佳 自由式中式點心包 金牌 錢慧佳 餅乾 銀牌 許馨予 特製炒飯 金牌 王浩傑 素食點心 金牌 原文網址:https://www.hcu.edu.tw/HCU/hcu/zh-tw/-masterhcunews/D5C8A41E63204193922FF9D3F6B909CC

玄奘大學馬來西亞校友 分享來台學習心路歷程

玄奘大學餐旅管理學系104級畢業校友駱家樑,是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年輕學子。回想當初來台的心情,露出燦爛的笑容表示,來台唸書的原因,是在馬來西亞時,時常看台灣的電視節目,覺得台灣很進步、生活環境也很好,所以很嚮往來台灣。

因循心中對台灣的印象,因此對來台求學懷抱著濃厚的渴望,並懷抱積極進取的心態,於是來到玄大餐旅管理學系。至於,選擇餐旅系的真正原因,他表示,因為上課可以穿西裝,以後畢業進入飯店也可穿西裝。就因如此簡單的原因,家樑開啟了飯店管理的求學之路,也成為現在職涯專業的起點,這其中更充滿著家樑邁向飯店管理專業的奮鬥、成長之學習歷練。

回憶大學的學習過程,家樑感念玄大餐旅系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讓他畢業後就業沒有任何銜接的問題。玄大餐旅系大四全年實習規則,更幫助他的專業成熟,並適應不同飯店管理文化。大學的歷練,讓他的專業技能得以在職場實踐,其學習歷程彰顯了對專業的堅持和對夢想的追求,也為未來鋪平了一條光明之路。【本報導來原:工商時報】 原文網址:https://www.hcu.edu.tw/HCU/hcu/zh-tw/-masterhcunews/06 7D4B19CE3A4DAB968EB118D21F7A69

淡江科研探空火箭「Polaris」順利試射

本校科研探空火箭「Polaris」今早順利試射
本校探空火箭Polaris成功發射。(圖/太空中心提供)

【本報訊】本校今(5)日上午6時28分於屏東旭海的國科會「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域」,順利發射第3支科研探空火箭「Polaris」。這次發射是旭海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的第七次任務,其中淡江團隊就佔了三次,本校十分重視此次任務,學術副校長許輝煌、前學術副校長馮朝剛皆前往現場打氣。 「Polaris」總重為58公斤,總長3.08公尺,最大直徑16.32公分。模擬高度最高能達到5.8公里,平均推力為2765牛頓、最大推力為3734牛頓,燃燒時間9.5秒,總衝量則約為26481牛頓秒。因昨日更換航電板,未能及時掌握各項飛行數據,團隊將會進行後續分析。航太系系主任蕭富元表示,火箭順利發射,降落傘艙(含航電)與火箭本體依設計機制分離,但降落傘未開傘。評估可能因為航電板的問題,造成降落傘分離機制提早啟動,導致最後軌跡未依原訂計畫行進。依現有影片與資料分析,最大高度大約四公里左右,若非降落傘艙提早脫離,預計可突破六公里。

本校科研探空火箭「Polaris」今早順利試射
學術副校長許輝煌、前學術副校長馮朝剛皆前往現場打氣,與航太系師生團隊合影。(圖/太空中心提供)

他同時也說明,小型探空火箭研發案的宗旨,在於培育太空系統工程相關人才以及科技創新。淡江大學三次火箭採用RNX,有別於傳統固態燃料,其性質穩定,非常適合在重視安全的校園中,作為人才培養使用。他並提到過去此類燃料僅在業餘火箭玩家間流傳,因此從未建造如此大推力的引擎。他說:「本系透過小型探空火箭研發的計劃引入此一燃料,並加以改良,也可以替我國未來火箭發展注入新科技。」 計畫主持人、航太系教授王怡仁表示,「Polaris」建構在「Jessie」的基礎上,改進複合材料箭身的設計與製造,並搭載兩項特殊科研酬載,其一為減振環,用於降低探空火箭箭身於升空時產生的振動;其二為磁場計模組,量測三軸磁場變化頻率與火箭振動頻率的關聯性,這是國際學研界首度提出實驗與研究,飛試取得的相關數據,將有助於日後探空火箭的研發。 任務協同指揮官、「太空科技實驗室」學生團隊隊長航太系三年級學生袁日揚說,此次試射為3年計畫的結案任務,將火箭命名為「Polaris」是希望這一期的探空火箭計畫,能像北極星一樣引領團隊持續前進。他表示,夥伴們一直到看到火箭成功發射才鬆了一口氣。他也分享最開心的是第一次嘗試的降落傘艙成功分離,並且成功回收,辛苦了一整年之後終於看到成果,非常開心。

本校科研探空火箭「Polaris」今早順利試射
「太空科技實驗室」團隊執行火箭組裝任務。(圖/太空中心提供)

國科會表示,太空產業近年蓬勃發展,台灣有資通訊、半導體、精密機械產業優勢,成為進軍國際供應鏈的利基。TASA過去30餘年執行衛星計畫,充分掌握衛星研製、整測、操控能力,去年再啟動入軌火箭研製計畫,期待掌握發射技術,進一步提升衛星計畫自主性。為此,持續透過委託學界執行科研火箭計畫,以培育相關領域人才。 本校航太系於太空領域師資陣容堅強,參與此計畫的教師包括系主任蕭富元,其為目前少數具有太空力學以及衛星軌道專長的教授,並自2022年起即參與成功大學立方衛星團隊,在預計於2025年發射的「Lilium2&3立方衛星」星群計畫中,負責先進軌道控制設計。計畫主持人王怡仁具備振動分析及系統減振專長,尚有副教授洪健君研究複合材料與天線設計,而助理教授汪愷悌曾於美國家太空總署(NASA) 的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JPL)任職,研究專長為太空輻射、電磁傳播、行星際衛星任務、磁層波動與粒子。 航太系執行TASA小型科研火箭研製計畫案,總共進行3次飛試任務,2023年6月第1次發射「淡江一型」驗證火箭研製與系統整合能力;2023年9月第2次發射「Jessie」驗證複材箭身的結構設計並搭載科學酬載,而這次的「Polaris」較「Jessie」更為精進,仍為使用新興的RNX固體推進劑的單節火箭,但放大火箭推力,目標為射高5公里,除進一步驗證火箭減振與科研酬載的設計,任務並加上降落傘以回收火箭航電段。 原文網址: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8052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