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應用科大餐飲系2023泰國極限廚師挑戰賽贏獎

台南應用科大餐飲系再次展現教學卓越成果,由洪世國專技副教授及蔡安鎭專技助理教授指導並帶領學生於5月23至27日前往泰國,參加2023泰國極限廚師挑戰賽,以精湛廚藝贏得評審高度肯定,一舉奪下1金8銀6銅2佳作2小金人獎的傲人成績,全校師生咸感與有榮焉。 2023泰國極限廚師挑戰賽,共吸引來自亞洲各國700多位選手同台競技,經過一番激烈競爭後,在職業組部分:蔡安鎭老師贏得西式海鮮主菜組、鴨肉主菜組1銀1銅,學生王建登不僅贏得西式牛肉主菜組1銀,也同時贏得青年組鴨肉主菜組1銅佳績。在青年組部分:學生張芷萁贏得西式牛肉主菜組、海鮮主菜組1金1銀,吳哲愷贏得西式海鮮主菜組、亞洲米麵食挑戰組、鴨肉主菜組和義大利麵組2銀2銅,張育藤贏得西式牛肉主菜組、鴨肉主菜組2銀,黃宇謙贏得西式牛肉主菜組、海鮮主菜組1銅1佳作,洪偉晉贏得西式海鮮主菜組、鴨肉主菜組1銅1佳作,陳品樺贏得亞洲米麵食挑戰組1銀。其中首次出國參賽的張芷萁、吳哲愷,更分別奪得西式牛肉主菜組金牌最高分、亞洲米麵食挑戰組銀牌最高分(金牌從缺),並獲頒小金人獎的殊榮肯定。台南應用科大餐飲系參賽師生表現不凡,摘金又奪銀,得獎率100%,傑出表現更是成為全場矚目焦點。 比賽都是採用大會提供的食材,但如何結合當地飲食特色,現場烹調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料理,以廚藝征服評審味蕾,對參賽選手而言絕對是一大挑戰。張芷萁藉由無數次的嘗試與練習,並與指導老師多次討論調整後,在西式牛肉主菜組作品中加入蔓越莓增添主菜醬汁風味,並選擇色澤鮮亮的南瓜泥作搭配,另外在海鮮主菜組作品部分,除用黃甜椒取代鮭魚醬汁常用的紅甜椒,並在傳統的白色馬鈴薯泥中加入甜菜根,增加色彩的豐富變化;吳哲愷除展現純熟的廚藝,更為強調亞洲菜的特色與適當性,特別在盛裝器皿上發揮巧思,兩人的作品都成功凸顯出與眾不同的味蕾與視覺感受,更是餐飲藝術與美學的極致展現。尤其他二人都是首次出國參賽,就有如此亮麗表現值得嘉許。 王建登同學在西式牛肉主菜組作品中,以嫩煎方式料理牛叻眼搭配經典的紅酒燉牛頰,呈現一個主菜兩種味蕾體驗的豐富口感,廚藝和巧思都得到評審一致讚賞,給予銀牌肯定。其實王同學在學期間,已在國內外多項廚藝競賽中獲獎,廚藝屢次贏得肯定,此次挑戰自我參加職業組競賽,持續以參賽強化個人在校所學,並再次在國際舞台展現亮麗成果。 指導老師們表示:為了讓選手在參賽過程中能不急不徐、不慌不亂地順利完成作品,在平常培訓時,就特別注重製作流程的細節,因為國際比賽往往都採扣分制,所以除熟練操作過程外,掌握競賽規則也是不容忽視的。 餐飲系蘇宏文主任表示:所有參賽學生在決定報名參賽後,就在老師不眠不休的熱心指導下,展開密集培訓與辛苦練習,終能在國際廚藝舞台上,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烹飪高手同台競技,充分表現出料理追夢人的投入與堅持。餐飲系自創系以來,學生參與國際競賽表現始終亮麗出色,迄今已贏得獎牌無數,再次展現本校餐飲系教學卓越的最佳成果。 楊正宏校長表示:學生參與國際技能競賽,除能與各國選手相互觀摩切磋外,更可藉機向業界及社會大眾展現個人所學,以及高超的廚藝技能,學校亦可藉此展現卓越教學成果,爾後將持續投注經費培訓優秀選手,落實學校發展文化創意以及國際化的目標。

照片出處: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提供

原文網址:

https://www.tut.edu.tw/p/406-1000-33946,r13.php?Lang=zh-tw

臨床心理師的養成之路,研究與實務的結合

心理系學習的範圍極廣,共通焦點與對象都是人的心智與行為,包括三大範疇: (一)心理學的基礎方法論,例如:心理統計、心理學實驗法、心理測驗等; (二)心理學的核心課程,例如:認知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性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生理心理學,以及社會心理學等; (三)心理學的應用課程,例如:正向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諮商理論與技術、穿載裝置與臨床應用、健康心理學、人力資源等,高醫心理系都有專屬的課程開設。 系上的臨床心理學組的老師們在學術與研究上各有專精,包括在自閉症衡鑑的兒童心理學領域、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回饋評估與介入、憂鬱症的腦波評估與神經回饋介入、癲癎患者的神經心理學評估、高齡者之認知功能評估、情緒心理學、創傷心理介入等,都各有強大的研究成果,可以讓系上的學生未來申請臨床研究所成為臨床心理師更有競爭力。 高醫心理系於1987年創立,是台灣第一個設立在醫學大學的心理系,隸屬人文社會科學院。師資專長橫跨基礎/應用心理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領域,且有校內外相關領域專家,開設多元化的課程。近年來,因為心理健康概念的轉變,心理系亦重視正向心理學發展,希望培育應用心理、臨床心理學、諮商心理等心理專業與健康促進人才。  

學長姊怎麼說?

1.  心理系大二黃錦樺(畢業自澳門廣大中學) 最推「服務學習」(心理系必修課,授課老師鍾昆原、帶組老師蘇文碩)

我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是臨床心理師,現階段在「服務學習」這堂課受到最多的啟發。我認為實體操作的寶貴經驗是無法從別人口中或教課書上學到的,就像實際面對個案的突發狀況時,無法翻書找理論立即運用,需要靠經驗累積。而「服務學習」就是強調讓學生親自實際操作。在這堂課中我到了高醫附設醫院的精神科服務,因將來想要走臨床心理的方向,亦有考慮到醫院工作,所以這次實作的機會對我而言非常寶貴。 這堂課程讓我提早了解醫院的工作環境、平常心理師的工作以及一些面對患者的注意事項,也從旁見識了醫師與病人的日常交流方式,以及他們怎麼處理突發情況。我也由一開始因未接觸過精神病患者而感到害怕,轉變為明白體貼患者。他們或許有時會發病,或許有時會說出一些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的話,也發現他們其實與正常人並沒有很大的分別:能夠開玩笑,能夠像朋友般的相處,只是有時會捉不到中間點而已。慢慢地我喜歡上跟他們交談的過程,也希望將來我能夠為他們發聲,精神病並不可怕,希望社會能減少對精神病的標籤,停止二次傷害,如果可以「正常」誰想有「精神病」呢? 我也體認到服務對象最需要的是關心。患者有時的確喜歡靜靜地作自己的事,但我也觀察到每逢有活動或是有遊戲,他們都會對此感到興趣;或許在醫院的每一天患者會意識到想要讓自己狀態更穩定,透過活動能讓他們感受到發揮了自身的能力。在面對病患的發病時,我會盡力的去幫助他們放鬆,例如是撫平他們的情緒,以及盡量減少不愉快的事情發生。而這些都是經過服務學習才學會的。 我相信這些經驗能幫助我在日後從事臨床心理師的時候能夠更快適應。也希望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心都能夠被好好照顧,也慢慢地對精神病患者減少偏見。在遇到需要關懷以及協助的時候,我希望我就是那一群守護大家的心理師之一,盡己所能地幫助他人。  

2.  心理系大四梁寶如(畢業於澳門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 最推「變態心理學」(心理系必修課,授課老師謝碧玲)

未來我想要從事的職業應該會是臨床心理師,目前正在準備研究所,希望碩士畢業後能考取臨床心理師的資格。現階段的課程中,對於我未來想從事的工作最有啟發的是「變態心理學」。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了解現象(症狀symptoms、病程course、流行率等)、區辨各類心理疾患、探究原因(病因etiology、心理病理理論以及影響變態行為的文化與其他因素)以及促進改變(治療與結果)。變態心理學是臨床心理師最為基本的知識,如果說小嬰兒最先學會的動作是翻身,那我覺得變態心理學就是成為臨床心理師的第一個動作。 在變態心理學的課程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演練/體驗學習,透過觀看影片練習診斷。老師會在每個章節中花大部分的時間讓我們了解疾病的內容,再以電影片段讓我們更深了解這些症狀是如何實際表現出來的。比如「雙向情緒障礙症」中的「躁症」很容易被發現,但「鬱症」就需要仔細地觀察不能錯過一點點的小事件和小細節。老師那時選的影片中能夠看出男主角有很明顯的「躁症」的症狀,像是每天的睡眠量都很少,很容易會生氣、情緒高昂,有時會有奇怪的衣著,對於某些東西很執著,很常會回憶起創傷的事件,一直無法從事件走出來。在此影片診斷練習中讓我特別體悟心理師需要細心與觀察了解。「魔鬼藏在細節中」,能夠在細節中找出不同於常人的地方是心理人能夠與別人更為特別的地方。 變態心理學這門課幫助心理系的學生增加心理學知識、促進心理學運用,像是學習如何下診斷、疾患的病理與治療方式,並學習有條理地以不同面向說明疾患病理,有助解決問題、促進改變。透過實際演練,活用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診斷、衡鑑及治療,加深自己學理上的自信。臨床心理師是一個非常長遠的職業,在現在的社會裡人們都習慣了把心情藏在心理,從而心中重擔就會越來越重,因此在未來的社會中只會越來越需要心理師;希望未來自己能在興趣的領域中付出心力和貢獻。   原文網址:https://enroll.kmu.edu.tw/clinical-psy/    

雲科榮耀,成果豐碩;雲科印象,豐富多元

校園美景

YunTech為技職教育之高等學府,從創校、紮根、起飛、領航、品牌、典範階段,經過30年的努力,秉承「誠敬恆新」校訓,以YunTech為品牌,期能發展以「產學一體、創新設計」為主軸之國際名校。 ◆全球大學、國內大學排名 1.2021英國泰唔士全球大學排名產業收入指標全球第28名 2.2021英國泰唔士全球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201-250名 3.2021英國泰唔士全球大學影響力排名301-400名 4.2021遠見最佳綜合大學第13名 5.2021全球綠色大學排名第74名 ◆2021年所獲之國際競賽獎項 1.第15屆波蘭華沙國際發明獲10金6銀 2.德國iF設計獎,榮獲1件「視覺傳達設計」獎 3.德國iF設計新秀獎,榮獲1件「winner」獎 4.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榮獲3件「winner」獎 5.德國紅點品牌&傳達設計獎,獲1件「Best of the Best」殊榮、3件「winner」,共4面獎。 6.義大利A’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榮獲鐵獎。 7.金點新秀設計獎,榮獲1金點新秀設計獎&2廠商贊助特別獎。 8.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本校榮獲金牌1面與銀牌2面 9.第23屆俄羅斯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本校榮獲金牌3面與銀牌2面 10.第35屆「日本東京創新天才國際發明展」,本校榮獲金牌2面與銀牌1面 ◆專利績效、學生創業成功案例

YunTech於109年合計有56件專利已核准,其中發明專利共27件(48.21%)、其中包含4件美國專利,設計專利共3件(0.05%),新型專利共26件(46.42%)。 KOLpower(超酷能股份有限公司)109年9月23日設立,為知名Youtuber六指淵(45.7萬位訂閱者所創立、觀看次數:1,049,682次),KOLpower可以免費在線為影片進行自動化粗剪,通過對影片聲音部分的智能分析,自動剪掉無聲片段,大大節省了創作者的時間,深獲好評! 該公司入圍FITI創新創業激勵競賽10強(於創業潛力奬獲25萬元)、入圍S2B新創培育計畫(Startups To Business) 10強。 小時空設計有限公司(Tinco錫器)109年8月25日設立,由傳統職人錫工藝出發,結合數位客製技術,致力打造「抗菌環保、永續循環、生活美學、體驗DIY」的綠色品牌,並開發出全球首創的「錫銀合金」,發展出一系列優化生活、環境的錫器產品。 ◆學術國際化 本校致力於招收優秀國際學生、創新發展多元化,來自20餘國之國際學生約佔全校學生總數 4.8%。亦引進外籍師資,強化教學研究競爭力。 YunTech與全球35國336所著名大學簽訂姊妹校院協定,立足國內頂尖科技大學 躋身國際尖端學術社群,並鼓勵在校學生參與交換學生計畫。 針對來校外籍學生、僑生,國際事務處提供完善國際學生輔導、獎學金支持機制,致力創造國際化友善校園。 ◆各學院特色 工程學院

工程學院建築

配合國家重點科技發展,促進工業升級,工程學院以應用工程與系統整合技術為教育之重點,培育國家經建發展所需之高級科技人才,達成提昇國家競爭力之政策目標。 1.配合經建發展、培育工程人才。 2.加強科技研究、促進學術交流。 3.整合學院資源、增進產學合作。 4.強化專業領域、發展學院特色。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建築

培養獨立、自主、敬業、樂群之管理人才。 提昇管理學術研究,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 整合管理學院教學及研究資源,提供企業推廣教育、建教合作與諮詢顧問之服務。 設計學院

設計學院建築

提升我國設計教育水準,培育優秀設計人才;並配合校內的院際整合系所間的專業互補,加強教學、研究與服務品質,朝向國際一流的多元化設計學院發展。 1.配合國家發展,培育設計專才 藉由各系所相互的合作與整合,奠定新時代設計師的整體設計觀念,以期發揮設計績效,強化我國設計界的國際競爭能力。 2.加強設計研究,促進學術交流 加強整合性的學術研究,並建立國際交流管道,擴展設計教育、設計學術及設計推廣至國際層面。 3.整合系所師資,落實設計服務 整合各系所師資與人力,從事設計專案研究,並推動各項建教合作計畫與服務。 4.擴充設計領域,發展學院特色 逐步擴充相關設計系所,以期成為多元化的一流設計學院。 人文與科學學院

人文與科學學院建築

配合國家發展與業界需求,依據本校教育宗旨,在「科技與人文並重」和「理論與實務合一」的理念下,推動人文、數理化、通識教育;鼓勵學術研究並加強交流;進行產學合作與社區服務。 1.培養人文及應用科學領域的專業人才。 2.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觀與奠定紥實學術基礎。 3.推動產學合作提昇師生實務能力。 4.加強國際學術交流開拓師生國際視野與提昇研究風氣。 ◆連結 1. https://www.yuntech.edu.tw/index.php/2019-04-02-07-04-39/1/2019-04-02-07-23-55 2. https://go.yuntech.edu.tw/  

海大34名學者入榜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海大34名學者入榜2022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本校訊)美國史丹佛大學近期發表最新的「全球前 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7位學者入榜「學術生涯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2)」,18位學者入榜「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不重複計算共有34名教授及研究者入榜。研究範圍橫跨應用科學、自然科學、經濟與社會科學等多面向研究,顯示海大科研在學術上累積的傑出貢獻受到國際肯定。 「全球前百分之二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是美國史丹佛大學 John P.A. Ioannidis 團隊從全球最大的引文摘要資料庫Scopus所建立,並由 Elsevier 旗下 Mendeley Data 公佈,依據下列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總引用次數、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單獨作者、單獨或第一作者,以及單獨/第一或者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反映出學者的學術論文影響力。 分析團隊更新數據至2022年底,使用截至2023年10月1日中所有Scopus作者來計算,遴選出世界排名前2%的頂尖科學家,涵蓋22個主學科和174個子領域,最終各選出約10萬名科學家進入榜單,分為「學術生涯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2)」以及「2022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兩份榜單。 臺海大張文哲研發長表示,兩份榜單中,本校共有34位教授及研究者上榜,其中不論是「學術生涯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或是「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人數都比去年成長,顯示本校師長在學術界的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 原始資料來源: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

2%科學家
全球前 2%頂尖科學家兩份榜單不重複計算海大共34名學者上榜,名單依師長英文字母順序排列,藍底為雙榜皆入選者(李選士教授自111年8月1日起借調至銘傳大學擔任校長)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國際交流資訊網

原文網址:https://international.nkuht.edu.tw/app/index.php?Lang=zh-tw

清華學者發表晶面效應理論 啟發半導體研究突破

清華學者發表晶面效應理論 啟發半導體研究突破

 

本校化學系黃暄益教授(左)及博士在職生陳柏豪(右)以研究實證晶面效應

  本校化學系黃暄益教授團隊發表「晶面效應」理論,以研究證實即使採用同樣化學元素製成的晶體,只要形狀不同,就會因晶體表面薄層和內部晶格排列的差異,產生不一樣的電性、光學性質及光催化活性。這項研究成果登上頂尖期刊《Small》,可望啟發下一世代半導體研究的創新突破。 學界過去認為,相同晶體的導電度、光學性質等各項理化性質應該都是一樣的。但黃暄益教授多年前就發現,氧化亞銅八面晶體最導電,其次是立方晶體,菱形十二面晶體則完全不導電;此外,氧化亞銅菱形十二面晶體的光催化活性最佳,其次是八面晶體,立方晶體則不具光催化活性,且不同形狀晶體呈現的顏色也不一樣。 許多研究者面對這些差異,並未進一步探究這個現象,但這反而激起了黃暄益教授的好奇心,希望能以實驗數據證實這奇特的晶面效應。 黃暄益教授假設晶體表面有一薄層,因原子位置的極小差異,使得表層的晶格排列方式與內部晶格出現變化,因而造成不同的電荷移動、光吸收效果。「就如同生魚片表面用火焰微烤一下,外觀貌似相同,但香味及口感就會產生變化。」黃暄益教授比喻。 為證實這項假設,黃暄益教授團隊使用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的高解析度X光照射晶體,並以高解析電子顯微鏡進行觀測,果然發現八面晶體、立方晶體、菱形十二面晶體上的晶格排列都不一致,證實了「晶面效應」理論。依此理論,半導體也會產生不同的壓電性及磁性。 本校化學系博士在職生、同時也是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研究助理的陳柏豪說明,台灣光子源高解析粉末繞射實驗站的光源強、光束直且不易發散,因此實驗準確度很高。他取氧化亞銅奈米晶體粉末,填充在只有直徑0.3mm的毛細管中,並用X光照射曝光,發現圖上有兩個繞射峰,顯示晶體表面跟內部確有兩種不同的晶格排列方式。 黃暄益教授認為,了解晶面效應產生的機制,能讓未來的半導體材料應用更廣泛,例如利用晶面控制電荷轉移,或挑選適當的晶面組合製成電晶體。黃暄益教授感謝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技術支援,讓他堅信多年的假設終於得到證實。 由本校化學系教授黃暄益教授組成的跨領域團隊成員包括化學系博士在職生陳柏豪、博士畢業生高達姆(Gautam Kumar)、本校化學系陳益佳教授、碩士生魏佑容、碩士畢業生馬學恆、碩士畢業生周柏融,及陽明交大材料系羅友杰副教授、博士生高睿成、彰師大物理系周至品副教授、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莊裕鈞副研究員。 原文網址:https://www.nthu.edu.tw/hotNews/content/1147

緬甸僑先部學長姐分享

黃莉莉 緬甸密支那育成中學 分發 國立政治大學 經濟學系


我來自緬甸,我叫黃莉莉,我想在這裡分享我在僑大這一年的時光。我來臺灣之前先是分發到某個大學,但我對臺灣的大學 以及各方面不是那麼的了解,尤其是對我自己的興趣,這個是很重要的,它決定了你的大學生活,所以我毫不猶豫的改分發而選擇僑生先修部,為了確定自己的興趣及更進一步的了解,於是我來到了僑大。 僑大對我們僑生來說就像是一個家,溫暖又治癒,僑大還是個清靜的世外桃源,是個讀書的好地方,也有很好的學習環境及設備,而且教學方式多元化。在這裡不僅僅是學習,你還可以交到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例:馬來西亞、香港、印尼、緬甸、越南等等),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習俗、文化及美食等各方面,可以讓自己的國際觀更擴大。 收穫其實還滿多的。課業方面,為預先熟悉大學的報告方式,學校會舉辦團體海報、簡報之類的比賽,因為參加活動我也很享受和組員一起製作的過程,學習的同時也提高了人際關係。我最喜歡僑大舉辦的國際文化日,可以一邊吃著來自不同國家的美食一邊欣賞節目表演,既有好吃的又有好看的,每個人都是深藏不露,很有才華。我到現在回想還是特別的津津有味。 你們會覺得來到僑大而感到無助嗎?不用擔心。這裡還有一個學校的靈魂單位就是僑服組,是個選擇大學時的好朋友,可以協助你及引導你對大學的選擇。總之我想在這裡和各位學弟妹們分享,如果你不想這麼迷茫的過大學生活的話,只要你願意,我敢保證僑大會指引一個更好的方向值得你去選擇。僑大的大門隨時為你敞開。   原文網址:https://www.nups.ntnu.edu.tw/upfiles/career/senior/%E9%BB%83%E8%8E%89%E8%8E%89.pdf

臺北大學__我的啟蒙大學

開頭先說說我選擇國立臺北大學的原因吧,選擇北大的原因一定離不開我高中的母校:雅加達臺灣國際學校,我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我的國中生涯之後,便回到了我的出生地印度尼西亞,在高中的三年,結識了許多來自臺灣的同學和老師,豐富了我對臺灣的認知和臺灣教育方面的印象;通過不斷的間接資訊,網路影片,書籍,同學和老師口口相傳的故事,讓從未來過臺灣的我有了對臺灣生活的無限遐想,而且得知了臺灣對境外生十分優待的生活福利和照顧之後,也便產生了去臺 灣讀大學的想法。其次便是因為我父親是一個汽車行業的商人,我十分憧憬我的父親,也希望成為一個更加出色的生意人,所以毅然決然的選擇臺灣的商科的三巨頭,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北大學。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所以在入學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入境困難,我和其他印尼籍新生被留在印尼1整個月;但是在學校國際事務處的老師和學校印尼同學會的前輩們的努力和幫助下,讓我們有驚無險的來到了台灣。 入學後,我不僅要填補這晚到一個月的空白期的課程,趕上同學們的腳步,還要調整自己到臺灣後的生活作息和習慣,適應臺灣的生活節奏。為了解決課業上面的問題,我不斷結識更多的同學和學長姐,來獲取更多的幫助和訊息,並善加利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查閱並借閱我需要的書,並頻繁的約學長在圖書館學習來尋求課業上的幫助。 到了北大之後我首先就被北大那壯闊宏偉,風景秀麗的校園給震驚了,我一邊又一邊地問自己:這就是臺北大學嗎!這就是我要讀的大學嗎!一棟棟優美且具有獨特設計感的教學樓,一片綠地一眼看過去,北大的標誌性建築,最漂亮的圖書館就映入眼前,所以臺北大學最讓我喜歡的就是,拿出手機不論怎麼拍,拍哪裡,都好看! 我一開始並沒有把週一到週五的課全部塞滿滿的,我會拿出一部分的時間來回顧這幾天學習的進度,然後補強一下我不會的地方。在課業以外的方面,我積極的參加僑聯的活動,結識更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僑生,他們在我的校園生活上做出了很多幫助;因為我十分熱愛籃球,我不僅加入了企管係的係隊,我還加入了學校的甲三男籃球隊,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經常教我一些在校生活上面的一些建議,知識,以及臺灣的文化。我在週末的時候,若不是考前周,我一定會在跑去臺北或者新北的其他地方逛逛,因為我對新的地方十分地好奇,想更加了了解和融入這裡。 通過在企管係上的一些課,還有一些講座,還有分組報告讓我認識到一名優秀的管理者應該具備怎樣的技能,條件,思維像是在與他人的溝通和交際;了解自己的信念以及肯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要有充分地管理好自己的財務等,以及我認為最重要的也是一個成年人應該做到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像是有時可以問問或調查看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但不要讓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對你的決策造成百分百左右支配的權利,要用自己目前的知識和理解來充分思考。 對我來說大學是一個橋樑,一個過渡期;在我進入社會前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收集需要的資訊,資源,知識和人脈,當你還沒有想好以後要幹什麼那就先在大學慢慢發掘培養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因為大學有足夠的時間讓你發掘培養自己的興趣以及規劃未來之路。  

學習樂園E-SCHOOL全新開幕

2020年對於輔仁大學的學生而言,是一個幸福而豐收的年度。除了全新落成充滿文青氣息的「宜聖宿舍」之外,同時也針對校園內各處學習空間與環境進行優化,型塑優質氛圍,讓「學生有感,輔大有FU」,將輔仁大學打造成一個適合學習的好地方。 教務長王英洲表示,學習環境優化除了軟硬體之外更需重視心理層次的感受,未來將透過新的設計元素,運用燈光、多元材質及巧思,讓教室不再只是教室,而是一個很舒適、自在的學習場域與情境。除了學習環境的改善外,也將新增充電系統,提升網路的速度,全面優化教學空間,並配合活化管理讓輔大成為學習友善的特色校園,學生可以喜歡在輔大學習。 過去多數人對於教室的印象是一排排的座位、日光燈、深綠的黑板及一成不變的白色粉刷牆,輔大將原有的教室大膽地注入時尚且新穎的設計靈魂,以豐富柔和的色彩配置、全新功能的桌椅、包括燈光及天花板的各種變化進行升級改造,不僅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衝擊,更打破了傳統對教室的刻板觀念。

    除此之外,輔大將圖書館濟時樓一樓的研究討論室和地下一樓空間打造成智能e化的跨領域學院,以日本成田機場航站為概念,讓空間充滿異國風味。原先老舊的地下室也搖身一變,成為時尚的鐵路車廂風格、半開放的討論室,空間的使用上一改過去顯得擁擠與雜亂的景象,讓學生在校園中學習知識之餘,也能在休息空間享受到不一樣的環境氛圍。輔大校長江漢聲表示,空間改造不會只是局部的,一定要是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也才能讓學生更有感覺! 輔大的學習樂園E-SCHOOL全新開幕,讓原先不起眼的教室,在創意和獨特的設計下,進行了全面的大改造,成為輔大學生們新的時尚好去處。

東華國際處辦理境外生海洋生態文化體驗探索活動

自2018年起,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事務處與花蓮在地的NGO組織 – 蘇帆海洋藝術文化基金會(Jonathan Su Foundation)建立穩定、互信的連結,每年合辦海洋生態文化探索活動,透過認識東台灣特有的生態及人文組織,讓境外生深度體驗親海教育。今年與夢想海洋工作室合作,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於7月24日帶領境外生勇闖位於花東美麗的海岸線,進行海洋冒險教育,並探討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之議題,持續深化學生對於在地組織的認識與共鳴。

教練以中英文介紹獨木舟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教練以中英文介紹獨木舟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活動邀請全臺各行業、各年齡層的熱情志工及教練協助,參與的境外生有來自海島國家的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還有鮮少接觸海域的印度學生,專心聆聽教練們以中、英文講解海洋知識及展示道具器材後,隨即實地海泳活動。即使多數學生不熟悉游泳技巧,但在教練專業一對一親切帶領下,勇敢地面對海洋,挑戰自己的極限,從開始的緊張害怕,到後來如魚得水般地悠遊於蔚藍美麗的太平洋上。下午進行獨木舟課程,教練群領著學生乘風破浪划船至外海,突破層層碎浪、捲浪的挑戰,划向戒護船的安全方位,乘坐在獨木舟上隨著海浪漂盪、徜徉大海,從嶄新的角度,認識海岸山脈及不同面貌的東部海岸線。 歷經全日5小時之海上活動,一些不常接觸戶外、不黯水性學生在教練群戒護下,漸漸熟悉在世界級美景的海中游泳並體驗海上獨木舟活動。同學透過與志工及教練深度交流,瞭解工作室的理念及各項活動,並認識花蓮有一群熱愛海洋的朋友,致力於鼓勵更多人加入海洋保育運動及認識海洋生態多樣性的行列,蓄積發展海洋活動的能量,讓更多人對於海洋有正面的認識與正確觀念。 活動尾聲,參與同學們真誠感性分享,在教練專業又溫暖指導及鼓勵與支持下,得以突破心理的障礙,卸除恐懼敞開心房擁抱海洋。同學們很感動花蓮能有致力於海洋永續議題的在地組織,實屬難得,未來極願意再次拜訪美麗的花東海岸,以充滿感謝與惜福的心去珍惜孕育這片土地的海洋。未來東華國際處將會持續辦理此類優質教育活動,讓境外生與在地組織共同學習、體驗與成長,持續推廣「深耕在地,在地國際化」之精神。

同學感性分享當天經驗與心得
同學感性分享當天經驗與心得

原文網址:https://www.ndhu.edu.tw/p/406-1000-169249,r4956.php?Lang=zh-tw  

我的專區 我的專區